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藏文化交融:千佛一面铜佛造像欣赏

汉藏文化交融:千佛一面铜佛造像欣赏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传入后,佛像艺术也随之而来。佛多到不可计数,但佛造像有一定的仪轨,不能凭空而造。陇西县博物馆馆藏唐、明、清时期铜佛造像既有汉式风格,又有藏式风格,大多数则是藏汉特征交汇融合,显示出藏传佛教的深刻烙印或者说汉式造像对藏式造像的借鉴吸纳。三级文物唐接引佛铜造像、明接引佛铜造像,一般文物清供养人铜造像均为汉式造像。此后,他修行圆满,成为十方一切诸佛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

汉藏文化交融:千佛一面铜佛造像欣赏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佛教产生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佛教不断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传到中国。佛教宣传因果报应和彼岸世界的教义,受到社会各个阶层普遍欢迎,发展很快。经过初传、普及,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后,佛像艺术也随之而来。早期佛造像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艺术风格的各类佛造像。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常称“释尊”“如来”,意思是“觉者”“智者”。小乘佛教的“佛”,一般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而释迦牟尼佛又有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三种不同的佛身。所以,诸佛就是以释迦牟尼为首的一系列佛。佛多到不可计数,但佛造像有一定的仪轨,不能凭空而造。

陇西博物馆馆藏唐、明、清时期铜佛造像既有汉式风格,又有藏式风格,大多数则是藏汉特征交汇融合,显示出藏传佛教的深刻烙印或者说汉式造像对藏式造像的借鉴吸纳。

清鎏金释迦牟尼铜造像:高40厘米,螺发,高肉髻,大耳垂轮,两眉间有白毫相,眼睑微闭,鼻梁高挺,表情恬静,嘴角含笑,仿佛一切他已了然在心。他胸臂健壮,左手置腹部做禅定印,右手下垂作与愿印,着袒右式大衣,衣领、袖口、下摆处饰卷草纹、莲纹,吉祥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清鎏金释迦牟尼铜造像:高16厘米,鎏金保存完整,显得雍容华贵。绀青螺发,高肉髻,髻顶有摩尼珠,大耳垂轮,颈部三道吉祥纹,身着袒右式袈裟,领、袖、下摆处饰卷草、莲纹,双手当胸结转法轮印,庄严沉静,金刚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莲瓣肥阔,座上沿一周饰连珠纹。

清鎏金释迦牟尼铜造像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高18厘米,螺发肉髻,髻顶有摩尼珠,细眉凤目,大耳垂肩,颈部三圈吉祥纹,左手作禅定印,右手作降魔印,安详而又威严,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着轻盈薄透的袒右式大衣,仅见衣边,不见衣纹,状似裸体。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高11.2厘米,螺发肉髻,髻顶有摩尼珠,大耳阔面,静穆和善,半裸身,着袒右式袈裟,左掌中托一钵,右掌心向外持一棱形物,吉祥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根据他手中持钵,说他是药师佛也未尝不可,释尊和药师,本就是同体异佛。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通高8.6厘米,顶髻相,方面广额,眉间有白毫,面颊丰腴,双下巴,颈部三道吉祥纹,头面部及胸部被摩挲得发亮。身着朴素的广袖通肩式大衣,左手抚膝,右手残缺,但看得出是做无畏印的手势,寓意法力无边,可使众生心安,他结跏趺坐,神态安详。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

明释迦牟尼铜造像

明释迦牟尼铜造像:表情严肃,闭目,微张嘴,一副进入冥想的神情,双手做禅定印,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莲座置于一五足高凳上。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面容似乎带着淡淡的忧戚,身躯部分雕刻较粗,双手置于腹部做禅定印,端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黄铜质地,左手置右足上,右手下垂作降魔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高肉髻,顶有摩尼珠,阔面大耳,双手做与愿印,端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上,全身除头部外,均被涂了红色。(www.xing528.com)

明佛陀铜造像:头戴造型夸张的高冠,微微含笑,左手平置右足上,右手做降魔印,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从头冠和服饰看,他很可能是密宗最崇尚的大日如来佛,是佛三身中的法身佛,但制作较粗。

清释迦牟尼铜造像

同期声:佛陀服饰,早期主要是将右肩裸露在外的袒右式,和穿着披覆双肩的袈裟通肩式,后来还有仿魏晋士大夫服装的双领下垂式大衣,宽袍大袖。唐以后流行通肩式,衣领较低,前胸露出较多,宋以后,佛装与当时的僧服接近。一般来说,佛的服饰通常简单朴素,很少装饰。

佛造像的各种手势姿态称为“手印”,手印在传达各种意义的同时,又是区别身份的标志。释迦牟尼常见的手印有禅定印、降魔印、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五种。

三级文物唐接引佛铜造像、明接引佛铜造像,一般文物清供养人铜造像均为汉式造像。

唐接引佛铜造像:高12.2厘米,肉髻,面庞丰腴,大耳垂轮,左掌中托一金莲台,右臂上举施无畏印,身着通肩式大衣,跣足立于塔型台上,塔下为空心四足方座,座一角残缺。这是馆内旧藏年代较早的一尊铜佛造像,造型小巧古朴,斑斑绿锈昭示着它距今岁月的久远。

明接引佛铜造像:高18.5厘米,光肉髻,面庞丰满,大耳垂轮,颈项有三圈吉祥纹,身着无领通肩式宽袖大衣,跣足立于仰莲座上。衣纹在胸前呈“U”字形密集下垂,如刚从水中捞出一样紧贴身躯,与国画“曹衣出水”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左手下垂施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右手曲臂上伸,施无畏印,表示能去除众生苦难。这种施无畏印、与愿印,衣纹如水波,脚采单层莲花的佛像形式,又称“旃檀”佛像,相传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旃檀木所造佛像的形式,是最初的佛像造型之一。

接引佛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又称“阿弥陀佛”“无量佛”。佛经记载:他原是古代一位国王,舍弃王位后出家,发下四十八个大愿,愿在他成佛后,所管辖的佛国净土内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众生皆可转生过长寿美满的生活。此后,他修行圆满,成为十方一切诸佛共同赞誉的阿弥陀佛。在他的佛国,没有恶道,众生与诸菩萨会聚一处听受佛法,寿命无有穷尽。它的修行方法超级简单,众生只要信奉并专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死后就可被引渡到极乐世界,脱离轮回,因此在民众中影响很大,在佛教各宗派中也最为流行。

唐接引佛

明接引佛

清供养人铜造像

念佛求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都供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则人人皆可供奉,而供奉东方极乐世界的药师佛,则能解脱尘世的生老病死等烦恼。

从这些释迦牟尼佛、接引佛造像可以看出,诸佛都很相似,可谓是“千佛一面”,他们的区分,多半在手印和持物的不同。

清供养人铜造像:她眉清目秀,圆脸,梳双髻,穿裙装,两手捧供养物于胸前,神态恭敬,立于座上。供养人造像是信佛的善男信女,为了时时供养,功德不断,把自己的形象雕造成像,以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因此也留下了当时人物面貌的真实情况。

陇西自古佛寺遍地,据乾隆《陇西县志》记载:“陇人好佛而好施,故寺多于观。”创建于北宋的寺庙有万寿禅寺、宝庆寺、广严寺、兴国寺等,元代佛寺有灿如天宫的仁寿山十方佛殿、天竺寺、广泉寺、东林寺等,本地统治者汪氏家族也礼敬佛道。

今天,著名的佛寺已不复存在,但馆内众多佛造像无声地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佛教文化信仰,让我们得以知晓几百年前人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寄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