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弥勒信仰与法相宗的密切关系

弥勒信仰与法相宗的密切关系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弥勒信仰与法相宗关系密切。自法相宗于奈良时代传入后,弥勒信仰即已开始流行。贞庆著作等身,对唯识学的义理研究贡献良多,被后人奉为法相宗中兴之祖。不过,法相宗的教义素以深奥烦琐著称,普通人难以问津。据《兴福寺别当次第》,仲算曾任兴福寺别当,于贞元元年圆寂,时年42岁,曾著有《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法华经释文》等著作,是一名法相宗的学僧。

弥勒信仰与法相宗的密切关系

平安时代佛教的主流是天台宗和真言宗,但法相宗作为奈良佛教的代表,特别是由于兴福寺是藤原氏的氏寺,法相宗在政治和经济上拥有特殊的优势。圆融天皇天禄年间(970—972),兴福寺别当定昭(911—983)在寺内建立了一乘院;堀河天皇宽治元年(1087),权别当隆禅(1038—1100)又在寺内开设了大乘院。自此以后,一乘院和大乘院交替担任兴福寺别当,以元兴寺为中心的南传系统与以兴福寺为中心的北传系统合二为一,形成了以兴福寺为中心的派系整合。平安时代末期,法相宗出现了一些出色的学僧,代表性的有藏俊(1104—1180)、被尊称为解脱上人的贞庆(1155—1213)、担任兴福寺别当的雅缘(1138—1223)和《东域传灯录》的作者永超(1012—1095)等人。

贞庆出身摄关家,他的祖父是平安时代的重臣藤原通宪,父亲是贞宪。他8岁进入兴福寺,追从叔父觉宪(1131—1212),10岁出家并在东大寺受戒。觉宪是藏俊的师弟,贞庆在其指导下学习法相和律。因出身高贵和天资聪颖,贞庆很早就开始崭露头角,28岁即被选为奈良三大法会之一的维摩会的讲师,成为担任未来佛教界领袖的有力人选。但贞庆厌倦名利,且不满当时的寺院风气,不甘同流合污。建久三年(1192),38岁的他离开了法相宗的权力中心兴福寺,选择了归隐之路。《元亨释书》记载说他于建久三年(1192)应邀担任讲师参加宫中的最胜会,看到同行的僧众服饰华丽,举止骄慢,叹息良久。法会结束后,他没有返回奈良,而是径直前往山城国地处幽静的笠置山,自此归隐于斯再也没有重返奈良。据考证,这则记述在细节上并不属实,但自室町时代以来流传甚广,反映了人们对教界腐败的普遍不满和对贞庆这类高僧的同情和崇敬。还有研究指出,贞庆归隐的原因除了不满寺院生活的世俗化外,还与他希望潜心修行弥勒信仰有关。

据说,笠置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弥勒信仰的圣地,贞庆于此修建了般若台、十三重塔,以释迦佛为本尊,供奉了一千尊弥勒菩萨像。弥勒信仰与法相宗关系密切。法相宗认为,传说中比无著、世亲略早,创作了大量唯识典籍并被奉为瑜伽行派祖师的弥勒与作为释迦佛弟子、先行上升兜率天宫,未来将于龙华树下成佛的弥勒菩萨是同一人。因此,中日两国的法相宗都推崇弥勒信仰。自法相宗于奈良时代传入后,弥勒信仰即已开始流行。平安时代在贵族阶层中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信仰并行。兴福寺的北圆堂供奉有弥勒菩萨的立像,金堂内展现了弥勒净土。据认为,华严宗的高辨信仰弥勒净土是受到了贞庆的影响。

贞庆著作等身,对唯识学的义理研究贡献良多,被后人奉为法相宗中兴之祖。其代表作有《成唯识论同学钞》48卷、《唯识论寻思钞》15卷、《法相宗初心略要》4卷、《真理钞》3卷、《法相心要钞》1卷、《劝诱同法记》1卷、《观心为清净圆明事》1卷。其中《同学钞》是对法相宗教义的系统梳理,成为日本法相宗学徒的必读书目。《法相心要钞》则试图从法相宗的立场出发对佛教的各种法门做一统合。《心要钞》将佛教要旨分为八门:第一菩提、第二二利、第三三学、第四一心、第五观心、第六念佛、第七发心、第八觉母。八门的关系是倒推:众生因般若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觉母)的加披而发菩提心,因菩提心而修念佛,由念佛力而得观万法唯识,由此观而制伏一心,由一心而生戒、定、慧三学,由三学而成自利、利他二行,从而证得菩提。

由此可见,贞庆对当时佛教界的新动向、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有所重视并试图将其与唯识观协调起来,但他反对法然提出的专修念佛的主张。元久二年(1205)在他代表兴福寺提出的弹劾法然的《兴福寺奏状》中,他强调念佛主要是“心念”,观想与口称应该结合起来,法然强调唯有口称念佛是正业的说法属于异端。另外,他还强调应该将释迦、弥勒、观音、弥陀等信仰结合起来,法然只提倡弥陀崇拜也属于异端。从贞庆的著述和实践来看,他本人更重视弥勒信仰。《愚迷发心集》说:“命终得生兜率内院,是正我愿。”(www.xing528.com)

建保元年(1208)二月,贞庆病逝于笠置以西的海住山寺,享年59岁。其有法孙良遍,也是法相宗义学宗师,著有《观心觉梦钞》3卷和《应理大乘传通要录》2卷,前者是唯识学义理纲要,后者是唯识学教理史。这两本书也是日本法相宗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良遍在实践上与贞庆相比表现出了进一步的灵活性,他对禅和称名念佛都表现出了好感。

不过,法相宗的教义素以深奥烦琐著称,普通人难以问津。法相宗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大概并不在于其教学的兴盛,恰恰相反,该宗内部富于宗教魅力的神异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并未拘泥于经院式的、贵族化的教义,而采取了易于为民众接受的灵活多样的弘法形式。早在奈良时代,道昭、行基等人就以搭桥修路、赈济灾荒知名,被民间誉为菩萨转世,平安中期该宗又出现了仲算(935—976)、真兴(?—1004)这样的异僧,在此略予补充介绍。

据《兴福寺别当次第》,仲算曾任兴福寺别当,于贞元元年(976)圆寂,时年42岁,曾著有《法相宗贤圣义略问答》《法华经释文》等著作,是一名法相宗的学僧。不过,民间多有关于仲算的神异传说。《元亨释书》记载他于“安和二年于熊野山那智滝(瀑布)下讲《般若心经》,忽现千手千眼之僧,讲已升岩上,自此不见。或曰,入慈恩寺山而后不出,唯遗草鞋云”。有人认为仲算讲经后为供养法而舍身投入了瀑布,但民间却多相信他已成佛升仙。真兴也在兴福寺出家,著有《唯识章和记》12卷。他的特点是积极吸收密教和民间宗教修验道的修行方法。他从吉野山的仁贺学习修验道的秘法,其后长期在子岛寺修行,开创了密教的一个支流子岛流。他又登高野山,在山上修行密教,宽弘元年(1004)逝于山上南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