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启蒙运动:任务及影响

德国启蒙运动:任务及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启蒙运动是全欧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革命运动。德国启蒙运动,甚至整个18世纪德国文坛,都受到了莱布尼兹理性主义极大的影响。他们认为启蒙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被后世誉为启蒙主义者,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便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主义者明确认为文学是教育的工具(“工具论”最早的发明者和实施者其实是教会,启蒙运动则继承了教会的“工具论”。因此启蒙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倡人们精神上的解放。

德国启蒙运动:任务及影响

启蒙运动是全欧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革命运动。它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传至法国,再经法国而波及德国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社会主要矛盾在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是这一运动形成的经济基础,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法国的理性主义哲学便是它的思想基础。反对封建主义必须反对反理性的经院哲学,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则成为反对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经院哲学的武器。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洛克等)认为人的知识、观念、认识均来源于经验——感觉世界(即并不来源于上帝)。经验主义的这一论点针对的是中世纪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教统治的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提倡愚昧盲从,认为世界乃是上帝意志活动的产物。经验主义则反之,把盲从权威视为人类认识真理的最大障碍。这一论点针对的是中世纪的封建权威和神学权威。

理性主义(如笛卡尔)提倡清除传统偏见,提倡怀疑,唯理是问。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则进一步认为理性是人类生活的先决条件。他们所提倡的理性同样是针对封建制度天主教统治的。这些启蒙思想家还从宗教、思想、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他们所主张的理性的内容:理性的中心内容便是人在各方面所应享有的自由和平等。可见,不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它们的本质都在于提倡人的精神应从长期的宗教禁锢中解放出来。因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了提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和思想基础。

在英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到德国之前,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已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单子论。莱布尼兹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的领袖人物,他的理性主义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德国启蒙运动,甚至整个18世纪德国文坛,都受到了莱布尼兹理性主义极大的影响。德国理性主义的另一个领袖人物沃尔夫(Wolff,1679—1754)是莱布尼兹的学生。由于他的活动,莱布尼兹的学说一时成为当时统治德国的哲学思潮。为了达到启蒙德国人民的目的,沃尔夫用德语撰写他的哲学著作,因此而奠定了德语哲学术语的基础。沃尔夫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在于用理性去提高人的道德水准和认识能力,要对前途怀着乐观信念,并用进步的观念去回顾还未被理性照耀的黑暗过去,再进一步要求建立国家、宗教和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新秩序。理性主义主张的人和事物的完善、和谐,以及“总体的和谐和个体的和谐”的思想后来一直影响到赫尔德、歌德席勒等人。

历史发展观来分析,启蒙运动继承并发展了16世纪文艺复兴的精神。文艺复兴的主要精神是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统治及几百年来教会思想对人的束缚,提出了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为本的世界观。文艺复兴运动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运动,16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成为它产生的先决条件。到了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不是处在萌芽状态而是接近确立。因此,18世纪启蒙运动的基础比16世纪的文艺复兴更为巩固。这表现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更为明确和彻底,启蒙主义者在政治、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较完整的主张,尤其对封建制度在政治上作了尖锐的批判。总之,启蒙运动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冲击比文艺复兴远为猛烈。

恩格斯在他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学说的《反杜林论》的“引论”里,曾经这样阐述过法国启蒙主义者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他们不承认任何种类的外界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都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要站到理性的审判台面前来,或者辨明自身存在的理由,或者放弃自己的存在。思维的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现成事物的唯一尺度……所有以前的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的观念,都被当做是不合理的东西,被抛到垃圾箱里去了。”

这段话说明启蒙主义者在反对封建上层建筑时,高举的是理性的旗帜,他们批判了几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主义认为正确的观念和事物。启蒙主义者对中世纪以来的传统观念、意识形态及已有千年历史的教会权威和思想权威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无情批判。

启蒙主义者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社会,理性成为他们的是非标准。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专制暴政、宗教压迫、天主教权威等等都不符合理性,只有人人平等、“天赋人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等才符合理性。这些理性的内容实际上是新兴市民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权力地位的反映,表达了他们对贵族专制(对他人的不平等态度)强烈的不满。启蒙主义者的主张完全符合人民反封建的要求。

一定时代的意识都带有一定时代的局限。18世纪最激进的法国启蒙主义者认为私有制是不可改变的。卢梭写过一篇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指出私有制是人间不平等的起源,认为私有制是一种罪恶,但是卢梭只认为有必要限制财产过分集中,小私有制是应该加以保护的。(www.xing528.com)

18世纪下叶的思想家、文学家认为自己担负着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即用他们的思想去教育人民,为革命制造舆论。他们以启蒙他人的启蒙者自居,以教育者自居。他们要用知识去启蒙群众摆脱旧意识和旧传统。他们认为启蒙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被后世誉为启蒙主义者,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便被称为启蒙运动。

启蒙主义者喜用的文学样式是教育诗、箴言者、讽刺诗和戏剧等。提倡道德的“道德周刊”在启蒙时期十分风行,其目的也在于对人民启蒙,提高人的道德水准。

启蒙主义者明确认为文学是教育的工具(“工具论”最早的发明者和实施者其实是教会,启蒙运动则继承了教会的“工具论”。要使文学成为纯文学,摆脱工具论束缚,“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是20世纪初的事情!),因此,启蒙运动的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教化性比过去时代的文学鲜明。启蒙主义者认为正是宗教迷信造成了人的愚昧无知,而战胜无知就要依靠教育;要战胜愚昧就要提倡自由思考,提倡科学(所以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又叫百科全书派,他们编纂百科全书,用科学去打开人的眼界),就要反对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锢。因此启蒙运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倡人们精神上的解放。具体地说来,在当时就是教育人们从封建传统观念和教会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可见,启蒙精神至今还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由于欧洲诸国社会发展得不平衡,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进程,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也不同,因此18世纪的各国启蒙运动各有其历史任务和特点。

英国在17世纪就已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因此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的任务并不在于给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而在于促使这一革命进行彻底,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是以原来的贵族统治者与资产阶级上层妥协而结束的。由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强大,所以法国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权力,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因此法国启蒙运动的任务在于猛烈攻击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摧毁封建思想统治,为行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作好思想准备。

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却有着与上述两国不同的特点,这正是由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决定的。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的力量远不能与英、法资产阶级相比。由于市民阶级经济力量薄弱,当时的德国市民阶级还没有政治地位和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依附于封建主。德国市民阶级经济地位的低下造成了他们在政治上软弱、安于现状和目光狭隘,并且还不免有庸俗习气。这一具体情况决定了德国启蒙运动前期的任务还只局限于文艺领域形式上的革新,到了启蒙运动后期才在思想领域里展开了反封建和反教会的斗争。但是即使在启蒙运动后期,这一斗争仍不能像法国那样导致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使启蒙运动成为政治革命的前奏。由于德国的严重分裂,争取德国国家统一和结束封建割据便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直接政治目的。德国的启蒙主义者又认为,要有统一的国家该先创造统一的文化。因此德国启蒙主义者大多在文学、哲学等文化领域里为建立民族文学—民族文化而努力。由此可见,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往往决定了这一时期文学的面貌。

18世纪的德国虽不利于启蒙运动的展开,但它的形成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这主要是18世纪(特别是下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及科学技术在重重封建压迫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达成为启蒙运动形成的内因。在这一前提下,当时先进的德国知识分子受到邻国先进的启蒙思潮的影响,促使他们思考和觉醒,他们面对德国的落后状况,产生了改变本国落后面貌的愿望。这两方面的原因(内因为基础,外因为推动条件)促使德国启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开展。德国的启蒙运动为德国的古典哲学和古典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