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钢琴演奏心理分析与记忆方法揭秘

钢琴演奏心理分析与记忆方法揭秘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钢琴演奏心理分析与记忆方法初探付琦琦张弘摘要:钢琴演奏的效果不仅仅与演奏者的水平有关,也与演奏时的心理状态有关。突发性的记忆中断也是临场紧张的一种表现,这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好坏关系很大,但也与演奏者当时的状态、对作品的理解、记忆程度有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演奏者平时应注意身心的锻炼,增强对乐谱的记忆,调整自身的适应能力。

钢琴演奏心理分析与记忆方法揭秘

钢琴演奏心理分析与记忆方法初探

付琦琦 张 弘

(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钢琴演奏的效果不仅仅与演奏者的水平有关,也与演奏时的心理状态有关。本文从临场紧张、记忆中断、表演表情等方面对演奏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指出了影响演奏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心理状态的方法,以避免演奏中的遗憾,提高演奏的质量,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钢琴演奏 临场紧张 记忆中断 表演表情 心理状态

钢琴演奏是美的艺术,音乐美是钢琴艺术的灵魂,演奏者是音乐美的创造者。钢琴演奏的艺术美是演奏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产物,它映射出世界和谐与秩序,培养对真、善、美的热爱,是一个境界深层的创造。听觉是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钢琴演奏与声音的信息有关,要创造声音即听觉的刺激,固然需要演奏者高超的技艺,也需要演奏者用自己的心理表现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去感染听众。因此,如何在演奏时去领会作品的艺术内容,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达到心、手、音一致,做到情感、心理与声学的同行同构,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和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是演奏者必须思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演奏者在现场演奏时的水平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演奏者临场的演奏发挥有关。有的演奏者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甚至超常发挥;而有的演奏者的发挥则与平常的水平相去甚远。这与演奏者的性格、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演奏失败的心理原因以及如何调整好演奏时的心理状态,克服感情紧张和生理紧张。

一、心理素质不稳定,表现为临场紧张

临场紧张、怯场是很多演奏者的普遍现象。对于一个钢琴演奏者来说,场内的气氛、观众的目光是一种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心态很难平稳。表现在演奏时经常会发挥失常,思维会产生混乱或间断,甚至会出现一些平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错误,速度也会不由自主的加快。其次,由于演奏者非常重视表演的成功,越想有好的发挥,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促使情感紧张和生理紧张,造成手臂、手腕僵硬,手指弹奏不流畅,导致演奏质量的下降。心理学家说过: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能产生最佳效果,过强或过弱的“动机”难于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临场的紧张呢?

首先,确定压力是否来自演奏者自身的“神经质”,如果肯定原因是由于“神经质”,就应当在露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征求医生的意见,以便改善神经系统的状态。但是很多时候这种“神经质”是由于忸怩或技术水平的“自卑感”。如果是前一种情况,就必须学会忘掉自我以及与自己有关的听众,把思想集中于演奏上。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必须提高演奏的技巧,要具有娴熟的技艺。平时练习时,要在对作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强度、音色、音区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不留任何“隐患”,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就可以在演奏中避免或减少失误。

其次,通过意志力及不懈的自我训练,摈弃杂念,调整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可以创造出一种肯定、可靠的心理气氛,使演奏能焕发出令人激动、令人感奋的瞬间,演奏进行的自然、流畅、完善,则能充分表现出音乐的美好、愉快、细致、清新、庄严、激荡、豪放、壮丽、高雅。因此,演奏时要自信,适度兴奋,抛弃一切矫揉造作的、不自然的东西,将注意力投入到作品的艺术表现之中。以良好的心态保证基本动作的正确,注意音乐表现,使音乐语言流畅,充满朴实的自然性,使音乐在疾徐、动静、聚散、抑扬、进退等这些对立因素上形成和谐统一,展示出美的多样性、丰富性,既展现出音乐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又使听众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的震颤。

