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铜佛造像:菩萨声闻的艺术解析

明清时期铜佛造像:菩萨声闻的艺术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乘佛教以供奉释迦造像为主,大乘佛教中有诸佛、菩萨、声闻、护法等造像。清观音菩萨铜造像:三级文物,高17厘米,头戴宝冠,发辫垂于身后至肩部挽结,与下垂的宝缯联为一体。清观音菩萨铜造像明菩萨铜造像:戴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清金刚萨埵菩萨铜造像:三级文物,藏式菩萨造像金刚萨埵,又称“金刚勇识”。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佛造像,汉式的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呈现出明显的世

明清时期铜佛造像:菩萨声闻的艺术解析

佛造像是佛教所奉神祇的各种艺术造型。在不同的地域,由于受到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小乘佛教以供奉释迦造像为主,大乘佛教中有诸佛、菩萨、声闻、护法等造像。

陇西博物馆馆藏铜佛造像是当时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反映,是研究陇西和周边地区佛教流行和演变的珍贵资料。

观音菩萨铜造像:三级文物,高17厘米,头戴宝冠,发辫垂于身后至肩部挽结,与下垂的宝缯联为一体。脸庞端庄丰满,双眼微合,眉间有白毫相,耳嵌梅花形耳饰,胸部缀饰璎珞,身披袒右式外衣,下着长裙,戴腕钏,双手叠放腹部托一净瓶,安详地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清观音菩萨铜造像:高27厘米,头戴宝冠,冠中间有化佛,眼睑低垂,眉间有白毫相,面容宁静中隐隐有一丝忧郁,宝缯蜿蜒垂至肩部,衣领呈“U”形开口,胸部以多层璎珞遮盖,帔帛下垂,裙裤包裹严实,有璎珞缀饰其上,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双手持一节如意,端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是“众生”或“有情”,指成就众生,有觉悟,将来必定成佛的修行者。在佛教初创的小乘佛教时期,仅把释迦牟尼修行的前身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求佛道、化众生者都称为“菩萨”。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已经取得成就的佛弟子。传说佛灭度时,嘱托弟子们一定要继续弘扬佛法,于是菩萨们立誓留在人间,随时随地帮助众生解难脱危。

清观音菩萨铜造像

我们熟悉的菩萨有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地藏菩萨等。其中,象征慈悲的观音菩萨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佛经上说观音菩萨可化为各种形象,向众生传教说法,救人苦难,所以特别受到佛教徒们的崇拜。自北魏时期开始,观音菩萨就已成为单体像中的重要题材,此后长盛不衰,成为民间佛教信仰中最常见又变化最多的一类菩萨。

清观音菩萨铜造像:菩萨双目微合,面带笑意,上身半裸,下身着裙,胸饰璎珞,帔帛与左右两支莲花在肩臂部交互缠绕。她左手举起,右手置膝上做说法印,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这尊清观音菩萨铜造像戴天冠,冠顶有化佛,冠两侧宝缯飘下,双耳垂肩,耳饰夸张。五官紧凑,丰脸细腰,上身半裸,缀饰璎珞,帔帛绕臂,双手交叠托置净瓶,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莲座下又有小方座承托,座前一细龙跃出,似乎要捕捉莲瓣上的一只小鸟。而目睹此景的观音默然不语,只是微笑,仿佛一切尽在意料之中。

清观音菩萨铜造像

明菩萨铜造像:戴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细腰丰臀,身佩璎珞钏环,右手施与愿印,左手结三宝印,左腿单盘,右足虽残缺,但能看出是下垂的姿态,半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从造型特征看,她应该是藏传佛教二十一度母之首的“绿度母”,又称“救八难度母”,能度众生种种苦难,我们熟悉的文成公主就是绿度母的化身。

金刚萨埵菩萨铜造像:三级文物,藏式菩萨造像金刚萨埵,又称“金刚勇识”。高14厘米,头戴五佛冠,梳高髻,宝缯下垂至肩部,双眉间有白毫相,面相端庄,眉目低垂,好像在沉思,不悲亦不喜,颈部饰璎珞,手臂戴钏,全身衣着近无,仅腰部系带,右手举持金刚杵,置于胸前,表示能破除一切烦恼,左手握金刚铃,表示以清净法音警醒一切有情,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菩萨最初为男子形象,传到中国后,逐渐转化为符合大众心理的温柔而慈祥的女性形象。无论男女,菩萨多以古印度和中国贵族的服饰庄严全身,和佛陀、罗汉简洁朴素的服饰相比,显得华丽而优雅。

明绿度母铜造像

清金刚萨埵菩萨铜造像(www.xing528.com)

明迦叶铜造像:光头,大耳垂轮,额际眉间有皱纹,面颊凹陷,神态慈祥和善,双手合抱于胸前,跣足立于束腰须弥座上。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年龄最长者,他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婆罗门家庭,皈依佛门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中国禅宗把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迦叶人格清高,严谨修行,号称“头陀第一”。释迦牟尼涅槃后,他领佛教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完成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贡献极大。

相传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释迦牟尼拿起金婆罗花向众人示意,众弟子皆不知其意,唯独迦叶心领神会而破颜微笑,佛祖当即把素日所用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佛教“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故事。

明迦叶铜造像

明阿难铜造像

清阿难铜造像

清罗汉铜造像

明阿难铜造像:高13.6厘米,光头,大耳垂轮,容貌端正,面庞丰圆,眉目俊秀。披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跣足立于束腰须弥座上。

阿难全称“阿难陀”,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聪慧博学,被誉为“多闻第一”。阿难于释迦牟尼生前未能开悟,后受迦叶教诲,发愤用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诵出经文,对于佛法经典传持,功绩很大。

迦叶、阿难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前两位。佛陀传法迦叶,迦叶传法阿难,后世将他们并称为“二祖”。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和阿难常在释迦牟尼像身旁,形成“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这两座铜造像风格手法相同,应为同时期所造。

一般文物清阿难铜造像:高6.8厘米,雕刻朴拙简练,该像应为信奉者随身携带拜祭之物。

“声闻”的意思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是闻听佛陀言教的觉悟者。按照佛在世时的嘱咐,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人间,接受供养,又称“阿罗汉”或“罗汉”。五代时,对罗汉的尊崇开始风行,唐代以后,罗汉出现了形貌及个性方面的差异。

清罗汉铜造像:高8.2厘米,光头,大耳,神态安详,虔诚肃穆,着袒右肩式袈裟,双手做禅定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座上,座前刻有细密的花纹,这花纹和他衣边的花纹装饰使他显得有些许不同。

同期声:在欣赏佛及菩萨铜造像艺术时,我们注意到有几种安置佛像的台座形式,最常见的是须弥座和莲花座两种。须弥座是以古印度传说中的“须弥山”为原型,这种台座在南北朝至唐代佛造像中很常见,后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台基的重要形式。宋辽金时期,盛开状的大仰莲座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出现椭圆形仰覆莲座,底座类型更庞杂。

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佛造像,汉式的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同时部分造像受藏式风格的影响,在面相、姿态、手印等方面趋于模式化,而藏式造像也和汉式造像一样多为寂静像,相比汉式佛造像,藏式佛造像各部分比例塑造更加合理,形象更富于变化。这种藏汉风格和谐并存,显示了此一时期佛教信仰在陇西地区呈现出的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