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衣物装饰:工艺分类详解

衣物装饰:工艺分类详解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按照装饰工艺给衣物分类,也种类繁多。画衣,是最早的衣物装饰手法。舞蹈演员常使用,如画云凤的大袖襦裙等。明代也有绘画的鹤纹霞帔出土,《明史》记“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当就类似这些工艺。画衣虽好,毕竟生产率较低,所以人们发明了用型板在织物上印花的工艺,简称型印。

衣物装饰:工艺分类详解

如果按照装饰工艺给衣物分类,也种类繁多。我国的女性衣裳,自古以来就采用种种工艺作装饰,包括涂画、作书、染、印、刷、弹墨、缂丝、织成、刺绣、金银、拼缀、缀珠等,无奇不有,精美绝伦,衣裳千变万化的魅力装点得女性分外娇美。

画衣,是最早的衣物装饰手法。远古的织绣等技术都还不发达,人们只有像画彩陶、彩漆器那样直接涂画衣物。首先用颜料涂色、染色,后来有彩色绘画的花纹,即最早的图案。《史记·孝文帝本纪》就载“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彩画先秦时也叫做彰施、敷彩。现存如商代的布质画幔上就彩绘几何图案。先秦王后穿的最尊贵的礼服:袆衣,饰翚纹,就是用五色彩画锦鸡纹再缝缀到衣上去。长沙烈士公园3号战国墓的平纹丝织物上也有绣花和朱色彩绘。汉代马王堆的印花敷彩纱袍,先用画板套印菱形底纹,然后加手工敷彩花纹。其他衣物还有用金、银粉、朱砂云母雄黄等涂绘的,这些加上石青(蓝)、石绿、铅白、墨等,就是传统画衣的颜料,也是传统绘画常用的,多是矿物颜料,久不褪色、光彩夺目。

画衣、画裙,有独特、真实的画面效果,深受欢迎。舞蹈演员常使用,如画云凤的大袖襦裙等。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有彩绘绢、绮、彩绘腰襦之类。西安法门寺唐代织物也有蹙金绣再加绘画的。青海都兰3号墓有红底墨绘花纹绫,绘舒卷的花朵,配以鹿纹等。《簪花仕女图》中,女郎长裙上有染色,形成撮晕,还有笔痕清楚的花纹,当是染出晕色后加彩印、彩绘。前蜀主王衍好道,常祷青城山,宫人皆衣画云霞道服。这都可印证古诗文中女郎的“画罗衣”、“鸳鸯空绕画罗衣”。温庭筠菩萨蛮》词还有“画罗金翡翠”之句。鸳鸯、翡翠鸟用金泥、彩色画出细致情意。

内蒙的辽代耶律羽之墓、巴林左旗和尚庙辽墓等,也都有手绘丝绸,加金、银、黑、红、白彩绘。有的是用笔墨将丝绸中的花鸟纹样轮廓勾勒出来,似是为了使暗花纹样突出。还出土有泥金蔓草纹绫、泥金云雁墨描富贵绫袍、朱描盘绦纹绫等。

宋代,《宋史》里记载皇帝的冕服也用到彩画。群官的祭服,正一品是“青衣画降龙”。还有贵族女子的“销金绣画衣”,持杖军士穿五色画衣等。黄升墓中花边有印金填彩、印花填彩、完全彩绘、刺绣后加彩绘几种。刚出土时色彩尚鲜艳。印金填彩、印花填彩是先用凸版把彩色或金泥印出花纹轮廓,再填彩,再以白、褐、黑或金泥等万能色细笔勾花瓣和叶脉。色虽繁,却不花乱。如蝴蝶芍药纹花边,为印花填彩,蓝绿色叶子,粉红花,黄蝴蝶,色彩雅致。也有刺绣后加彩绘的。完全彩绘的花边是先以淡色勾图案底纹,有成组花纹的形状,再涂染色彩,最后以浓彩把花纹轮廓勾一遍。有五件,一件有山茶、菊、荷花,一件有狮子滚绣球,或奔或站,或跃或拒。又一件是飞凤、牡丹芙蓉栀子。有的花叶上又细绘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动物、几何锦纹等。明代也有绘画的鹤纹霞帔出土,《明史》记“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当就类似这些工艺。

明代定陵中,孝靖皇后身边出土三件纱制童衣,可能是她的小女儿,即小公主穿的,上画出一对对的雉鸟纹,意态生动。山东孔府藏一件明代绿绸画云蟒纹袍,是小立领、宽袖,前胸、后背画两条过肩金蟒纹,两袖前后、前后身下部还画戏珠的小蟒。《明史》也记载乐舞人员穿大袖衫,画黄莺鹦鹉、仙鹤等,还有红罗生色画花大袖衫、彩画百花袍等。我们看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元代杂剧壁画,演员们穿的袍衫有彩绘云龙、云凤、云鹤、花卉,或就近似这类图案。

