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言语技能-吟诵的要求

教师言语技能-吟诵的要求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吟诵的初级要求平长仄短。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三)吟诵的高级要求情通古人。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吟诵人比较多、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地

教师言语技能-吟诵的要求

(一)吟诵的初级要求

(1)平长仄短。其中平声指一、二声,仄声是三、四声。平长仄短,即:近体诗、词、曲、文,吟诵的时候,偶位字的平声字和押韵的字要拖长,其余的字不拖长。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具体来说,五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即第一行第二个字为平声),则第一、四行第二个字拖长,第二、三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七言诗歌以四行为一组,若为平起诗,则第一、四行二、六字拖长,第二、三行第四个字拖长。若为仄起诗,则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除入声字外所有行的尾韵拖长,第二入声字在古代有许多,例如月等,必须读的短而快。

(2)依字行腔。即按照字音的声调来决定旋律曲调,不能“倒字”。所谓“倒字”,就是听起来这个字的声调与它本来应该的声调不一致了。中国所有的传统音乐都称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诵最严。吟诵力求把每个字的含义表达得最清楚,所以与字音最贴近。因此,吟诵调一般也是比较简单的结构,易学易记。

(3)文读语音。普通话吟诵基本上都是按照普通话的声、韵、调来吟诵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字音都按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来读,部分字音需要文读。文读是吟诵的传统,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者官话来读。普通话的文读分三种情况:一是入声字要读短音。二是韵字一定要押韵。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某些句尾押韵的字已经不押韵了,但是吟诵的时候,要尽量参照古音使之押韵。三是个别字要文读,这种字都是传统上就要文读的,比如“秋思”的“思”读四声,“遥看瀑布”的“看”读一声等,这些读音往往与平仄格律有关,读错了就乱了格律,失了韵味。所以吟诵是必须文读的,这样才能最接近诗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读语音系统。北方也有,而又以入声字的处理最为突出。综合以往的情况,可知当代的新吟诵,也须文读。

符合此三条要求的,方为吟诵。掌握此方法的人,可以吟诵任何作品。

(二)吟诵的中级要求

(1)运气发声。吟诵当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气发声,因而气度平和,意蕴深广,有彬彬君子之风。

(2)腔音唱法。腔音是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反。吟诵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音量,随时变化大小,声断意连,以传情达意。同时,音高也要随时变化,一方面依字行腔,用这种腔音表示字音的声调,另一方面也是在表达情感。要想学好腔音,可以多听听自己喜欢的戏曲和说唱曲艺,他们都是腔音唱法。吟诵的发声是最自然的,怎么说话就怎么吟诵。千万不要学西方的美声式唱法,也不要学流行歌曲的平板式唱法,因为我们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汉语的传情达意,全在开合、声调、音量的婉转变化上。

(3)摇头摆身。吟诵者不可僵立不动,感情到处,自然有体态。摇摆不是匀速的,而是体现着吟诵者对声音的高低、强弱、疾徐、曲直的控制,如声音大时向后,声音小时向前。因为是腔音唱法,所以体态的变化多是柔和的,因而以摇为主。

做到这三条,其吟诵方有味道。

(三)吟诵的高级要求

(1)情通古人。吟诵就是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诗文的含义。终有一天,豁然贯通,与作者之心越千百年而相通,此篇之吟诵始成。

(2)自成曲调。某些特别有感觉的篇目,才会反复吟诵,终至情通古人,而此时此篇的吟诵调,定与基本调有了比较多的差异,而只适用于此篇。

(3)修身养性。吟诵者把吟诵作为自娱、学习健身的手段,成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时吟诵对于身心健康、养气养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做到这三条,吟诵方至化境,为人生一大乐事也。

