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存在争议的讨论话题:关于是否应取消某些技术的讨论

存在争议的讨论话题:关于是否应取消某些技术的讨论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有争议的讨论话题瑞士记者汉斯耶尔格·弗,在多年前参观了那个铀矿的开采地,感谢他给我提供了关于“奥克洛地区”的诸多信息。这个疤痕是一个长1公里,宽0.5公里的峡谷,其深度超过300米。和其他参观者不一样,瑞士记者汉斯耶尔格·弗并没有穿上普通的防护服。一位地质学家带领这个小组,他用指示棍指出了岩石上晶体的变色处,这肯定没有引起这些“外行”的注意。

存在争议的讨论话题:关于是否应取消某些技术的讨论

■一个有争议的讨论话题

瑞士记者汉斯耶尔格·弗,在多年前参观了那个铀矿的开采地,感谢他给我提供了关于“奥克洛地区”的诸多信息。1970年,矿业公司开始在奥克洛地区露天采矿。在原本被茂密森林覆盖的奥克洛盆地上,一道采矿形成的疤痕突兀地显现出来。这个疤痕是一个长1公里,宽0.5公里的峡谷,其深度超过300米。被开采的含铀元素岩层高达5~8米,向水平方向倾斜45度。1985年2月,弗朗斯维尔铀矿石公司决定,只在地下矿山动工,也就是通过隧道开采铀矿石。

和其他参观者不一样,瑞士记者汉斯耶尔格·弗并没有穿上普通的防护服。参观者们一同穿过了一些天然的小道——其中一些小道让人觉得是最隐蔽的结构——然后一直走到了奥克洛矿的地下入口。经过了3000公里的地狱之旅后,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奥克洛铀矿的“10号反应堆”。

一位地质学家带领这个小组,他用指示棍指出了岩石晶体的变色处,这肯定没有引起这些“外行”的注意。因为这些很早以前发生的连锁反应的残余物,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显眼了。它们给专家透露出一个信息:大约20亿年前,反应堆的能量输出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核反应堆真的存在,那么如专家断言,在总共超过10万年的时间里,它们一直都在运转。在我看来,这一切更多的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结果,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偶然事件,或仅仅只是“大自然变化无常的结果”。

在那位地质学家的带领下,参观者离开了地下世界,来到“2号反应堆”(这是根据反应堆发现的顺序来编号的)。从其中一个矿区可进入的边缘地带开始,在相对的斜面上,有一个类似钢筋混凝土浇灌成的覆盖物,看起来和碉堡一样。在这个覆盖物之下的是反应堆的残留物,以防天气的破坏。此外,这还能防止因露天采矿而暴露在外的反应堆熔毁,以及防止坡面下滑。可这并不能防辐射。

瑞士记者汉斯约克·弗认为,奥克洛的反应堆是自然形成的。他的第一条理由是:从“杂质晶状体”上,能够辨认出反应堆曾经存在,但它处于“一个最不利的位置”——在铀矿矿层之中。但是在陌生的高智商者的眼里,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生命的行星上,在资源附近建立一个核电站哪会遭到异议?也许是那些我们设想的发电厂的建设者们,与我们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工程师相比,其屏蔽技术先进得多。(www.xing528.com)

汉斯约克·弗的第二个理由是:6个反应堆被设置在150米内。当然,非常肯定的是,今天核电站的操作员不可能把电站机组如如密集地摆放在一起。因为如切尔诺贝利重特大事故所说明的,一旦发生堆芯熔毁,核燃料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逸出反应炉压力槽,甚至是围阻体。然而,在类似钢筋混凝土铸成的保护性覆盖物上,甚至可能是最坚固的类型上,还会造成类似的结果吗?

最后,他还指出尺寸上存在一些偏差。今天的反应堆芯的平均直径为2~3米,高度大约为4米。奥克洛的反应堆残余物的尺寸非常大。从今天遗留下来的残余物来看,它们的厚度大约为1米,直径最大的有20米。然而在百万年之中,地质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英年早逝的地质学家、科学家和作家约翰内斯·菲巴格博士(1956—1999)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奥克洛反应堆更可能是人工建成的。他质疑这一说法:铀元素自燃,是因为大自然的变化无常。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指出:至少要在地下1.1万米或更深的地方,才能确保达到反应必需的压力条件。他认为,在那个时期,铀元素不可能自燃。这种最初表面会发生分解的物质,必需在如此深的深度才能提取到。约翰·菲巴格博士具体说明了他的理由:

大约17亿年前(这个日期和上面的相符),卡累利阿(前芬兰的山脉)正在形成阶段,然而这也关系到今天北欧国家山脉的形成。在这个时期,西非国家毫不不知名——是谁来负责将地表下沉至这么深?此外,燃耗、运转方式以及其他条件,都十分精确地符合今天人工制造的压水反应堆的所需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