明清时女子衣物也画百花、梅花、蝴蝶等表达美好情韵。清代蒋坦的《秋灯琐忆》记他为爱人制梅花画衣:“余为秋芙制梅花画衣,香雪满身,望之如绿萼仙人,翩然尘世。每当春暮,翠袖凭栏,鬓边蝴蝶,独栩栩然不知东风之既去也。”《香艳丛书》中,邹枢的《十美词纪》记心灵手巧的少女阿巧,在衣裙上画翻舞的蝴蝶象征自己的心绪。清代有不少手绘丝绸外销欧洲,欧洲各大博物馆还保存着一些。有的纯手绘,需要批量生产的则用画画、刺绣的粉本法。用纸版勾稿,刺出针孔,扑粉,呈现图案轮廓线,在线内染一层白,增强体积感,也使颜色更有层次;再涂绘彩色,用金或银色勾边,最后定形,让色彩固着(见《丝绸手绘的历史与传统》,作者袁宣萍、裘海索)。明代以来的顾绣、缂丝等也有绘画和刺绣结合的。有的艺人在蜡染上还用笔勾画细节。

传统画衣或手法有多种:①直接在衣上绘画;②在布片上画好纹样后剪下来,缀到衣物上,如周代的翟衣据记载就是这样做的;③染色后作画;④刺绣后加绘画;⑤把织物上的纹样勾描一遍;⑥用印金、印彩的方法印底花后加绘画;或采用粉本制作法起稿等。其效果或如淡雅水墨挥洒;或如工笔精描。今天画衣也仍受欢迎。但多用当代染料颜料,加固色剂与隔离胶之类。运用传统技巧和金银朱砂等颜料的不多,需要继承。

书衣,是直接在衣裙、腰带上书写文字。如《论语》记有子张书绅:孔子的学生子张聆听孔子的教诲,把它记在自己的腰带的绅上。《太平广记》记晋代书法名家王献之在羊欣的白绢裙上书写书法作品,也是佳话。后来也在女郎的衣裳、腰带上书写词章,表达深挚的情感。唐代《云仙杂录》记载穆宗以玄绡白书,素纱墨书为衣服,就是在黑衣上写白色文字,白衣上写黑色文字,赐承幸宫人,皆淫鄙之词,时号诨衣。大约是有关情爱的字句,令得道学先生们看不惯。又说楚王灵夔使人造红白二墨为戏,在衣服上书写,黑衣用白书,白衣用红书,自成一家。今天在衣上书写作饰也可行。

印花衣,是在衣上印刷。画衣虽好,毕竟生产率较低,所以人们发明了用型板在织物上印花的工艺,简称型印。古代主要有凸版、镂空孔版,加以彩色套印,获得美好的花纹。

凸版印花,使用木质或铜质的花版,花纹突出,蘸染料压印在织物上。汉代马王堆出土的泥金银印花纱就是用三块凸版套印;广州南越王陵出土了火炬纹铜质印花模板,和这些纱的花样相似。敦煌出土有唐代的木板凸版印的联珠花纹绢。南宋德安周氏墓出土的衫襟边上有凸版直接印的金泥球路、折枝花图案。直到1950年前后,山东民间还使用木刻凸版印花工艺。

镂空版印花,用木板或油纸镂刻出花纹,放在织物上,再用刷子刷染料来印。马王堆出土几件印花敷彩纱,就用镂空版印。甘肃磨咀子东汉墓也出土三件套色印花绢,用三块镂空花纹板在绛红底上套印绿色、小朵白色、大朵白色云涡花纹。唐代阿斯塔那墓也有直接印花的一件白地彩花罗。还有土黄地黄白印花绢,先印白花,再印黄花,最后染地色;土黄地上显出黄色六瓣小花、白色四瓣花。类似的还有茶褐地绿白印花绢。都是用镂空纸板印的。阿斯塔那出土的《弈棋仕女图》上侍女的袍衫有菱形、团花的花纹,似便是印的。敦煌壁画上也有这类花纹。宋人小品画《杂剧图》中两位女演员,腰间都系褡膊(褡裢),其中一位穿背子、长裤、有短裙的,系的褡膊与裤是白底蓝圆点,是印花布。

江西德安周氏墓、福州茶园山宋墓、黄升墓,都出土印花衣物,有的是镂空版印花印的,有的是凸版印花。黄升墓有印蓝靛圆点的罗裙、镂空版印花的双虎纹罗;不但用植物染料印花、涂料印花,还有描金印花,是把镂空版纹饰压在织物上,刷涂色胶,印出花纹,再用描金勾边;还有洒金印花,把色胶通过镂空花版印到织物上,未干时洒以金粉,干后抖去多余金粉就出现立体感很强的印花。

清末《老残游记》第九回:“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棉袄、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印花技艺在民间流传不衰。如山东临沂的彩印花布,用毛边纸叠在一起,刷桐油,刻上花纹,以多色套印花布。山西晋南彩印花布过去也是用油纸刻版,一色一版,直接印花。

