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宋古文运动成功及影响

北宋古文运动成功及影响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25章古文运动镇阳读书(节选)欧阳修有似蚕作茧,缩身思自藏。古文运动之全胜第三阶段,11世纪后半叶,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西昆体衰败后,产生于内部的“太学体”成为古文运动对立面。古文运动之所以在北宋中期取得成功,首先是政治斗争对文体改革的推动。此外,古文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及优秀作品的大量问世,使古文运动具备了坚实基础,也是北宋古文运动得以成功,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北宋古文运动成功及影响

第25章 古文运动

镇阳读书(节选)

欧阳修

有似蚕作茧,

缩身思自藏。

嗟我一何愚,

贪得不自量。

平生事笔砚,

自可娱文章。

开口揽时事,

论议争煌煌。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集古录》《欧阳文忠公集》等传世。

【注释】

嗟:表示感叹,叹息。(www.xing528.com)

笔砚:砚墨之间挥笔一生,此处指写文论事。

揽:把持,主持,总揽。

时事:当时政局民生

煌煌:明亮,鲜明,指正大光明。

欧阳修说自己退时似蚕作茧,缩身自藏,但像自己一愚夫,怎可一心贪得?亦可一生事于笔砚,以文章为娱;然而,写文章也要关心时局,注目民生,只要下笔议论,就要旗帜鲜明,以天下苍生为重。欧阳修提出的创作要关注现实、关心国计民生的主张,正是宋代古文运动兴起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文运动的开端

北宋时期提倡起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所谓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其中六位是北宋中期人。宋文继唐文之后,形成新的特色,发展过程也比较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宋至11世纪初,以柳开(947~1000)、王禹偁(954~1001)为代表。韩愈的古文,“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其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渐衰,骈文又在晚唐五代文坛占据主导。北宋初,柳开疾呼恢复韩柳传统,但所继只是唐代古文末流艰涩古奥的遗风。与柳开同时齐名的有高锡、梁周翰、范杲,并称“高、梁、柳、范”,还有张景,为文偏于“辞涩言苦”,“义昧而意奥”。王禹偁反对五代以来浮艳相尚的卑靡文风,在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的同时,把“传道而明心”和“句易通、义易晓”作为古文写作的标准,代表作是《待漏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在散体中并不排斥骈句,在“载道”的同时,重视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

宋古文新体制的开创

第二阶段在宋仁宗朝,从11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左右,以穆修(927~1032)、石介(1005~1045)、尹洙(1001~1042)、欧阳修、苏舜钦(1009~1048)等为代表。杨亿、刘筠在禁林提倡雕章丽句,多用典故的声律之体,一时“风采耸动天下,后进学者,争效之,谓之昆体”。西昆体从形式上看,可以说是唐宋五代文学骈文的继续,但在技巧、风格和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已大不相同。这时较早提倡古文的是穆修。穆修曾集资刻韩柳文集数百本,在开封相国寺发售。石介曾撰《怪说》等,攻击杨亿是异端。继承王禹偁古文传统而成为北宋古文运动中坚的欧阳修、尹洙、苏舜钦等人,从天圣九年(1031)洛阳之会,到景祐三年(1036)的《与高司谏书》,到庆历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朋党论》,显示出欧阳修等人的古文创作,一开始就同当时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他们主张“文与道俱”,偏重实用,“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制,成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并为此后元明清诸代所遵循。

古文运动之全胜

第三阶段,11世纪后半叶,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为代表。西昆体衰败后,产生于内部的“太学体”成为古文运动对立面。太学体早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已肇欧阳修祠(江苏扬州)其端,石介为首创者,文“以怪诞诋讪为高,以流荡猥琐为赡”,“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成为以平易畅达为本色的北宋古文运动主流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四朝国史·欧阳修传》生动地记载了这一场尖锐激烈的斗争:“(修)知嘉祐二年(1057)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同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都有古文名篇问世。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留侯论》《石钟山记》《赤壁赋》;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等,宋文于此极盛。古文运动之全胜,嘉祐二年的科举改革实是决定性的一仗,古文从此取代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以迄近世。

古文运动之所以在北宋中期取得成功,首先是政治斗争对文体改革的推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相继进行,欧阳修以“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的精神,通过古文创作干预时局。其次是儒学发展和变迁的刺激。11世纪40年代,传统汉学开始向宋学转变,古文家对文体的变革,为宋学的建立提供了不受声韵偶对限制,可以自由发挥的方便。反过来,宋学疑经惑古的精神又启发了古文家的创新。第三,科举改革的促进。宋太祖以来,特别重视科举取士,历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和主试官的选任,同文风的变迁紧密相关。此外,古文家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及优秀作品的大量问世,使古文运动具备了坚实基础,也是北宋古文运动得以成功,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