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言语技巧:朗读提示与语气把握

教师言语技巧:朗读提示与语气把握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抛砖引玉(一)根据朗读提示,读准下面文段的语气。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贾久玉舍身勇拦惊马的几个动作“迎头”“抱住”“不放”一气呵成,在朗读的过程中应作为重音,强力、短促,使紧张的节奏在此更为显著。知识仓库一、朗读的作用朗读是一种艺术,它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这种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利于朗读者锻炼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当朗读时,迫切地希望

教师言语技巧:朗读提示与语气把握

朗读,是把书面言语转化成有声言语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著名的语言学专家徐世荣先生说过:“朗读是我们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成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过程,也不是书面材料的简单声音化,而是需要朗读者进行一番再创造,创造性地还原语气,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言语,使听者得到明晰的信息和艺术的享受,引起共鸣,激起情感

抛砖引玉

(一)根据朗读提示,读准下面文段的语气。

小故事《中计》[1]说的是房东张大爷巧用计策,获知新战士小洪帮他干活,方得以表达感谢之情的事。当新战士小洪禁不住张大爷用计,以为自己闯了祸,急忙拦住佯作要去“找指导员说个清楚”的房东老两口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1)“大爷、大娘别发火,昨天是我跑到菜地里去的。我看你们二老年纪大了,大爷又成天忙着队上的事儿,顾不了家,就抽空帮你们干了点活。谁知道我不会干,给你们添了麻烦,真是对不住你们,有多大损失我一定赔。”说着就伸手掏钱包。

战士小洪这段话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有着具体的内心变化。他先是急忙劝阻房东张大爷大娘“别发火”,继而老实承认帮助老两口偷偷做事情,然后进行解释,因为自己没有干好,反而给他们添了麻烦,感到内疚自责,最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执意赔偿。对于战士小洪的情感把握,我们不能以书面上的标点符号为界,必须深入到文章内部,体会战士小洪的心理,方可体察到其中语气的细微差异和变化。通过此例可以看出,只有深入细致的体验、揣摩,并辅以声音气息上的变化,才会带来语气上的变化,情感上的丰富性。

(2)张大爷得意地说:“孩子,你中计了,从打你们到我们村来搞训练,给大家伙干了那么多的好事,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谁干的。昨晚上我和你大娘一合计呀,就想出这个小计策来。果不出所料,你们还真中计了。”

如果只从字面含义看,张大爷为自己用计成功的得意心情溢于言表。但是当我们读完整段,从张大爷得意的心情背后,是张大爷以及父老乡亲对解放军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而且感激之情是张大爷最想表达的感情。“得意”是次要色彩,表现了一种老百姓与战士亲如一家的幽默感,“热爱”和“感激”才是这段话的主导色彩。相反,如果绘声绘色地以“重度”的分量表现“得意”之情,听起来倒是热闹,实际上必然冲淡以致淹没了“真挚深切的感激”这一主导的感情色彩,偏离了小故事的主题。

(二)根据阅读提示,读准下面故事的节奏。

3月6日上午,河北滦县城区一条公路上,三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向北箭一般地狂奔,车把式已被摔在路边。前面,有14名小学生正走在丁字路口,被这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

“快闪开!”路旁飞身闪出一位解放军同志,迎头去抓马缰绳,因惊马来势太猛,没有抓住。他又侧身一闪抱住马头,惊马长嘶一声,前蹄腾空而起,把他悬吊起来,他紧紧抱住马头不放,被拖出二十多米,车终于停住了。这时马车距离小学生只有三米多远,好险呀!

