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前生学的四时养生理论和原则

中国传统前生学的四时养生理论和原则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四时养生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一、“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代,对其有了系统总结。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四时的养生应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季节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

中国传统前生学的四时养生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 四时养生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一、“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代,对其有了系统总结。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世界万物都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季节、昼夜的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生物钟。《素问·生气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藏。”这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二、气候因素与人体的关系

传统养生学在防病保健上很强调气候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离和真邪论》也说:“固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都强调了防病治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点。

前人根据“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总结出“五运六气”学说,以解释天体运动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及人类的影响。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每节分三候,组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年之中的季节、温度、降水量及物候的密切联系通过二十四节气可表示出来,并且可从中反映出自然界一切生物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由此并建立了六气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关系。

正常的气候变化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要素,称六气,它们调节着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反常的气候变化,中医称六淫,可影响人体脏腑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于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

“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五运六气的交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是内外相应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必然要影响到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从而有太过与不及的病变。正如《素问·气交变化大论》说:“五运更始,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随迎,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这就告诉我们从天文、气象方向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进行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人类生活大自然中,脱离不了气候因素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气温、气压、风速、湿度等气象因素可以通过丘脑对人体的代谢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深刻了解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就能巧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四季养生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四时调摄的宗旨。顺应四时的养生应明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的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而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其理在于:(www.xing528.com)

1.顺应自然规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变化的总规律。养生必须遵循此规律。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应顺时而养,要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且不断旺盛起来,避免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旺盛的情况。秋冬之时,万物收敛,故应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抗病延年,如杨上善在《内经·太素顺养篇》中说:“圣人与万物俱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沉,即秋冬养阴也。”目的在于说明顺应四时,养护阴阳,以供人体生生不息之用。

2.调节阴阳虚实

张仲景指出:“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所以在临床上要依此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进一步指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夏季不可贪凉冷饮,冬季不可过着厚衣锦裘即是此道理。夏季确有阳虚内寒溏泄之症,冬季不乏阳虚内热盗汗之疾。一般说来,有余之病易治,不足之症难调,故养春夏之阳,育秋冬之阴既可防其过盛,又可避其不足,实为养生良方。

3.说明阴阳互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咳症,奉收者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养生者少……。”此段经文列举了四时养生特点和季节之病,说明阴阳互根之理。

张景岳在《类经》中又进一步解释:“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阳以阴生,阴以阳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以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脱之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可见,春夏养阳可预防秋冬之寒病,秋冬养阴,能预防春夏之火症。这正体现了阴阳互根的法则。

(二)“春捂秋冻”

这是一句古老的生活谚语,其意是告诉人们春天气温稍一转暖,不可马上去掉冬衣,要对身体“捂一捂”。秋天气温转凉,不要马上加衣或穿上冬装,要对身体“冻一冻”。

这是因为春天阴寒未尽,虽阳气渐生,天气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活动仍较强烈。故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可顿减,其一可以助阳气生发,与“春生”节令相应;其二可以避免因天气的经常变化而受寒或伤风感冒;其三可对身体皮肤进行耐热锻炼以适应夏天的到来。早春二月,冰雪开始融化,但地面的温度仍然很低,人们仍觉得冷,恰如俗语云:“春天冻人不冻水”。春季温暖多风,天气忽冷忽热,要注意不正常的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摄生消息论》中说:“春季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体怯,风冷易伤,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秋季气温渐低,晚秋温差变化大,一般不宜过快增添冬衣,其一可以使身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强人体御寒能力;其二也可避免因活动身体发热出汗而受凉;其三能使身体皮肤收紧,阳气内敛,与“秋收”节令相应。

“春捂秋冻”是人们的经验之谈。但是必须要有限度,如气候反常,还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为好,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和抵抗力较差的小孩,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免生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