历史上还有用网板印花的。还有用碱剂印花,用碱配置印浆印在织物上,使织物表面产生不同的折光效应,显出的花纹有亮丽的丝光。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批印花丝纱,一件原色地白花纱是在生丝上用强碱剂印花,消去花纹部分的丝胶而呈现花纹,闪射熟丝光泽。绛地白花纱、墨绿地狩猎纹纱、黄地花树对鸟纹纱都是如此件一般先用碱剂印出花纹,而又加染彩色。同时采用了防染和拔印技术。绛地白花纱还经过特殊处理,使之显白色纹。

弹墨衣,是用明末出现的弹墨工艺制作,可能是借用瓷器贴剪纸、天然花叶后喷洒釉料的做法,在衣料上贴剪纸、花叶,弹撒(用刷子或毛笔撒或用吹管吹)墨、色彩,干后去掉剪纸等,就出现质朴淡雅的图案。明末《阅世编》记载:“绣初施于襟袖以及看带袖口,后用满绣团花。近有洒墨淡花,衣俱浅色,成方块,中施细画,一衣数十方,方各异色,若僧家补衲之狀,轻便洒丽。”《红楼梦》中写的“弹墨绫薄绵袄”,是黛玉身边的侍女紫娟穿的,显得她风韵别具。又有水墨衫,也可能是弹墨衫,或用水墨染画。

缬衣,是在印花和染色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来的染缬技术,包括夹缬、绞缬、灰缬、蜡缬等。

夹缬,使用两块刻出同样的镂空花的木板夹住布料,注入染液印染出花样。新疆于田出土有北朝龟背纹蓝白夹缬印花棉布。据说隋炀帝时也有。《唐语林》引《因语录》,记玄宗时柳婕妤之妹“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说明它在不断流传。白居易有诗句赞美说:“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敦煌发现有唐代夹缬幡,有花卉、球路、对鹿、对雁纹、套叠菱形纹等,旅顺博物馆也有几件花卉纹夹缬绢幡。日本正仓院也藏有五彩夹缬纱罗。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宣德年间的三幅五彩夹缬丝绸,草绿底色上染金、紫、大红、浅蓝色等,对比强烈,有桃、山茶、菊、蝴蝶等图案。定陵的夹缬花绢,在蓝地上染红黄白色八宝纹。如今浙江苍南还有传统的蓝夹缬工艺,可以窥见唐代夹缬的工艺流程。

灰缬,古代称浇花布、药斑布,也就是今天较常见的蓝印花布,用油纸之类刻出镂空花纹版,压在布料上,把石灰白浆涂在花纹处防染,再染蓝色,取出后搓去白浆就成了蓝白相间的花布,或蓝地白花、或白地蓝花,对比强烈,宛若青花瓷的新雅之气。用作衣物纯朴大方。它也有多种风格,王朝闻先生就指出,如浙江嘉兴利用密集的蓝白色点子,依靠花纹与底色的类似作用或接近作用突出了花纹色彩;湖北天门的则是利用层次表达了茁壮茂密的花纹。山东蓝印花布也是精美的装饰画,有各种秋虫野菊、梅林群鹿、麦穗、花果等图案。还有江苏南通、陕西商县、重庆梁平、湖南邵阳等地都出产蓝印花布。

蜡缬则使用蜡涂画花纹,染色后再煮去蜡,有时蜡裂开后显出天然可喜的裂纹。犹如瓷釉上的开片纹,新疆尼雅已出土东汉的两块蓝色蜡染棉布,有几何纹、龙狮、佛像等纹。敦煌发现的佛幡上也可见有花鸟纹蜡缬。日本正仓院也藏有唐代五色花纹薄纱。蜡缬后来在西南各民族中流行,贵州、云南、广西等地都流传至今。

绞缬即扎染、龊缬等,是把花纹处用线扎结,染色后拆开,显出色晕或花纹,北魏杨衒(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为元色,余则入染色,谓之彩缬,今民间亦多为之。”唐代刘存《事始》记印龊缬衫子,龊即扎结之意。不同的扎结能染出各类花纹,花纹边缘受染液渗透,形成色晕,也叫做撮晕,晕散的层次十分柔和动人。还可以反复套染,如二次染、分三次染的三套缬等。或彩缬加上金银泥、彩色手绘等。人们被缬的艺术效果紧紧吸引,不断创新出富于诗意的名目,制作出条格纹、网纹、球纹、柳纹、十字形、圆圈、点状、大小点相叠、团花、蝶形、波浪、方胜、几何纹等。唐代五代的唐三彩彩塑、壁画、敦煌绢画中都能见到多彩、多次染的色晕团花,如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二次染的绞缬四瓣花罗,先扎结后染黄色,干后又扎结,染绿色。礼泉县安元寿墓出土的一件蓝彩女俑,蓝袍上有白团花,中又略点淡棕色,自然晕开,类似于它。莫高窟172窟中的一件袈裟图案白花纹也用彩色晕染。《簪花仕女图》中仕女裙也有红底色晕团花,《捣练图》中扇火的女孩下衣上也有青底色晕团花。五代冯晖墓壁画中也有女郎穿赭色底色晕团花的背子。古诗文里有五晕罗裙等名目,当就是这类风韵。宋代,绞缬流传太广,以至于宋仁宗规定“士庶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样”。直到南宋才解禁。《梦粱录》也记宋代流行的红缬团花衫之类。