车把式赶上来紧紧握住解放军的手,可当人们追问他的姓名、住址时,他微笑着离开了人群。人们经过多方询问,才打听到他是当地驻军某部特务连指导员贾久玉。“六·一”前夕,部队召开大会,给他记了三等功。

在这段材料中,事件本身的情节就是扣人心弦的。首段险情的铺垫,预示着危险正在来临。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贾久玉舍身勇拦惊马的几个动作“迎头”“抱住”“不放”一气呵成,在朗读的过程中应作为重音,强力、短促,使紧张的节奏在此更为显著。在结尾当危险结束,节奏应该舒缓下来,与事件发生的过程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明快、赞扬的语气色彩与事件发生过程的段落有相似之处。

知识仓库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是一种艺术,它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加深对语言艺术最基本的规律认识,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与表现能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做到明其是非,还能辨其瑕瑜,最终做到修身养心,其乐无穷。因此,重视朗读的作用,培养朗读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一)增加知识,充实丰富词汇库

词汇通常可以通过生活环境读书过程两个渠道获得。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很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组合。读书环境则有利于词汇的获取。博览群书,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才有机会遇见丰富多彩的词汇。书就是海洋,它是知识的海洋,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知识,天文地理、风土民情、文化习俗、思想观念,从古至今,无所不包。因此,通过朗读,可以不断充实与丰富我们的词汇,加深对词汇的认知,为自我的言语表达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语料库

(二)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常常能够潜移默化、细致入微地提升语感。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朗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作品优秀的语言表达、巧妙的修辞手法,还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融会贯通作品的思想情感,让自己和作者处于一个深层次的感情交流之中。朗读既有利于语言表现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我们“下笔千言,倚马可侍”或是“七步为诗,出口成章”。以古今中外名人作家的作品作为我们朗读的材料,通过仔细的分析、深入的体味,最终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念字出声”的被动思维的过程,而是动用了我们全部精力的第二次加工创作。通过听、说、读、写四部分的相辅相成,我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增强理解,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将朗读和看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朗读使得文字的接收渠道变得多种多样。我们不仅可以像读书一样,通过视觉神经刺激大脑,同时还可以通过大脑,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有利于朗读者锻炼其自身的思维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体会,可以掌握作品中的词语概念、修辞手法、构思布局,情景描写、逻辑顺序、韵律组合等,这些都十分具体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当朗读时,迫切地希望将这些表达出来,因此就需要各种技巧,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完美地表现作品中精美的内容。所以,朗读者在进行朗读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将文字通过自己的声音去表达出来,同时,他需要深入体会文字和语段,领会其中的含义,将文字作品内部所蕴含的深厚情感表达出来。每当我们在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者“不对味儿”,“贴切”或者“不贴切”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于是,通过反复的再读,再悟,再体味,去一遍又一遍地尝试品味作品。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意味着对文学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四)规范发音,提高语言规范化程度

朗读同样在推动语言规范化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些人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普通话发音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使用方言,不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但当他拿起文章进行朗读,一般能够符合普通话的标准规范。可见,朗读对语言规范化的意义深远。因此,学习普通话,往往可以通过朗读率先实现,这是一个既有效又便捷的方式。尽管文学作品种类丰富,涵盖古今中外。但一旦需要朗读,就应该讲究声、韵、调与轻重格式、儿化、音变和语句的声音样式。因此,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手段,是达到语言标准化的有效途径。学习朗读的过程,也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通过朗读学习普通话,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朗读对于朗读者而言,除了需要具备识词组句、谋篇布局等基本能力以外,还需要拥有良好的理解概括能力、优秀的分析综合能力、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情态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离开了朗读是很难获得的。此外,鉴赏审美能力、感受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等,也是在朗读过程中逐渐需要注重培养的能力。朗读对于朗读者来说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长路,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二、朗读的基本要求

(一)识读生字,语言规整

朗读最先需要接触的就是语言。语言,是朗读的工具。要想准确而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内容,需要朗读者做到语言准确无误。而要做到语言准确无误,朗读者首先需要具备正确识字的能力。如果作品中有许多生僻字,不知读音与语义,是不可能进行朗读的。在朗读前,我们首先需要扫清文字的障碍。通过排查生僻字,借助字典,正确地把握多音多义,形似音异和一字多音的现象。此外,再借助词典、注释等认识生词,弄懂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忠实于作品本身,做到不丢字、不改字、不插字、不读错字音。

