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清铜玩的装饰工艺,光素无华却幽雅

明清铜玩的装饰工艺,光素无华却幽雅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装饰工艺明清铜玩以光素无华者居多,这是为了以静美表现铜质的幽雅。也有一些器物以华美精致取胜,在铜器上施以鎏金、嵌金、洒金、烧蓝、嵌丝、掐丝珐琅等不同的装饰工艺。洒金是在器表洒金点或金片的装饰工艺,金点、金片在一件器物上要疏密一致。在一件铜器上,也有錾花与鎏金工艺并用者,即在錾刻的图案上鎏金。这三件带有装饰工艺的器物展现了明清铜玩高超的艺术水平。

明清铜玩的装饰工艺,光素无华却幽雅

装饰工艺

明清铜玩以光素无华者居多,这是为了以静美表现铜质的幽雅。也有一些器物以华美精致取胜,在铜器上施以鎏金、嵌金、洒金、烧蓝、嵌丝、掐丝珐琅等不同的装饰工艺。

鎏金近代称“火镀金”,为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鎏金是金和水银合成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而不脱。洒金是在器表洒金点或金片的装饰工艺,金点、金片在一件器物上要疏密一致。明清时代名贵的铜器有时采用嵌金的方法,即将薄碎的金片镶嵌入器表,金色在器物上有大有小,小者呈点状,大者呈片状。另外还有贴金铜器,即将金片贴在铜器表面,更给人以珠光宝色之感。

清铜鎏金狮子香熏高18厘米

嵌金银丝古称“金银错”,即用金或银的线丝,在铜器的表面嵌成各种花纹图案。用金丝的叫嵌金丝,用银丝的叫嵌银丝。明代晚期有位叫石叟的铸铜名匠,擅制嵌银丝铜器,所做精致绝伦,多在器底刻“石叟”二字。

清初铜错银万字纹筒式炉8.8×8.8厘米

烧蓝也称“点蓝”。“蓝”是一种矿物质釉料,用它点烧在铜器表面凹下的花纹处,成为一种玻璃状的彩色釉,一般都是蓝的,故名“烧蓝”。烧蓝工艺一般用于白铜器物上,蓝色釉与银白色的铜相辉映,显得富丽多彩,令人爱不释手。(www.xing528.com)

铜胎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是元末明初由阿拉伯传到中国的一种工艺。其特点是追求黄金般的华贵、宝石般的晶莹、彩虹般的色泽。掐丝珐琅工艺在明清铜器中均有体现。这种器物浑厚庄重,古朴典雅,大多为王公贵族所拥有。

錾花为金属细工传统技法。即用小凿在金属坯件表面捶凿出各式图案(有的地区用刀刻,称为刻花),分“清花”、“阳花”、“沙地”和“阴地”等不同凿法,类似其他雕刻的阴文、阳文、沙地和阳地。凿花需要具备熟练的技艺,同时要有艺术巧思,方能制作出各种生动的图案花纹。一件錾花铜器的品级档次与錾花工匠的水平高下(包括线条粗细、深浅及图案表现的层次、虚实、质感等)关系极大。在一件铜器上,也有錾花与鎏金工艺并用者,即在錾刻的图案上鎏金。另外还有一种錾孔镂孔的镂雕工艺,即在铜器上镂出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图案。

书中铜错银万字纹筒式炉(8.8×8.8厘米)为清初作品,有“石叟”款,铜炉外壁通身用银丝嵌制万字纹图案,且在嵌丝之前于外壁洒金,使整体愈加华丽优美。清代铜海水云龙纹兽耳熏炉,器形古朴,器体硕大,炉身高浮雕海水云龙纹,双兽耳,炉盖施镂雕工艺。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为乾隆时作品,双龙纹耳,腹部鼓地,施以景泰蓝工艺,从器足至器口共八层纹饰,主题纹饰为西番莲纹,间以云纹等,颇显精美华贵。这三件带有装饰工艺的器物展现了明清铜玩高超的艺术水平。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一对26.4厘米

清铜海水云龙纹兽耳熏炉36.5厘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