第三,要勇于实践。平时不要害怕在别人面前演奏,争取尽可能多的演出机会来锻炼自己,以增强适应能力,丰富自己的临场经验,不断练就稳定的心态。平时可以不时地为人们弹奏一些已经掌握的乐曲。但是要注意事后加以复习———缓慢地弹奏那些困难的地方,以便消除那些或许已潜入的小错误和不均匀。为人们弹奏不仅对以后的演奏欲望是一种鼓舞,还能对演奏者能力与缺点提供较准确的估计,从而得以改进。在学习阶段中闭门自修是一种过时的、已被废弃的想法,当然也不要过多地为人们演奏。每次表演一首之后,在家中细致地复习检查两次。这将保持这首乐曲的完整性,并给演奏者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第四,良好的应变能力。这需要经验的积累,它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锻炼。临场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这是无法避免的,当出现一些小错误时,要镇定、坚持、不放弃。部分不能说明全部,要更好地完成后面的部分,把失误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鲁宾斯坦的演奏中虽然常有错音,但他感情投入,总体上把握的很好,所以仍能激起听众的热情,成为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二、突发性记忆中断

记忆是钢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心理活动,也是人的智力因素的基础之一。钢琴演奏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记忆能力。钢琴演奏记忆是识忆、保持、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对乐谱在神经中枢留下痕迹的一种反复感知的反映。“记”是“忆”的前提,“忆”是“记”的结果,只有“记”得住,才能“忆”得出。因此,有了记忆,演奏者才能积累经验,把乐谱的钢琴音响迅速而准确地印在脑海。

突发性的记忆中断也是临场紧张的一种表现,这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好坏关系很大,但也与演奏者当时的状态、对作品的理解、记忆程度有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演奏者平时应注意身心的锻炼,增强对乐谱的记忆,调整自身的适应能力。

对于乐谱的记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例如,有的人乐曲弹的比较多、比较久时,手指的记忆功能和感觉的连贯会使其能顺利地把乐曲溜下来;有的听的多了,弹几遍就记住了。可这些都是不牢靠的方法,在演奏中万一中断一下,后面的可能就都不记得,又得从头去找连贯的感觉。所以,靠感性记忆是不可能改变记忆突然中断的现象,理性的记忆是避免这种现象的保证。我们要以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唤醒大脑里贮存的记忆,把乐谱中音符、节奏、表情符号记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的结合运用,使乐谱这一音响记忆的最佳方式得以强化。即由感性记忆上升到理性记忆,从量变达到质变。

(一)视觉记忆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要把自己的全部才能、智慧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演出中,义无返顾地去完成表演,要依赖于对乐谱的视觉记忆的培养。只有依靠大脑里记忆下来的乐谱,才能展开钢琴作品所呈示的基本形态,即音高感、音强感、音值感、音色感,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在审美的愉悦中,自然地表现音乐,歌唱音乐。

(二)听觉记忆

具体说钢琴演奏是听觉艺术。音乐听觉包括“实音听觉”和“内心听觉”。“实音听觉”是已听到的实在的琴声,而“内心听觉”是在心理想像出来的音的强弱、高低、长短和效果,因而要求内心听觉要敏锐,对音响运动的形态感受要准确。“实音听觉”是“内心听觉”的基础,但没有“内心听觉”则难以提高。对作品记忆要有发展层次的阶段感,积极积累记忆的敏捷、持久、准确性。“内心听觉”是记忆的理性提高,它把记忆作为一个主动选择、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努力把握作品的形态、情态及意态结构,完整地体会作品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找出学习记忆的本质和规律。记忆依赖于不断积累起来的乐谱痕迹,同时又在与思维的心理过程的联系中进行着。(www.xing528.com)

(三)动作记忆

心理学家早就研究证明过动作记忆保留的时间最长。在练琴的过程中,由于手指的动作顺序被反复强调,形成了动作记忆:每次弹奏时,手指都惯性运动,音乐将从储存的程序中自然地延续下去,这时有意识的活动已经变成下意识的动作了。为了避免“突发性的记忆中断”,应该加强平时的练习,多用理性的记忆去练;在练习中重视指法的合理运用、合理固定。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的理性记忆。

(四)训练记忆的方法

要增强记忆的接受能力与保持能力,下列方法是很实用的。

(1)分析乐曲织体的形式与风格。把乐谱放在面前,准确地弹奏若干次后,在脑海里描绘乐曲的进程。试图用内心倾听这首曲子。莫扎特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写在纸上的乐谱我能听到它,听到的音乐我能看到它。”他已经把视觉、听觉融为一体,证明莫扎特的“内心听觉”的程度非常高。

(2)检查记忆程度。把乐曲中遗忘的部分反复阅读,促进再次获得完整的记忆。然后在几小时后再到钢琴上试奏这首曲子。如果在某些地方仍然被“卡住”,就看着谱子把这部分按照需要多弹几遍。