语言规整,是指声音的形式规矩并且工整、严密而且恰到好处,朴实无华。规整的第一要求就是需要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诵。朗诵作品一般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写成,因此只有运用普通话进行朗诵,才能更好地将作品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可以使得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与接受。因此,在朗诵时,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相关知识。其次声、韵、调、轻声、儿化和变调都要准确无误,对于生字、生词、成语典故等,要做到一清二楚,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度、语速的快慢、语调的起伏、节奏的平稳程度、声音的高低起落等。

(二)理解品味,把握内容

准确地领会把握作品,深入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进行作品朗读的前提和基础。朗读者在朗读时只有深入到文本之中,对文章进行细致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其中的价值内涵,才能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理解。局部理解,就是对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词语、句子、层次以及辞格义的理解。而整体理解就是朗读者对一个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基调的初步把握。朗诵的各种艺术手段和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文本,没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变成了一种泛泛而谈的形式主义,传情无从谈起,自然也无法让听众动情。而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住作品内容,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朗诵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清楚地表达诵读材料的内容。所以必须对自己所朗诵的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理解并掌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从而能够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将听众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境界之中。要做到这些,朗诵者必须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观念和写作动机等,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和领会。对文章内容了解越透彻,便越能运用自己的声音、表情、语调和动作去感染打动听众。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出来的主要看法、主张、情感倾向等。研究写作背景,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背影》时,如果对作者写作时的家庭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会明白为什么作者后来被父亲的背影所感动。因此,在朗读之前,先对作品的背景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去把握文章内容,最后提炼概括出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朗读所需要做的第一步。

(2)了解文体的特点,分析篇章结构。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情感抒发。例如,抒情文应该注重表现出情感的流畅表达;说明文一般用语严谨准确,所以在朗读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情感;在朗读散文时,应该深入把握作者的情感线,调动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议论文要注重表现词句的转折或承接,突出其议论精密的部分。所以,我们应该依据作品的文体来进行最基本的情感判断,然后再研究段落。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一般都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通过抓住中心句,总结段落大意。段落有时候也由一正一反组成,可以通过总结和分析,理清脉络,区分主次。通过段与段的内在关系梳理后,便能清楚地掌握作品的结构,理清全篇的脉络。这样朗诵出来才能清楚明确,娓娓道来,听众也能更容易沉浸其中,受其感染。

(3)分析字、词、句与修辞技巧。一般朗诵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因此才值得被朗诵。我们要仔细分析作品的一字一句与文学技巧的表现,朗诵时才能够将其文学价值完全表达出来。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句诗中有四种事物,“鹂、柳、鹭、天”;有四种颜色,“黄、翠、白、青”。这两句是工整的对偶,“两个、一行”是数词对,“黄鹂、翠柳”和“白鹭、青天”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对,“鸣、上”是动词对。如果我们兼论平仄,第一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两句基本上是符合平仄规定的。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采取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在朗读时要注意朗读出春天来临,大地在一夜之间变得生机勃勃时的那种欣喜的情感。

(三)揣摩色彩,确定基调

基调是朗诵材料的基本情调,是作品所涵盖的各种态度分寸、感情色彩混合之后总的取向。任何作品都具有其本身的基调,上到政府颁布的公告,下到广告公司的文稿,都不例外。因为文学作品在表达人情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基调也就各有不同。很多题材相同的作品,情感基调也会有所不同。基调的色彩,除了包括态度分寸,又包括感情色彩。但是基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截然划分开来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每一篇作品的基调都是一个整体,是部分、层次、段落和语句中具体思想的综合表达,是具体感的总和。没有整体感,具体感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感,整体感也会呆板空洞。因此,朗诵者必须要深入、细致、认真地去理解、去探究、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调,以及文章整体的精神倾向。把握住基调,正是把握住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基调的统一和谐、丰富多彩,有利于表现作品的意境和风格,有利于朗读者形成自身的语言表达特色。朗读必须要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并且要在理解感受与语言表达上相统一。在情与声的统一之中,让作品的基调完美地体现出来。