绞缬衣的诗意美使人们焕发出神奇的想象力。如缬的网格状纹叫醉眼缬。缬的色点晕,小的叫鱼子缬,可用来形容珍珠兰等花朵;清代陈维崧词《月中桂·咏丹桂》:“累累绛绡微蹙,爱珑璁细缬,相间黄玉。”也写桂花累累如黄缬的小色点。稍大的叫玛瑙缬,《搜神后记》记载的梅花鹿精穿“紫缬襦”,则是紫底白纹的鹿胎缬的襦。

缬彩还用来形容海棠、牡丹、芍药等花瓣上缬晕般的色点。如宋代陈思《海棠谱》有记。石扬休《海棠》诗也道:“艳凝绛缬深深染,树认红绡密密连。”王观《扬州芍药谱》记芍药花色如缬:“晓妆新,白缬子也。如小旋心状,顶上四向,叶端点小殷红色,每一朵上,或三点、或四点、或五点,象衣中之点缬也。”“点妆红,红缬子也。色红而小,并与白缬子同。”(浅红缬中有深红点)“试梅装,白冠子也。白缬中无点缬者是也。”“浅妆匀,粉红冠子也。是红缬中无点缬者也。”(似红缬子而粉红,无点)“湖缬,红色深浅相杂,类湖缬。”清初《花镜》除解释这些名目外又加记一种玉版缬(白缬),缬中皆有点。各种缬彩都是在彩色或白色布料上现花朵,花上套染彩点。这花的缬彩多么美,阿斯塔那西凉墓已有绛地、白菱形圈纹的绞缬绢;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绿地绞缬绢幡,有白色小圆圈纹。缬纹还有白菱形中套白点、梅花点的。南宋德安周氏墓也有小朵花的绞缬罗。都是此类风韵。它们曾在宋宫中流行,诗人吴则礼说“宫样缬罗舞袖长”,梅尧臣有“芍药将开翦缬罗”之语。金代祝简《杂诗》则说:“石竹开成碎缬文”,红石竹花边缘如剪绒状,也如晕染缬纹。宋代晏殊说鹿葱花(石蒜花)“羽人衣剪赤霜纹”,也指花上霜斑般的花纹。明代彭孙贻咏锦带花说:“不需花下从郎索,朵朵同心蜀缬笼。”此花彩色如锦、如蜀缬。《广群芳谱》载一种“宫锦”牡丹,是梅红色,也有缬晕。

历代绞缬形象资料,除上述外还有新疆尉犁的汉晋时营盘遗址的红色小圆纹绞缬绢。中国丝绸博物馆藏一件保存完好的北朝交领绞缬绢衣,褐色平纹绢上用绞缬染黄色小点纹,衣领上加大红色衣带。敦煌佛爷庙出土的北凉时期的蓝色绞缬绢上有白色菱形纹。1965年敦煌发现的绞缬染绢幡,有紫地圆点纹等。敦煌壁画中的衣裳上也常见成行或三个白点为一组的描绘。孟津西山头唐墓女侍俑的紫红长裙上也有以白色点三点组成三角形,均匀分布。也偶用小圆点组织成花朵的。孟晖老师指出宋人画《杂剧图》中两位女演员,一位身上插写“末色”二字的一把破扇,腰间扎的褡膊上有绞缬的白底蓝花,带着绞缬独有的晕影与放射线状。另一位系白底蓝圆点的褡膊的女演员,腰系短裙也是绞缬花纹。江西德安明代熊氏墓有蓝白花、绯红花色的绞缬衣服。今天山东菏泽的曹州扎染,有包上豆粒染出大小圈纹的豆花布,有扎结而染的蛾子花布,形成蛾子花纹。

这几种染缬汉晋以来就极为绚丽。《魏书》中记载了紫缬。《唐书·车服志》记唐代民间流行“衣青碧缬,平头小花草履”(在敦煌彩塑菩萨中就有青衣上有小花缬纹的),还有方胜缬等。段文杰先生《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提到敦煌菩萨身上的衣物多是染缬花纹,晚唐时往往在衣裙上画出蜡缬、夹缬、绞缬的不同效果,如单色和复色的蜡缬等。9、12、138等窟中有很多菱纹、连续方格纹的绞缬,朱绿自然交错的缬鲜艳夺目。在第156窟南北壁下部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中,众多的人物都穿朝廷赐锦做的官服,其中四个舞乐人却身着团花染缬舞衣,缓缓相对而舞。《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也有收录染缬图案。

蜀地的染缬史称蜀缬,技法高妙,唐德宗的韦妃冬天就爱穿蜀缬袍。成都的红缬也很有名。清代后蜀缬仍在流传,包括灰染(灰缬)、拔染(在蓝布上用镂空花板刷上拔色剂使蓝色退掉)、扎染和蜡染(蜡缬)。如今四川自贡仍有扎染工艺。浙江乌镇、湖南凤凰、大理的彝族、白族等仍喜用扎染、蜡染法制花布。染缬在民间流传,大学里也讲授,令人欣慰。

