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热浪袭击,震撼人类生活

热浪袭击,震撼人类生活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热浪形成的原因目前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的反气旋或高压脊现象,而反气旋导致气候干燥,那意味着所有热浪将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会蒸发湿气。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持续的高温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疾病人数增多。盛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是我国夏季热浪袭击的重灾区。高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分两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热浪袭击,震撼人类生活

自2005年6月12日以来,济南市的日最高气温都维持在35℃以上,尤其是17日市区温度达到38.8℃,而长清区则高达39.2℃;19日市区的最高气温仍达38.5℃。

济南市上一次在6月份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是1997年,当年的6月21日最高气温达到了39.5℃,22日就达到了40.2℃,23日则达到40.5℃。自从建国以来,另有几次6月份超过40℃的高温天气,1955年6月11日为40.7℃,1960年6月21日为40.7℃,1966年6月22日也达到了40℃以上。出现如此高温天气为济南最近几年来罕见,主要原因是该时期没有降雨,气温没有出现波动或者下降过程,而是不断地累积升高,从而形成这种比较强的高温天气过程。

气象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热浪”通常指持续多天的35℃以上的高温天气,也有可能伴随有很高的湿度。这个术语通常与地区相联系,所以一个对较热气候地区来说是正常的温度对一个通常较冷的地区来说可能是热浪。

热浪形成的原因

(1)目前热浪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天气中出现的反气旋或高压脊现象,而反气旋导致气候干燥,那意味着所有热浪将会导致气温升高,而不会蒸发湿气。如果存在潮湿的条件,比如地面是湿的,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地面就扮演了一个空气调节器的角色。

高温与热浪两者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高温是热浪的结果,热浪是高温形成的原因,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高温都是热浪袭击引起的。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季节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

(2)全球变暖和热岛效应是热浪形成的主因。全球气候变暖是北半球及我国夏季高温热浪事件频繁出现的大背景。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除温室效应外,还有土地利用共同引起的。

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加强了极端高温事件的剧烈程度。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燃烧、机动车行驶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都有一定的废热排放,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同时城市规划建设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植被减少等等城市化造成的热岛效应也加剧了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热浪的危害

(1)农业生产方面: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常同时出现,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如高温酷热使处于乳熟期的早稻逼熟,降低千粒重而减产;棉花因蒸腾作用加大;水分供需失调,产生了萎蔫和落蕾落铃现象。

(2)人民生活方面:高温酷热使城镇居民用水、用电量大增,例如1988年上海在高温期间日供水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7月18日出水465万吨,不少供水设备因超负荷运行,出现故障。再如北京1987年7月受热浪袭击,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日供水量增加1520万吨。持续的高温使人们感到闷热难耐、疾病人数增多。1988年夏南京、上海、南昌等地因中暑住院的病人有2000余人,其中近300人死亡,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另外,高温热浪使人感到不适,工作效率降低;使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使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

(3)生态环境方面:持续的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最近50多年来,全国平均高温日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高温日数减少,80年代初开始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西北、华南高温日数存在线性增加的趋势,其中华南地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华北南部、黄淮西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除沿海地区)及云南南部、新疆中部和南部、内蒙古西北部年高温日数有10~20天,南疆盆地、江南中部和南部可达20~30天,南疆盆地东部超过30天。盛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是我国夏季热浪袭击的重灾区。梅雨季节过后七八月间,一般年份都会出现20~30天的高温天气,梅雨期短的年份高温日数可超过40天。

近年来,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较过去大大提高,较强的高温热浪一般3~4年出现一次,部分地区甚至年年都遭受袭击。从1999年至今,我国华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持续10天以上的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人们在水中躲避高温热浪

极端高温热浪袭击范围也越来越广。高温热浪原是印度、巴基斯坦等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典型气象灾害,但是近年来,上述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日益严重的同时,原先比较凉爽的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等的中高纬度地区也日趋炎热。美国的五大湖区、法国、英国、西班牙和我国华北都逐渐成为区域高温中心。目前,我国西安、石家庄、郑州的炎热程度已不亚于南京等传统的四大“火炉”,以避暑胜地著称的河北承德2000年曾出现过连续3天超过40℃的极端高温天气。

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两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1.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有关部门应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

(3)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

(5)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至40℃以上。(www.xing528.com)

防御指南:

(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

(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

其他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预防热浪袭击需采用综合预防措施

1.在经常受热浪袭击的地区,房屋建筑设计应考虑防暑设施,注意房屋通风。

2.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

3.开设游泳场地。

4.在热浪袭击之前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供电、供水和防暑医药等的供应准备;在热浪袭击时,保证清凉饮料供应,改善休息条件,医疗条件,及时抢救中暑病人。

个人注意防暑降温

1.气温升高,对人们的各种生理机能影响非常大,即使是身体强健的人也要做好心理调控。坐在家里看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调适。

2.在饮食方面,一方面体弱人群要适量饮用淡盐水;另一方面,少吃油腻食品。

3.在家中,大家可以利用空调、冰块等为室内降温,但在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注意适时开窗通风。

4.老、弱、病人遇高温酷暑天气最好减少出门的频率和时间,如果非要出门,一定要打伞并避开强光。

5.出现高温天气,人们应适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早做防高温的准备。

中暑救治提醒

1.首先应迅速将患者移离高温场所,在阴凉处休息或平卧,并将其双脚提高,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如果患者清醒,应补充含盐分饮料,若患者昏迷不醒,应尽快召唤救护车送医院治疗。

2.对于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皮肤晒得又红又痛,出现发烧头痛症状的患者应该注意水分的补充。如果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可以在痉挛部位稍加按摩。

3.对于汗流不停,但是身体发冷、皮肤发黏、脸色苍白、脉搏微弱的患者,应赶快把其抬到阴凉处,松开衣服,用冰毛巾冷敷。对于体温特别高、出现昏迷状况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急救。不可以让中暑的人喝水。

相关链接:我国的“火炉”城市

火炉城市是中国对天气酷热的城市的称呼。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人们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中排放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涌现出来。

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是长江沿线较具知名度的大城市,夏季气温比较炎热,被传称为“三大火炉”。

据南京灾难性天气气候研究所专家介绍,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今年重庆相比北方高温稍显温柔,6月初的强降雨过程为初夏渝城消去几分暑气,不过重庆人却不为此感到庆幸。家住重庆永川的韩先生说:“重庆的招牌菜是7~8月份的伏夏天,压轴戏是9月的秋老虎,今年的高温还未开始。”而专家解释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在历史上,重庆、武汉、南京的前三把“火炉”交椅坐得稳当,“第四火炉”归属则一直存在争议,南昌、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曾榜上有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