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痛经的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功能性痛经的诊断

痛经的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功能性痛经的诊断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痛经掌握痛经的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变化,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孕者。近半年每次月经来潮出现下腹部疼痛难忍,第1天疼痛严重,经常影响学习和生活,经量多,盆腔检查未见异常。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阑尾炎B.功能性痛经C.子宫内膜异位症D.继发性痛经E.月经过多2.某女,35岁。

痛经的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功能性痛经的诊断

第五节 痛经

【目的要求】

掌握痛经的辨证要点及病因病机。

【重点内容】

1.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变化,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孕者。继发性痛经多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腔粘连等所引起的痛经。本病中医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

2.病因:一般认为内分泌、子宫、精神、神经等因素引起子宫过度收缩,子宫缺血、缺氧,刺激子宫自主神经疼痛纤维而发生痛经。

3.临床表现:经期下腹疼痛是痛经主要症状。

4.辨证论治:

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并根据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痛经

二、填空题

1.调肝汤是治疗___型痛经的首选方。

2.痛经的病机是___和___。

三、选择题

1.痛经的治疗原则,以哪项为主:

A.调理冲任气血  B.温经暖宫止痛  C.益肾养肝止痛  D.理气化淤止痛

E.益气补血止痛

2.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特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   B.伴随月经周期出现下腹部疼痛

C.妇科检查盆腔无器质性病变  D.疼痛时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

E.疼痛严重时,可放射至腰骶,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

3.出自《傅青主女科》的是:

A.圣愈汤  B.清热调经汤  C.调肝汤  D.桃红四物汤

E.归肾丸

4.寒湿凝滞型痛经的临床特点是:

A.经行小腹绵绵做痛,小腹空坠喜按揉

B.经后小腹隐隐作痛,腰骶酸胀,头晕耳鸣

C.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行经量少,色黯黑有块

D.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

E.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

5.某女,经后小腹隐痛,腰酸腿软,月经量少色淡红,质稀薄,头晕耳鸣。治疗首选:

A.调肝汤  B.左归丸  C.右归饮  D.六味地黄丸

E.杞菊地黄丸

6.阳虚内寒型痛经的首选方是:

A.良方温经汤  B.《金匮要略》温经汤  C.艾附暖宫丸  D.胶艾汤

E.桂枝茯苓

7.经后小腹隐隐作痛,阴部空坠、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弱。治疗应首选:

A.补中益气汤  B.举元煎  C.温经汤  D.圣愈汤

E.调肝汤

A2型题

1.某女,15岁,月经规律。近半年每次月经来潮出现下腹部疼痛难忍,第1天疼痛严重,经常影响学习生活,经量多,盆腔检查未见异常。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www.xing528.com)

A.阑尾炎  B.功能性痛经  C.子宫内膜异位症  D.继发性痛经

E.月经过多

2.某女,35岁。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紧。应诊断为:

A.气血虚弱型痛经  B.阳虚内寒型痛经  C.肝肾亏损型痛经  D.脾肾阳虚型痛经

E.痰湿阻滞型痛经

B1型题

A.虚痛  B.实痛  C.寒痛  D.血淤

E.以上都不是

1.隐隐作痛,喜按喜揉者属:

2.痛甚于胀,或刺痛者属:

四、问答题

1.膈下逐淤汤和少腹逐淤汤在组方上有何异同?分别用治哪类痛经?

2.寒凝血淤型闭经和寒凝血淤型痛经病因病机有何异同?

3.试述痛经的辨证要点、中医治疗原则及分证论治?

4.病案分析(辩证、病机分析、治法、方剂)。

①葛某,女,22岁,未婚。月经14岁初潮,周期尚正常。因与家人生气,三个月来,每次行经前二至三天即感胸胁及两乳作胀,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后疼痛消失。舌质紫暗,脉弦。

②李某,女,21岁,未婚,服务员,2009年6月6日就诊。主诉经行小腹冷痛3年,加重3个月。患者幼年多病体弱,月经于3年前来潮,每至经期小腹冷痛不适,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黯红,有血块,经量中等,近3个月无任何诱因经行小腹剧痛难忍,甚则汗出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二、填空题

1.肝肾虚损

2.不荣而痛 不通而痛

三、选择题

A1型题 1.A 2.D 3.C 4.C 5.A 6.B 7.D

A2型题 1.B 2.B

B1型题 1.A 2.D

四、问答题

1.膈下逐淤汤与少腹逐淤汤方中共有的药物是当归、赤芍、川芎、延胡索、五灵脂,除此之外膈下逐淤汤方中尚有桃仁、红花、枳壳、乌药、香附、丹皮甘草,而少腹逐淤汤中还有肉桂、炒小茴香、干姜、蒲黄、没药,故两方除都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外,膈下逐淤汤则强于行气,而少腹逐淤汤长于温经散寒。两者虽均可治疗痛经,但在临床应用中膈下逐淤汤主要用于气滞血淤型,而少腹逐淤汤适用于寒湿凝滞型。

2.①相同点:经行产后,感受寒邪,寒客冲任,血为寒凝。②不同点:前者寒凝成淤,滞于冲任,气血运行阻隔,血海不能满溢,而致闭经;后者,气血凝滞不畅,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3.中医学病因病机冲任淤阻,气机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本病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也有虚实夹杂者,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治疗原则。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五种。1)气滞血淤:素性精神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则血滞,气血运行不畅;或因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余血内留,离经之血内蓄胞中而成淤。2)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经水临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寒居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或素禀阳虚,阴虚内盛,冲任虚寒,致使经水运行迟滞,均可使血滞不行,留聚而痛。3)湿热下注: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感染湿热之邪,稽留于冲任,或蕴结于胞中,湿热与经血相搏结,故发为痛经。4)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后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兼之气虚血滞,无力流通,因而发生痛经。5)肝肾虚损:多因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通,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致痛经。

4.①痛经气滞血淤型

病机分析:肝主藏血,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血海通调,患者因与人生气,抑郁伤肝,肝气郁结,气行不畅,则血亦淤滞,冲任气机不利,气血流行亦欠通畅,故经前二三日或经期小腹痛且拒按,胸胁两乳作胀。经血淤滞,故行经不畅、色暗有块而疼痛。淤滞随经血外泄,血块排出,气血暂通,故疼痛缓解,并随经净而痛消。因郁滞不除,故随月经周期而复发。舌紫暗,脉弦,为淤滞之征。

治法:理气化淤止痛

方药:膈下逐淤汤

当归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枳壳 乌药 延胡索 五灵脂 香附 丹皮 甘草

②寒凝血淤型痛经

病机要点:素体虚弱,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脓塞滞,“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治法:温经散寒,祛淤通经

方药:温经汤加味

人参 当归 川芍 肉桂 莪术 丹皮 甘草 牛膝 元胡 小茴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