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路运行车速管理:方法及应用

道路运行车速管理:方法及应用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2.1道路运行车速管理道路运行车速管理是指为保证道路行车的顺畅和安全,结合道路、交通、气象等条件,合理确定车辆在各等级道路上行驶时的合理限速值,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车辆实际运行速度的管理过程。

道路运行车速管理:方法及应用

8.2.1 道路运行车速管理

道路运行车速管理是指为保证道路行车的顺畅和安全,结合道路、交通气象等条件,合理确定车辆在各等级道路上行驶时的合理限速值,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车辆实际运行速度的管理过程。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无强制措施,驾驶员驾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所采取的车速并不完全受限制车速的限制,而主要是根据自身对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气象条件等的判断选定一个合适的车速,有一个期望车速问题。许多研究认为,道路上70%左右的驾驶员会在限速路段超速行驶。根据国内的一些实地观测,小汽车和性能良好的大客车、空载货车超速行驶现象也非常普遍。因此,在制定车速限制标准时应该考虑限制少数超高速行驶的车辆而满足大多数车辆的行驶要求,选用实测行车速度的第80位车速V80或第85位车速V85作为车速限制的标准。车速限制不宜高于V85同时也不宜低于V67。

另外,同一路段上车辆间速度差的大小与事故率、事故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为保证行车安全,在限制最高车速的同时,还应该限制最低车速。在制定最低限制车速时,既要从安全的角度同时又要从运输效率的角度考虑。按安全的观点,要能减小不同车辆之间的行车速度差值,而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还要保证一定的运行车速。因此,从安全和高效两方面考虑,要既能提高平均运行车速同时又使不同车辆之间的速度差尽可能的小。参照最高车速限制标准的制定,可以选用第20位车速V20或第25位车速V25作为最低车速限制标准。

单单只有科学的道路安全措施还不足以使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根本的改变,只有将这些科学的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保证科学的道路交通安全措施得以实行。

1.交警部门要加大对车速的管理力度

(1)加强交警巡逻

交警巡逻对抑制超速行车的作用显著。在国外的实践中,为了进一步加强驾驶员按限制车速行车的意识,有的国家甚至采用隐性巡逻的方式,即交警巡逻车并不装备警灯等设施,警车与普通车辆无任何差别。这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会使超速行驶的驾驶员防不胜防,从而自觉按照限制车速行驶。

(2)使用电子拍照系统

在容易超速行驶的地点装备摄像或拍照装置,当车辆超速时自动拍下违规车辆的照片或图像,作为处罚的证据。实验证明,电子警察非常有效。据国外资料统计,在有电子警察的地点,车速平均降低了6.8km/h,事故率降低28%。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全天候地连续工作,还可以使交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其他工作。电子拍照也不是万能的,事实证明,有这方面经历的驾驶员有时会在设置电子拍照的地点减速,但过后又会加速行驶。因此,建议此类设备更多地安装在事故多发路段。

(3)交通监控

利用高等级道路的监控系统特别是视频识别技术来有效进行车速限制。将视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及ITS技术进行集成,利用布置于道路沿线的外场摄像机监视车辆运行情况,当某一车辆的车速超过限制车速时由主计算机自动根据设定的算法记录下该车的车牌号、车速及超速时的车辆经过的地点。

(4)知觉技术

利用视觉和触觉原理,通过设计特别的路面标线,让驾驶员产生行车道变窄或受限的感觉,降低行车速度。

(5)限速装置和超速报警装置

在车辆上安装限速装置,直接限制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超速报警装置可以直接测定来车的运行速度,当超过设定的限制车速时通过视觉信息向驾驶员发出超速行驶信息。超速报警装置可以是移动式的,也可以是固定式的。

(6)管理人性化

设置一些向驾驶员提供建议性操作的标志,而不是冷冰冰的强制性的命令。国外现在已有移动式的车速测试设备,当车辆驶近时自动测定车辆的车速并与限制车速对比,当车速超过限制车速时向驾驶员显示限制车速及车辆的实际车速,提醒驾驶员注意。(www.xing528.com)