(四)感情真挚,唤起共鸣

朗读中,保持真挚的情感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作者的思想感情都熔铸在其作品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他的感情。在朗读时,朗读者本身就与作者融为一体,成为作者的“替身”。这个时候,朗读者不仅要做到达意,还要做到传情。因此,朗读者需要在对作品进行理解的基础之上,深入体会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丰富且细微的情感变化。尝试让自己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都激发出来,使得作品中的字字句句都仿佛从自己内心中流淌出来的一样。这样的朗读才会具有感人的力量,才能最大程度上唤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朗读者与听者双方共同的感情升华。

三、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情感。进行朗读时,声音技巧方面,一般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五个方面入手,然后再加上眼神的运用、面部的表情、身姿仪态等的配合,便能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把原作品再呈现出来。下面依次分述:

(一)停顿

停顿是指朗读语流中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联系;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停顿,造成声音时间上的暂歇和延读,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时间,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1.停顿的分类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言语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符号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如:

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斜竖线的多少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

标点符号虽是停顿的重要标志,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语意的表达和语气的需要灵活处理。

(3)强调停顿

停顿除了根据生理需要和语法逻辑的要求进行停顿之外,还可以根据心理的需要作出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2.停顿的主要方式

从语句的停顿和连续来看,强调停顿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

(1)落停

即停顿时间相对较长,句尾声音顺势而落,声止气也尽。这种停顿多用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讲完之后,句逗停顿中多用在句号、问号、感叹号处。

(2)扬停

即停顿时间相对较短,停之前声音稍上扬或持平,声虽止但气未尽,一听便知是只说了半句话,还有下文。扬停多用在一个意思还未说完,而中间又需要停顿之处。句逗停顿多用在分号、逗号、顿号处。

(3)直连

即顺势而下,连接迅速,不露连接的痕迹,多用于内容联系紧密,持续抒发感情的地方。一般与扬停配合使用。

(4)曲连

即在连接处有一定空隙,但又连环相接,迂回向前,多用于既要连接,又要有所区分处,常与落停配合使用。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它是体现语句内容的重要手段。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重音的分类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谓语)

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定语)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指示代词)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西藏。(回答“谁去过西藏”)

我去过西藏。(回答“你去没去过西藏”)

我去过西藏。(回答“北京、新疆、西藏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2.强调重音的表现方法

重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加强音量

即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使音量增强。

女孩穿过马路的时候,看见两辆马车冲过来,她赶紧避开,鞋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又叫一个男孩拾起来就拿着跑了。

(2)拖长音节

即有意将音节拖长一些,用延长音节的办法使重音突出。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3)重音轻读

表现重音,不一定非要增加音量,有时用减轻音量的方法,将重音低沉地轻轻吐出,效果反而会更好。一般在表达极为复杂而细腻的感情时,多用这种方法。

风一吹,芦花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我忍着笑,轻轻走过来。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是言语速度的根本。朗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便叫节奏,它在声音表达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回环往复的特点,并且由原作品的思想感情所带动、与原作品的基调相一致。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语速的快慢表现在句中词或词组的停顿与相连上面,也表现在层次、段落的变换转折上面。

(四)语调(www.xing528.com)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句调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语调由平升高,高亢激昂,称为“扬”;语调先平后降,低沉持重,称为“抑”;语调缺少变化,平缓舒展,称为“平”;语调升降频繁,起伏不定,称为“曲”。语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了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节奏

节奏是指在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以下几种:

1.轻快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多轻少重,声轻不着力,词语密度大,有时有跳越感。多用来描绘欢快、诙谐的情志。例如:

我爱看天上的一片云,那片白白的、会变的云。瞧它一会儿变成只小黄狗,摇着尾巴,追着太阳跑;一会儿变成一只小灰羊,在草原上撒欢儿跳高。

2.沉稳型

这种节奏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词语密度疏,常用来表现庄重,肃穆的气氛和悲痛、抑郁的情感。例如:

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红旗低垂,新华门前洒满泪。日理万机的总理啊,您今晚几时回?