绣衣是刺绣为饰。刺绣是我国著名的工艺品,绣衣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就有刺绣实物,如妇好墓、茹家庄西周墓等,有菱形、草花、龙、凤、虎等纹。1958年湖南长沙烈士公园3号木椁墓有春秋时的绣龙凤图案,马山1号楚墓则有20多件绣衣,也以龙凤为主,采用锁绣(也叫辫绣)。汉代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信期绣”等纹样的袍,还有黄地素绿绣花袍、红菱纹罗绣花袍等。吐鲁番有晋代升平年间的绣两当。唐代法门寺出土精美的蹙金绣。宋代绣品,设色艳雅。唐宋后各种刺绣花纹色泽、层次更丰富,绣线更纤细,广泛采用晕色等多种技法。还用金银线、孔雀羽线等刺绣。还有发绣,用长发绣成。绒绣,以彩绒线在网眼布上绣出浑厚的物象;江西南城益宣王墓出土的一件孙妃的黄衫,对襟宽袖,在对襟两侧各贴4厘米宽的花边,上有绒绣的梅花、蜜蜂纹,前后和两肩透出浮雕般的双凤纹。洒线绣,用双股捻线计数,在方孔纱的纱孔中绣制,是纳绣的前身。明代常见记载。北京定陵的一件蹙金龙百子衣,就在纱上用洒线绣绣成。纳绣,以素纱为底,按格或按纱眼刺绣出以大套小的图案。如将绣地绣满,取得如织锦一般的效果,叫纳锦;如留有较多的纱地,类似妆花纱,叫纳纱或戳纱。苏绣中就有戳纱技艺,湖南洪江市等都有流传。(www.xing528.com)

又有挑花,按照布面经纬线用彩线挑出十字,构成各种图案。在领、袖上做镶边既耐磨又美观。陕南挑花应用就很广泛,图案多变。湖南、贵州挑花多用龙凤纹等图案。湖北黄梅的挑花称为彩挑,在深青色布上挑出色彩明快的图案。四川民间挑花有十字挑的,也有类似提花布编织法,利用里子针脚,显出与表面相反的各具情趣的花纹,衣表是白底黑花,里却是黑底白花。还有用单线来回挑绣的挑花,表、里花纹一样。如一幅罕见的蛾蛾戏菊花,是袖口的花边,宽仅1.6厘米,长约39厘米,每一个图案单位是2.1厘米,内有一蛾一菊,把袖口卷起时,两面图案完全一样。

还有凸绣(高绣),图案突起。山东菏泽(曹州)过去有一种曹州包掖工艺,小块彩色丝绸内裹上棉花、通草之类,绣成宛如浮雕般的花鸟人物花纹。还有插绣、珠绣、打籽绣、双面绣等,绣法复杂多变。

刺绣,有时仅用一种色丝在底色上绣花纹,形成两色对比。如果是前面提到的白绣等,则底色和花色一致,叫做一色绣。但一般都是彩色斑斓,最细腻的苏绣、湘绣,每一色都有多种深浅变化。

中国著名绣种很多。顾绣,是明代上海顾氏女子们发展而成的如绘画般的绣技,号称“画绣”,延续至今。江苏苏绣、广东粤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历史都很悠久,苏绣色彩清雅,绣工细腻,一根蚕丝绒可劈成几十缕。粤绣喜用金银线、孔雀羽线,构图丰满,色彩繁丽,带着岭南风情的热烈。湘绣以楚、汉的刺绣为起源,逐渐形成写实、细致、华美的风格。蜀绣用色典雅,有厚重之感。还有北京京绣,多喜层层晕色,配色雅洁而蕴富丽之风。山东鲁绣,多用暗花织物为衬,以双股合捻彩线绣制,风格较豪放。广东潮州的潮绣,擅长钉金绣,金碧雄浑。还有河南的汴绣、浙江的欧绣、福建的闽绣、武汉的汉绣等。各地的民间女子刺绣衣物也很多,较饱满艳丽。如陕西城固的架花刺绣等,都各具特色。