2.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宣传教育

安全宣传教育是一项根本的整治超速行驶的有效措施,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公共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有3种常见的做法:①就车速限制进行立法,并强制实施;②加强驾驶员的安全培训和再教育;③利用媒体广泛宣传,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通过相应的宣传和教育可达到以下目的:①使驾驶员意识到按限制车速行驶是行车安全的基础;②使驾驶员明白车速限制不仅对驾驶员自身安全有益,同时也是对其他道路用户负责,是尊重他人人权,特别是健康权和生存权的具体体现;③车速限制是有法律依据的,不按限制车速行驶,将受到相应的惩罚;④通过安全继续教育,进一步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相应的车速管理宣传教育,还可以培养道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使所管理的道路基础设施达到道路安全工程的相关要求并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安全水平上。

8.2.2 路段安全改造设计

道路路段安全改造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现有路段的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事故隐患,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对于国内各个城市来说,我们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路段安全改造,我们可以从道路功能、路段几何要素以及出入口控制等因素进行考虑。

1.道路功能的确定

对于已有的城市道路,随着交通量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道路的功能不能适应交通的需要,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在进行路网安全核查的时候,要检查道路的等级是否与其所承担的交通相吻合。国省道主要是在各省之间以及省内各市之间起联系作用的道路,主要为远距离交通服务,有较高车速和较大的运送能力;县乡道主要是在各县之间以及县内各乡之间起联系作用的道路,是县域内部的交通动脉,交通量相对较小,道路两旁村庄、出入口相对较多,其上行驶的车辆农用车、小货车较多,性能较差、车速较低。必须分清各条道路的道路性质和具体情况,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交通安全管理措施,使各道路在道路网中安全畅通,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2.道路几何要素设计

在道路平面线形中,直线段的事故风险较低,但要核查相邻出入口之间间距是否过小。发生在平曲线段的平均事故率较高,其中平曲线半径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道路平曲线半径采用极限值,则应该设置急弯警告标志,同时保证满足视距的要求。

随着道路纵坡的增大,事故率和事故严重程度都会增大,纵断面曲线如果与平曲线配合得当,一般凹形竖曲线的事故率较小,但是凸形竖曲线会受视距限制产生安全问题,若视距不满足要增设警告标志。对于县乡道纵坡的设置还应该考虑非机动车的行车需要。

平、纵曲线组合不当是产生危险路段的重要原因之一,组合情况对安全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个平、纵曲线的影响,如当一个平曲线正好在一个凸形竖曲线内时,容易产生事故多发路段。道路平、纵断面如果频繁地出现弯、坡线形等,应将这些线形进行适当的组合,化多为少,删繁就简,变突兀为平顺,可将多个连续、频繁起伏的纵断面曲线改为一个较长的竖曲线。

车道宽度情况和道路交通事故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车道宽度太窄会产生多车相碰事故;太宽则会导致非法超车。因此对于行车道宽度较宽的道路可以变更车道的宽度或者采取标线的形式从视觉上减小宽度;对于行车道宽度较窄的道路,应考虑拓宽车道,若因道路条件限制无法拓宽时,则应采取限速、严禁超车等标志保障安全。

驾驶员的心理总是期望认为道路线形保持着一定的惯性,或具有可重复的变化规律。引发事故的线形要素中,很多就是由于道路上视线不良、转换突变等原因,使得驾驶员不能及时了解下一路段。因此,道路沿线的线形条件应该保持均衡性,可与驾驶员的预期心理相吻合,从而提高行车安全。反之,线形的突变,如某区段设计标准的波动,大半径平曲线中出现孤立的小半径曲线等,都会造成驾驶员的不适应,容易引发事故。对于道路线形条件不连续、不一致的路段应该设置视线诱导标志、标线,在视觉上自然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在进行路线改造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高视距,舒缓变化点等措施,提高道路的可预见性。

3.出入口控制措施

道路两侧存在较多的出入口,会导致其他机动车频繁地汇入主线交通,从而干扰主线的交通秩序,同时大量的非机动车和行人经过出入口随意地横穿道路,形成事故多发路段,研究表明事故随出入口的密度增加而急剧增加。针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1)合并减少道路通过村庄时过多的分隔带开口,在原有开口处加隔离桩进行物理隔离。

(2)在出入口处施划人行过街横道线,并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线。

(3)设连接线和村前道路,将出入口交通量汇总到交叉口,需要时采取交通信号灯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