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调解:语言和语气的运用技巧

人民调解:语言和语气的运用技巧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调解语言和语气的运用人民调解的对象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纠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发生的矛盾。调解的语言交流不是发言稿,不可能有腹稿的,要根据不同的案件的性质、过程和不同当事人的行为,运用灵活、恰当、有启发的语言来应付,还要注意语气的运用和说话形象等。

人民调解:语言和语气的运用技巧

第一节 调解语言和语气的运用

人民调解的对象大部分是普通老百姓,纠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发生的矛盾。所以,要使用大众化、通俗的语言,避免使用脱离老百姓生活实际和华而不实的书面语言。语言不能冗长、烦琐,力求简短、明了,使当事人一听就懂。恰当地使用民间俗语、谚语来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使当事人容易明白你说的道理,这样,才能建立双方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的沟通。

调解的语言交流不是发言稿,不可能有腹稿的,要根据不同的案件的性质、过程和不同当事人的行为,运用灵活、恰当、有启发的语言来应付,还要注意语气的运用和说话形象等。

一、语言的修饰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无论是表达感情、思想和道理等,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语言的表达方式有两种,即书面和口头。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大多是用对话进行的。一个会说话的人,不只是说好话。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目的和意图,然后,要懂得有意识地巧妙运用言辞,避免讲话空洞。这样,才会主动、应付自如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会说话的人,能根据当事人性格、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及纠纷中的角色等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进行交流沟通,赢得当事人的信赖,才有机会引导或说服当事人。如果对待平时生活艰难、性格低调或经常处于逆来顺受的当事人,与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当事人运用同样的语言技巧显然是不妥的。这并不是说对经济好、有社会地位的人我们就迁就他,相反我们更应该为弱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倘若强者与弱者发生纠纷,我们应维护弱者,尽量考虑弱者的利益。只不过使用语言的技巧因人而异。譬如,几个小孩手里拿着饼干,想要从他们手上分一点给其他小孩吃,听话的小孩容易拿出来,不听话自私的小孩,只能哄着才要出来。

语言要经过修饰才能发挥巧妙。巧妙的语言才能迎合当事人的心理,才能使当事人听从你的劝告,从而达到你的目的,一拍即合或一锤定音。如果你的语言不但不令当事人信服,反而激怒了他,不但纠纷解决不了,还会导致纠纷扩大。

有一个故事,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小时候一起吃苦的伙伴也想谋到一官半职前来找他,见到朱元璋后就说:“吾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了青居士。”朱元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就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另一位苦朋友,见他当了官,也想谋个差使,见到朱元璋后便竹筒倒豆子般说起来:“吾皇万岁,还记得我们以前一起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丛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竹罐里煮,还没有煮熟大家就抢了起来。结果,罐子打破了撒了满地的豆子,汤泼在泥里,你只顾捡豆子吃,不小心将红草叶子吃进去,叶子噎在嗓子里,苦得要命,幸亏我们叫你把青叶子吞下去,才把红叶子带进肚里……”还没等话说完,坐在大殿上的朱元璋早已怒气冲天,喝令将此人斩首。

同样经历的两个人,叙述同样一段经历。一个做了官,一个丢了性命,归根结蒂是忽略了说话的对象,也说明语言修饰的重要性。

二、语气的运用

说话是人们彼此交流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思是通过发音器,有意识地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结果是声和气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语调,形成有:和声细气、轻声轻气、粗声粗气、低声下气、冷声冷气等。恰到好处地使用语气,不仅能够充分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话说得生动,充满艺术和感染力。和声细气是以婉转的语调与人交流,可以表现说话者谦虚、谨慎、文雅,与人交流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高声大气的语调一般用于说理、伸张正义,强调纠纷中的原则问题,提醒当事人要正视现实,鼓励当事人作出适当让步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出路;粗声粗气是人们在日常生活里遇到一些麻烦或苦恼时,就用粗声粗气来排忧解烦,如果针对别人,听者都会认为是对他指责、训斥、顶撞、抱怨。这是调解工作禁忌的语调。即使你遇到蛮不讲理又很霸道的人,最好是笑着对他说:“把你自己的身体急坏了不合算,有理不在高声嘛,慢慢讲好了。”调解工作一般常用和声细气的语调,高声大气的语调属于震慑性语言,要视情节而发。调解的工作方法原则是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相同的语调运用不同的语气,同样会产生不同效果。以“你真坏”为例,用粗声粗气的语气表示指责、抱怨或反感;用恶声恶气的语气,表示怒斥、憎恨或警告;用冷声冷气的语气表示诅咒;用柔声细气的语气,表示亲昵;用嗲声嗲气的语气,表示撒娇、打情骂俏;用唉声叹气的语气,表示被迫接受对方的建议或条件。所以,语气的恰当运用,会使语言发挥得更加巧妙。(www.xing528.com)

说话恰如其分的停顿,不仅可以让人听清你的话,更为重要的是让人更好地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如调解员劝女方不要离婚的一次谈话:“你要房子、你要车子、你要孩子,就是不要老公,要知道你有了老公才有这些东西,不要老公了,这些东西能全部得到吗?”适当的语气停顿有以下效果:1.可以变含糊为清晰;2.变平淡为突出;3.变平直为起伏;4.变松散为整齐。有些排句通过停顿变得很有力度。

三、语言交流的印象

语言交流是听者与讲者之间的彼此对话及对话之间所发生的表情、肢体动作的结合过程。语言交流的效果,除语言技巧以外,倾听者与说话者的表情及肢体动作所表现的印象,也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语言交流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切勿居高临下。不管你资历有多深,社会背景有多强,应该放下架子,平等与当事人交流,切勿给人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2.切勿自我炫耀。千万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成绩,更不能或明或暗、拐弯抹角为自己吹嘘,以免使人反感。

3.切勿冷暖不均。当事人或亲属多人在场时,不要按他人身份的悬殊而区别对待。热衷与一些人交谈,而冷落了另一些人。带着“有色眼镜”的交谈,会令人不愉快。譬如人多时,递烟、倒茶都要注意,先与不认识的打招呼,请他吸烟或喝茶。然后,你再递给你想招待的人,其他人就不会反感了。

4.切勿搔首。与人交流时,姿态要自然得体,手势要恰如其分,切不可指指点点,挤眉弄眼,更不能挖鼻、掏耳,给人以轻浮或缺乏教养的感觉。

5.切勿心不在焉。听别人讲话一定要认真倾听,思想一定要集中,不要左顾右盼或面带倦容,连打呵欠或神情木然、毫无表情令人扫兴。

6.切勿挖苦嘲弄。当事人用错语或用词不当时不应嘲笑,否则,会伤害当事人自尊心。当事人讲话时,不要与其他人说长道短,当事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甚至怀疑你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更不能把别人的生理缺陷当作笑料,无视他人的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