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术期刊为广电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学术期刊为广电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期刊要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再过一个半月,人类就将进入21世纪。徐光春同志2000年8月在兰州会议期间提出,学会要为一线的广播电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学刊工作要把整个广电工作与事业作为自己的舞台和研究对象。

学术期刊为广电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学术期刊要为广播电视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再过一个半月,人类就将进入21世纪。

与此同时,我国新的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将正式启动,它将不仅给广电事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媒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呈“西强我弱”之势,而近年来,西方一些大媒体纷纷实行强强联合以及发展网络业务,进一步加强了竞争和垄断的实力。加之加入世贸在即,西方传媒和娱乐公司更是虎视眈眈、蓄势待发,准备以更加合法的形式进一步扩展在中国传媒市场的占有份额。

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传媒新技术的发展,国内的新闻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

任何一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武装。显然,新时期广电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需要广电学术研究的跟进与配合。

一、对于学刊工作的认识

广播电视如今是传播最快、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传媒。它对传达党、政府和人民的声音与意志、反映和推动国家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传播知识、提供服务负有重大责任,并且已经成为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是一个节目吞吐量极大、受众要求很多、很高的一种传媒,每天都处在热运转之中。因此,尤其需要学会和学刊多做些理性思考的工作。一线“热运行”,学会做“冷思考”,这是前任部长孙家正同志当年对学会,也是对学刊工作的一个任务定位

老部长冷西同志当年提出,学刊要成为学会的“一面旗帜”。

徐光春同志2000年8月在兰州会议期间提出,学会要为一线的广播电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这既是对学会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学刊工作的要求。

刘习良同志提出,学会工作要以“学”为主。“学”就要有园地、阵地和载体,学刊正是这样的园地、阵地和载体。

所有这些领导同志的讲话,都十分清楚地阐释了学刊工作的位置、使命、要求和作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全面发展,其中也包括广电学术研究和学刊工作。

20多年来,在各级广电部门领导的重视、支持之下,在各级、各地从事学刊工作同志的努力之下,广播电视学刊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填补了一些局、台学术研究和学术刊物的空白,较好地改变了广电工作长期以来重实践、轻研究的实践与研究、感性与理性的失衡状况,推动和活跃了广播电视战线的理论研究气氛和理论研究活动。广电学术研究和学刊不仅从无到有,而且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我国新闻学传播学中的重要一脉。

(二)20多年来,各地、各级广电学刊紧紧围绕事业发展、管理改革、技术更新、节目创新以及各种广播电视业务的改进与提高进行了范围广泛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对一线的广电工作给予了理论支持。应该说,20年来广电学术研究和学术刊物工作为推动广电事业的历史性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各级、各地学刊经过20年的持续不断的工作,积累了一批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建设性的理论著作,同时培养了一批在广电学术研究上卓有成就的理论带头人。(www.xing528.com)

总之,20年来,广电学刊工作成绩卓著,各级、各地从事学刊工作的同志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甚至是为当地广电事业做了一项开拓性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广学会向全国的广电学刊战线的同志们表示问候与敬意。

二、关于今后学刊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紧紧围绕广电工作实际,在当前,特别要紧紧围绕广播电视事业的新一轮改革与发展开展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的广电事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党和广大受众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仅就宣传工作而言,无论在指导思想、节目设置方面,还是在业务创新方面,仍有不少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大力改进。比如,关于舆论导向问题,如何既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与清醒,又防止把导向问题简单化;比如,关于以正面宣传为主问题,如何既理直气壮、坚定不移,又防止片面性,防止“正面宣传负面效应”;比如,关于节目设置问题,如何既追求节目的多样性,又保证新闻节目的主体地位;又比如,关于宣传内容问题,如何既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又突出经济宣传这个中心;比如关于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如何进一步搞好国内问题的报道,又加强国际问题的报道力度;比如关于公务报道与民众报道,如何提高公务报道,同时又拓展民生报道;再比如关于内宣与外宣,如何做到兼顾并举,使广播电视在外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等。类似上述问题,都应进入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视野。

特别是当前面临国际、国内的形势、挑战与机遇,以广电体制改革推动事业、技术和宣传工作的全面发展正在积极酝酿之中。

经过20年的发育,一方面我国的广电事业的确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但同时又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种种矛盾和桎梏。如不改革,不仅事业本身难于进一步发展,而且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国际、国内新闻竞争的需要。但是怎么改,怎样调整和衔接现行体制与新体制之间的各种运作、关系与利益,难题很多,需要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和科学、理性的理论阐述。

(二)学刊工作要改变自然主义、等货上门、东一拳西一脚和畸轻畸重的被动状态,加强主动性、规划性,以提高学刊的理论整体性。

学刊的生命和价值存在于现实的广播电视工作及其未来的发展之中。学刊的理论研究既要抓基础理论,又要抓应用理论;既要抓决策研究,又要抓史学研究,四者不可偏废。

广电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体制、机制、管理、经营、技术、节目以及队伍等诸多方面。学刊工作要把整个广电工作与事业作为自己的舞台和研究对象。因此,对研究领域与课题要全面规划、全局在案,以不致漏项和出现盲区。不断提高学刊论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进而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学、电视学奠定基础。

(三)要培养、支持和造就广电学术研究带头人,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平。

学刊论文的作者存在于全体广电工作者之中。为了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平,不仅要“广结善缘”,而且要“精结善缘”。即努力物色既有实践经验,又长于理论研究的同志,重点加以培养和支持,同他们交朋友,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以建立一支视野开阔、思想精深,既能把握党的大政方针与政策,又了解我国乃至外国广电事业的实际,并能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就我国广电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提出真知灼见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队伍。其中,特别要动员、吁请各局、台领导带头为学刊提供论文,保证学刊论文有一批高水平的依托性作者,以提高学刊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

(四)学刊工作者要甘于寂寞,爱岗敬业

广播电视较之报纸和通讯社是一种后生媒体,社会上本来就有“新闻无学”之说,谈到广电,恐怕认为更是“无学”了。

但是广播电视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媒体已为社会所公认,广电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也越来越为了解这一行业的人所承认。自然,广电工作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20年来,广电学术研究有了长足长进,但相对于事业的迅猛发展,仍显滞后。面对这一现实,学术研究和学刊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理论需要实践,实践也需要理论。正确的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办刊和治学一样,需要一种境界和对理论研究工作的信念、痴情、追求与执著。因为,办刊是一件清苦而寂寞的工作,是件坐冷板凳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件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办刊难得掌声、欢呼及风光,甚至还要忍受清贫。但它既然是广播电视事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就值得为之付出、为之奉献。学刊工作的成功其实就在于事业的发展之中,学刊工作者的掌声同样也在于同行享受到的掌声之中。

本文系作者2000年11月3日在(长沙)全国广播电视学术期刊2000年年会上的讲话,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二期,收入本书时做了部分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