刻样衣,如宋代方千里《浣沙溪》词说:“刻样衣裳巧刻缯。彩枝环绕万年藤。生香吹透縠蚕冰。嫩水带山娇不断,湿云堆岭腻无声。香肩婀娜许谁凭。”这里的刻样,即雕刻纹样,唐代张籍有“雕文刻样”之语。刻样来源很早,先秦时翟衣上的翟纹就是先彩画,再剪刻下来,贴到衣上。唐代刺绣中有堆绫和贴绢,也叫贴绣,把彩色绫绢片剪成花纹再贴上织物,圈绣边,或再刺绣。敦煌莫高窟就出土这类缀花的佛幡。这当就是这件刻样衣的做法,縠上贴刻缯而成的花。万年藤或就是万寿藤、寿带藤,即缠枝图案。宋代出土有贴绣牡丹素罗褡裢(镇江博物馆藏),黄升墓有圈金鸳鸯纹香囊,还有棕色地金酴醾绣花边,花瓣用罗剪贴,四周用色梗线钉绣轮廓。叶用染色绵纸剪贴,钉金绣出轮廓。女词人李清照的《南歌子》词写到一件罗衣,情怀幽怨,也就是这类工艺,蓝绿色的翠羽剪裁莲蓬,销金工艺来制荷叶,再圈绣,隐含莲藕之深情:“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贴绣工艺近代如北京补花,就很有名。民间也叫布贴绣,如湖北阳新的布贴,彩色布片在黑或深蓝色的布上剪贴,再加刺绣,装饰衣、裙、鞋、帽、云肩等。过去的女孩子十二三岁就学习,婚礼上穿自己亲手制作的多层布贴的花云肩,惹人喜爱。

古代喜用金银装饰衣物,闪现夺目光辉。马王堆汉墓已有金箔或金粉饰印花纱。汉代有金错绣裆之名目。三国《魏志·夏侯尚传》说公侯将军得服绫锦等及金银缕饰之物。唐代,莫高窟壁画的衣物有绘金图案,法门寺地宫并有绣金衣实物。李白诗句“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还写到用翠羽线与金缕同绣。经不断发展,用金饰衣(叫做金衣)包括了绣金、织金及用金箔、金泥、金粉来印金、贴金、描金、销金、阑金等技法,还有绣金上加绘画、缀珠子的。

绣金衣、金缕衣、银缕衣,是以金银线在衣物上绣花,如汉代金错绣裆、六朝时金缕裙等。金线有片金线,直接切割金箔而成;在丝线上缠绕片金线制的叫捻金线(圆金线),更结实一些。都用来绣织衣服。唐代后绣金衣最常见,发展为盘金、平金、蹙金等工艺。盘金也叫钉金,是用金线沿纹样的轮廓盘绣,用短针线固定。平金绣法类似盘金,在纹样内全以金线盘满;或只勾勒花纹轮廓,叫做圈金。蹙金也叫拈金,诗人杜甫《丽人行》有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用拈紧的金线刺绣,呈紧密的绉纹状。实物有法门寺地宫的蹙金绣红罗半袖、裙子等,杜甫笔下的蹙金孔雀银麒麟也即和它们一样的技艺吧。

还有背金,在纱罗轻衣反面绣金,使金若隐若现地隐透出来。还有影金,南宋杨炎正的《柳梢青》词有句:“生紫衫儿,影金领子。”紫衫儿配以金光闪烁的领子。孟晖老师指出黄升墓的花边中,有一种“就是用贴金印花的方式做出金色花瓣,然后在其上加以刺绣,故意地排针较稀,大约是追求金箔在彩色丝线的缝隙间隐约闪动的朦胧效果。”这就是《宋史》所记“背影金”。今天粤绣中的皮金绣,也叫影金绣,就是这类技法。皮金就是羊皮金,《天工开物》说:“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是以薄羊皮为衬的金箔,既可切成金线,又可钉上衣物,再加刺绣作边饰。《金瓶梅》就写到羊皮金饰在裙边、鞋帮等。《阅世编》也载明末时领袖襟带以羊皮金鑲嵌。山西晋城产的皮金十分著名。

各种绣金衣也就是女郎常用的金缕衣,金线图案在彩丝绸上闪耀的华丽之衣,古诗文里常见描写它隐约的惆怅。如欧阳炯的《贺明朝》词:“碧罗衣上蹙金绣。睹对对鸳鸯,空裛泪痕透。”而著名的唐代《杜秋娘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则是歌女杜秋娘劝诫人们珍惜时光之意,金缕衣成了物质享受的象征了。又如《红楼梦》中有凤姐穿的缕金百蝶穿花的袄,袭人的葱绿盘金彩绣绵裙。晚清小说《泪珠缘》写到平金袄子、平金裤脚、平金挽袖儿;十八回写到各种绣金衣,如“金酱女袄料儿,满身平金线的大牡丹花”。明代朱友炖写到一种“缕金裳”芍药,为淡黄色。《广群芳谱》写到一种菊花“缕金妆”,一名金线菊,是深红色中有黄线,也像金缕衣。一种红牡丹也称“缕金衣”。

历代金缕衣的实物,有法门寺地宫的蹙金绣衣物,有辽代的代钦塔拉墓出土的丝质金线绣凤绵袍;耶律羽之墓的金线绣孔雀纹的衣物片;南宋黄升墓的金绣花边;福州茶园村宋墓的浅褐色縠衫,对襟、袖口加缝金绣宽窄花边。明代定陵的百子衣,上用金线绣龙等;重庆女将秦良玉有黄缎平金绣蟒凤纹袍、蓝缎绣蟒龙纹袍传世。江西南城明代益宣王墓的孙氏妃子的一件短袄,立领对襟,有纽扣,在缠枝牡丹地纹中用金线满绣团凤纹,间隙则用牡丹花纹,是凤穿牡丹花纹的金缕衣。明清代一些实物用捻金线刺绣花纹,显得有一定立体感,或用片金线圈金(可使金光更明显)。如今苏绣中盘金、平金绣仍有,多绣戏曲、影视剧服装,广东粤绣、宁波也有金银彩绣。我们还是能看见光彩夺目的金绣衣。