(3)自测。经过前面的记忆训练后,将乐曲从头到尾弹奏一遍,看一下没记住的地方是否弹的好一些。如果失败了,则应离开钢琴重新默读乐谱,一定要把没有把握的地方解决好。

(4)进一步分析乐谱。研究乐句的句法规则,每个音感流动的内在联系及所处位置,各个声部的力度水平、力度层次、线条层次、速度层次的对比,合理谨慎的指法规律,重音、跳音、顿音、装饰音等出现的方式,内在的节奏性、条理性、逻辑性,和声进行与调性转变等等。

钢琴大师阿劳说过:“有分析的记忆才是最可靠的。”记忆形成的丰富积累,将进一步为理性的把握和演奏表现方法与技巧奠定基础。我们不能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要看清它们内在的联系。多看乐谱,分析谱子的和声、曲式、调性布局等,帮助我们建立理性记忆。视觉记忆不仅是谱子,还有键盘位置的记忆。舒曼说过:“你必须练习看到纸上的乐谱就懂得音乐进行以及每个音在键盘上的位置。”当音乐的记忆痕迹汇集到一定的饱和量,可以激发钢琴演奏创造的内在动力,触发灵感。把铭刻在记忆中的积累、认知在演奏中强烈地、集中地倾泻出来,将演奏激活,使演奏有一种新颖的表述,呈现出情感、精神、意趣的音乐化。

三、平淡直白与不求甚解

有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虽没有错音、中断,但是听者并没有感到满足,原因就是太“照本宣科”。缺乏对作品的理解、探索,也就谈不上表现作品的内涵,演奏就不具备创造性和说服力。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在弹奏前要做好案头工作即对钢琴作品的演奏认知,也就是作品的音乐构造和感情基调。对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准确的解释,即感性阶段,是对整个作品的感觉和印象;再是理性阶段,是反映作品的全体,反映作品的内部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发展为理性认识。通过认知作品来丰富、充实、发展演奏思维。

其次,了解作品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精神与作家的性格,与作曲家心灵靠拢。每个伟大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思想发展的习惯模式、显示个性的方式。经过感受而达到思维,通过认知作品的神秘感及内在韵律的微妙变化,认知西方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艺术境界的形成,找出东方情调与西方情趣的距离感,来丰富、充实、发展演奏思维,达到逐步了解演奏的内部矛盾,这是领悟钢琴演奏的一个关键。

第三,在对乐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自己对乐曲的处理,再听听权威的演奏家对乐曲的演绎,最后结合自己的特点,完成乐曲的“二度创作”。还有,选取演奏的作品时要选适合自己的、自己能胜任的、能激发自己的激情和想像力的作品,这样才能既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又能很好地表现作品,赋予作品充沛的生命力、感染力。

第四,我们常听人谈及这个或那个钢琴家时说,“他弹的多么有表情”。在对待表情方面,必须严格区分艺术家的态度与不求甚解者的态度。首先,表情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乐曲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要善于调动自己平时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其次是区分投入情感的程度与层次,准确地把握演奏情感的动态特性,把心中积蓄的精神力量和情感转化为符合美的准则的音响运动,使演奏让听众震撼、感怀、遐想、升华。艺术家在乐曲的任何特殊部分都能分辨并且感受到他的乐器能有多大反应,使他不致违背美学的原则,也不会越出乐器性能的极限。他根据对乐曲的再创造,适当地使用力度,用音响这一听得见的色彩表现感情。就其本身而言这是一个创造与发展的一系列审美过程。那些不求甚解的人只知道单纯地向乐曲“进攻”,而不考虑技艺,围绕乐曲晃动,漫游于“感情”之中,这些感情无定形、无目的,纯属感官自作多情。钢琴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旋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伴奏淹没了旋律,没有旋律的节奏就全然是一种敲击式的共鸣,力度及其艺术性变成歇斯底里。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演奏的失败大多是演奏者没能将自己的生理、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而造成的。每个演奏者应深刻的自我剖析,扬长避短,注重锻炼自己的心理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在演奏中失误,留下不必要的遗憾。因此,研究演奏时的心理规律,讲究演奏方法和演奏的科学规律,是每一个钢琴演奏者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卜 莉 心理状态与钢琴演奏 钢琴艺术 2000.1

2.郑兴三 钢琴音乐文选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9

3.[波]约·霍夫曼 论钢琴演奏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