3.舒缓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缓,语势较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常常用来描绘幽静的场面和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表现舒展的情怀。例如: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朦胧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劈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4.强疾型

这种节奏语速较快,多扬少抑,声音强劲而有力,常用来表现紧张急迫的情形和抒发激越的情怀。例如: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以上四种节奏类型,只是大体的分类,每一种还可以再分小类,不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朗读过程中,一篇作品的节奏不一定是单一的,往往随着内容情节的变化,节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节奏必须因文而异,切忌死板单一,一统到底。

资料超链接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与朗诵相比,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二、使用范围不同

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地构成了一个“表演区”。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也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四、声音要求不同

朗读对声音再现的要求是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的,但它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它要求做到“不火不温、恰到好处”。过于夸张,容易给人装腔作势、假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正如齐越说“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不要要求用一种不同于谈话的不自然的声音朗读,就是说,不要拿腔拿调”。徐世荣说“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的限度,自然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起伏跌宕的表演”。而朗诵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是戏剧化的。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大小、音区高低、节奏张弛等方面的变化,正如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五、规范程度不同

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述内容为即可,因此对朗读者的语音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一般情况下,朗读者应当选用普通话,但在特定环境,在听众听得明白、能够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读或穿插方言朗读是允许的。而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一般要求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这样才能够艺术地、完美地再现作品的内容。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听众是难以接受的。

六、态势不同

朗读一般是“念读”式的表达,可以手拿文稿进行,它对朗读者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在态势上,可以站着读,可以走着读,可以坐着读,朗读的任务是传达而不是表演。而朗诵属于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手势、表情、眼神都应该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艺术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朗诵必须脱稿站立表达,因为手持文稿不利于形态、体态与朗诵内容的协调配合,过多地看稿还会限制朗诵者的表情、眼神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七、教育性不同

朗读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职能和使用的效果上。朗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向听众传达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性、知识性直接对听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而朗诵是一种“征服”的艺术,它借助于朗诵者独具魅力的音质音色、鲜明流畅的语流节奏、丰富熟练的语言技巧,为那些文学作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飞向听众的心中,震撼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勾魂摄魄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征服力,是朗诵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诵艺术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沙场点兵

一、停顿练习

(一)朗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强调停顿。

(1)父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2)他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

(3)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难过得掉下泪来。

(二)朗读下面一段话,请注意强调停顿。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三)朗读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这首诗的最后三段,注意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

请听听吧,这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二、重音练习

(一)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读出句子中的重音。

(1)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以为我不知道)

(2)我知道你爱看小说。(爱不爱看诗歌我不知道)

(3)我知道你爱看小说。(别人爱不爱看我不知道)

(二)读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语法重音。

(1)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极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三)读出下面段落中的强调重音。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三、语速练习

下面是鲁侍萍回忆往事的话,鲁侍萍的怨愤之情由克制到逐渐显露,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也起了变化,试用不同的语速加以表达。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语调练习

(一)朗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读出适当语调。

(1)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升调,表示疑问)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降调,表示肯定)

(3)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相传叫百草园。(平调,叙述、说明)

(4)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曲调,揶揄语气)

(二)朗诵叶挺的《囚歌》,注意语调的处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平调)(冷眼相看)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平调)

一个声音高叫着:(曲调)(嘲讽)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曲调)(诱惑)

我渴望自由,(→)(庄严)

但我深深地知道——(→平调)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升调)(蔑视、愤慨、反击)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地下的烈火,(稍向上扬)(语意未完)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毅、充满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