古代也有银缕衣,用银线绣花,但较少见。唐代陈陶有诗:“蕙楼凉簟翠波空,银缕香寒凤凰薄。”茶园村宋墓出土银丝绣的镶边绉纱窄袖衫,也就是银缕衣。明代高松《菊谱》中写到一种“缕银妆”,是红中有白线,“红锦重铺银缕丝”,也像银缕衣。

贴金衣、金泥衣、销金衣、销金生色衣、银泥衣,是用金泥、金箔在衣物上印刷、绘画,也至少在汉代就有了。如南宋黄升墓的上衣花边、裙子上,印金、贴金、描金、销金、阑金皆全,采用凸版、镂空版印刷兼彩画等工艺,显得富丽而雅致。

贴金衣,即贴金襦、袍之类,是把金箔(古称金薄)贴在衣物上,魏晋六朝就有,南朝沈约《少年婚为之咏》道:“罗襦金薄侧,云鬓花钗举。”新婚时的衣裳上就饰有金。吴均《楚妃曲》也说:“玉钗照绣领,金薄厕红罗。”红罗上闪出金彩。新疆尉(音玉)犁县营盘古墓出土贴金袍、襦、裙等,用金箔贴出复杂的图案。莫高窟隋代420窟彩塑菩萨上的纹饰有贴金箔、描金线的。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词“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是把金箔贴上衣物,形成成对的鹧鸪。法门寺地宫、黄升墓也有贴金衣物出土,也有贴银箔的,茶园村宋墓出土一件镶花边绉纱上衣,花边上先画好图案再贴上银箔。

金泥衣,如汉代长沙马王堆墓就出土有一块泥金印花纱,用三色板套印。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织物上也有印金纹饰。阿斯塔那的一段天蓝色轻容纱上,用红色印出六瓣花纹,再以金泥点花蕊。青海都兰三号墓有橙黄色地蓝色印花绫,在提花上印蓝色花,又印金泥四瓣小花。黄升墓的一件褐黄色罗大袖,衣缘上窄镶边有印金的蔷薇,宽镶边有彩绘的鸾凤、云气纹。还有承班《菩萨蛮》词“罗衣隐约金泥画,玳筵一曲当秋夜”写的金泥衣,应当就是这样薄薄的金泥和绘彩,透着闺中女儿的情愫。中国丝绸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元代纱地印金凤凰牡丹纹半袖。

销金衣,是用洒金技艺制作的衣。宋代的销金生色衣,是公主的陪嫁。《宋史·舆服志》记载后妃的大袖衣为生色领;《梦粱录》记载男家向女家下聘礼,有销金大袖。这些当就类似黄升墓出土的大袖衣。《元史·礼乐志》里有很多销金衣的记载。

用银泥印描的银泥衣、银泥衫,也较常见。马王堆1号汉墓有着衣歌俑,就穿描银彩绘云纹纱衣。《太平广记》中一篇小说《许老封传》写唐代的一套妇女衣衫:“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是华丽的衫裙和帔子。五晕罗可能是色彩深浅染五层,再加银泥。敦煌出土唐代佛幡中,一件蓝色暗花绮幡的幡足上就用银泥画大型团花图案。

织金衣,是用金线和彩丝织造的衣物。一片金光闪动华贵的气氛。《隋书·何稠转》已经写到织金锦袍,相传是从西域传入,经何稠改造,更为精致。但三国时就有使用金缕的记载,织金未必由西域传入。隋唐后织金锦使用捻金线或金箔(金薄,即明金、片金)加彩丝织造,唐代就很流行,元代后更盛行。元代的纳石矢锦、明代的织金缎都是织金,织成更喜加金丝(也有加银丝)织,如武进市明代王洛家族墓出土一件棕色花缎织金衣,肩和袖有凤穿牡丹莲花织金襕,有上下对成称的宝瓶华盖,下摆也有类似图案,均用捻金线作纬线显花,现存残片。《金瓶梅》中有遍地金料子做袄、比甲、袖。《红楼梦》还记大红金线蟒之类。如今,南京云锦中的织金缎等仍可生产。