资料超链接

一、吟诵与国学教育

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于语言、哲学宗教。而目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于哲学和宗教几乎谈不上,不做系统传授,而系统传授的,往往是艺术、技术之类。对待西方文化也是同样,只教技能,不讲思想精神。只有一个汉语,还在代代相传,是为中国人的凝聚力之根。但是破坏汉语的现象也比比皆是。汉语语感的丧失,也是颇可担心之事。古典诗词文赋,而用西方现代的朗诵法读之,是为一例。古诗有音韵之美,有平仄、长短、高下、清浊、轻重、疾徐等等相间之妙;有平水一百零六韵各韵情绪之别;有唇、齿、舌、喉、鼻各声母风格之异;有平上去入各分阴阳八调神态之分,种种美妙神韵,如今有谁还讲?只把文学当文字看待,只解释语词的内容,分析社会的背景,于形式之意,全然不顾。那还是文学吗?试想为什么现代白话文很少有人背得过?如今信息爆炸,每天的白话文如尘埃满世,但哪个能让人记住?因为我们对汉语的音韵之美、文学的形式之妙已经不讲究了。

国学教育需要从耳学回到目学。要让学生背诵大量的经典。如今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尝试。只是如今的篇目,还不够系统,不能使思想精神完整传承。背诵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吟诵便于记忆,这是公认的经验。吟诵也便于理解。传统文化或者经典诗文,如果除了解释字义,还要分析主题、结构、写法、背景、意象、意境等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年纪幼小,多半不能记住,更难得理解。而古代老师,除了解释字义以外,讲解不多,而多半通过吟诵把自己的理解灌注其中,教给学生。学生会记住吟诵,其中如句读、语气、声调、情绪等等,一起记下,等到年长,自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是以古人记的多,悟的也多。现在讲解太多,背诵太少,讲的记不住,背的无神韵,自然竹篮打水。

吟诵只论其神态,中正平和,精气内敛,可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精神。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精神自然难寻到。吟诵是为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

二、吟诵的现状

如今年龄在100岁以上的读书人,都会吟诵。但今在世者凤毛麟角。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他们是因为有特殊机缘,在新学堂勃兴的时候,却去读了私塾,而得以学会的吟诵。这样的先生也极其寥寥了。据我们的经验,全国各地都有会传统吟诵的最后一批先生,大概每个市(包括各郊区县)有1~10名,北京有百名左右,也有的市已经没有会吟诵的人了。

会传统吟诵的先生中很多人只会部分文体的吟诵,少数学养深厚、书香世传的先生吟诵的文体比较全面。吟诵人比较多、吟诵保留尚比较系统的地区有江苏常州、福建漳州、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河北河间、北京等地。很多老一辈的著名学者都会吟诵,如周有光季羡林、霍松林、冯其庸、叶嘉莹、吴小如、戴逸、钱绍武等等。由于以前的私塾有义务教育的特征,某些地区也有年纪很大的农民或者家庭妇女会吟诵,如北京昌平、河北河间、江苏镇江等,但是他们的吟诵多为初级。这种情况很可能在全国各地都有。

总的来说,五至十年之后,传统吟诵将基本消失。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各地的吟诵调不一样,新吟诵需要传统吟诵作为基础,否则将成无源之水。

三、吟诵在学校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各地的吟诵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

大学方面,陈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开设古诗文吟诵选修课至今,影响很大。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常年传授吟诵。广州分春馆门人陈永正、吕君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学等传授粤语吟诵。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台湾辅仁大学联合成立吟诵诗社。2007年,徐健顺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吟诵诗社——紫竹诗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诵传承研究联谊会”,有20多个大学的诗社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谢绥东先生、北京语言大学的王恩保先生等都传授过吟诵。

中小学教育方面,语文界很早就开始吟诵教学的探索了。广州的陈琴老师创“素读经典”教学法,现已经推广到全国,其中已经使用了自创唱诗的手段。上海的戴建荣老师推行吟诵朗诵法,也已经在全国推广。上海的彭世强老师进行吟诵教学,效果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也在十几个省传授过经验。厦门的陈水龙老师也把闽南语吟诵引进教学,坚持了十多年,等等。

沙场点兵

一、请标出下面诗词的平仄,如果有入声字请找出。

(一)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四)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www.xing528.com)

二、先朗读下面的材料,找出其中押韵的字,并指出韵脚,然后试着吟诵。

(一)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三)忆王孙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三、请根据你掌握的吟诵的技巧,与同伴一起吟诵下面的作品。

(一)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岳阳楼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四)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