缂丝衣,使用一种特殊的织物:缂丝(即刻丝),织法是先布好经线,画出稿子,再以多个小梭子牵彩纬织出边界如雕刻一般断开的彩花,即“通经断纬”;所以色彩不受限制,可再现彩画的风采,宋代庄绰《鸡肋篇》说定州(河北定县)出产缂丝:“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作也。”它在丝绸品种中最为珍稀,历代都重视。有学者认为缂丝工艺在先秦就已经开始,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的缂丝毛织品,新疆巴楚还有北魏、唐代的缂毛制品,有的用作带子等。唐代,缂丝技术已成熟,阿斯塔那的一件女俑曾发现一条缂丝腰带。青海都兰也有用途不明的蓝地十样小花缂丝带。代钦塔拉辽墓、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缂金帽子、衾。宋元明清也有写实、精美的缂丝流传至今。定陵中有加金线与孔雀羽的缂丝龙袍,还有一件月白万寿蜂蝶闹春绸女衣,缀缂丝龙纹方补。《红楼梦》里还写凤姐有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子,石青刻丝灰鼠披风,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袭人有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清代还把缂丝和刺绣、彩绘结合,色彩更丰富,还有三蓝缂、水墨缂、三色金缂等典雅的晕色缂丝。民国年间苏州还出产缂丝衣料。如今艺术家们学习继承,又把缂丝衣料加以恢复,还发展出双面异色异纹缂丝。这就使缂丝不仅作为工艺品供欣赏,还裁制为衣裙穿着。不仅存留于历史,还活在现实中,继续传承下去。

妆花衣,是用妆花料子制作,前面已经说过,明代的妆花品种有十几种之多,富丽无比。

织成衣,用一种特殊贵重的织成制作,是类似缂丝的局部彩纬线起花、双面花纹一致的织物,装饰衣物的不同部分。汉代《西京杂记》中就载美人赵飞燕有织成裙等。梁代刘孝威《东飞伯劳歌》:“金铺玉锁琉璃扉,花钿宝镜织成衣。”《太平御览》还载有金薄、五文、金缕织成等,或是加金箔、金丝织造。各种襦、衫、裙、裤、履、袄、背子等都有用织成来做的。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有东晋时的两双织成履,其中一双用八色彩丝织出蝴蝶纹、山纹及文字,相当精美。一般认为织成又指单独为某件衣物特制的衣料,按衣物式样设计花纹来织造。

骈罗衣,即无缝衣,唐代苏鄂《杜阳杂编》记载两位舞蹈女郎飞鸾、轻凤,戴轻金之冠,穿軿罗衣:“无缝而成,其纹巧织,人未之识焉。”或与后世针织衣服相似,织造成型,真正是无缝的天衣了。唐代顾况的《朝上清歌》有“金凤玉麟,郁骈罗些”之句状写仙女衣着,也即有凤凰、麒麟纹的轿罗衣。清代《元明事类钞》卷二十四记载元代:“世祖使尚衣局织无缝衣。”小说《女仙外史》中也提到无缝绡衣、天孙织就无缝缕金衣。湖北马山1号墓出土了楚国的针织绦,唐代后有针织衣服也是可能的(或如赵丰老师指出,只是用普通的缝衣针引线绕织的环编织法而已)。

水田衣,顾名思义就是把各块大小不等的杂色布拼合,斑斓如一块块水田,颇像僧人、道士穿的小布块联成的袈裟(也叫水田衣、百衲衣)。它和无缝衣恰好相反。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一件木俑,穿分块拼合的襦裙,色块左右对称而设色相反,就很像水田衣。明清水田衣较流行,如《红楼梦》六十三回写芳官穿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柳绿汗巾,水红裤子;一百零九回写妙玉“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束丝绦,系白绫裙。清代《燕寝怡情图》里的一位女子就穿直领水田长背心,蓝褐二色方块布拼成,系月白汗巾,内穿浅紫窄袖袄,浅水红裙子。水田衣或在各块彩布上加绣或弹墨花,更为精致。《阅世编》有记载。《随园诗话》载李啸村的《虎丘竹枝》写道:“女冠装里认依稀,只少穿珠百八围。岂是闺人真好道,阿侬爱着水田衣。”

清代林苏门《邗江三百吟》提到扬州有“喜雀袍”:“皮棉夹单,袍面子上下两色,绸缎不拘。或上两袖,与下前后一色。项下齐中又一色,如背心然,大抵皆就料而为之者也。”是把不同色的布料随意拼成一衣,如喜鹊羽色般对比鲜明。近年广东汕尾市的渔家女,已婚者穿蓝领子、接拼杂色布的上衣,宽脚裤。苏州水乡角直镇未婚女穿花衫,已婚女穿拼接衫,用蓝、青、白、灰、黑等冷色布拼成,大襟,腰宽,袖小,衣长至臀部。各地小孩还穿百家衣,或都是水田衣的遗风,也类似战国楚俑身上左右异色的衣服。孙机先生认为是《左传》所说的偏衣。湖北江陵出土秦国一件漆画木梳上画的舞女穿褐红色曲裾,黑色宽镶边,两长袖白色,也类似偏衣。

花间衣,是把衣料裁成条(不一定是多色,也有一色),缝成衣物,在每条上都缀花纹,和间色衣相似。在《旧唐书·高宗本纪》就有“花间裙衣”的记载。

珠衣,是用珠子缀在衣物上做装饰。如珠襦、珠袍、珠裙及缀珠半袖、腰带、云肩、抹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