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大瘟疫发生频繁,造成惨状

中国古代大瘟疫发生频繁,造成惨状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此,古代中国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而在东汉末期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简直无从统计。东汉末年短短30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12次。在瘟疫流行期间,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十分悲惨。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灾荒频繁,再加上闻所未闻的大瘟疫,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地区荒无人烟的情形。

中国古代大瘟疫发生频繁,造成惨状

二、大瘟疫

早在东汉之前,历代王朝都曾发生过瘟疫。由于中国是一个季风国家,地处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交接处,冬夏气温冷暖不均,气候变化很大,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很容易引发疾病灾害。根据几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献记载,许多种类的瘟疫,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寒、肺病、麻风、疟疾、血吸虫病等都曾袭击过这块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他们往往对瘟疫的具体类型分辨不清。根据古人的解释,所谓疫,就是指“民皆疾也”,意即凡能传染的病都通称为“疫”。至于“瘟”,则是指烈性传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基于此,古代中国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

据历代文献记载,公元前7—公元20世纪,中国较大规模的瘟疫竟达七百多次。历史发展到汉代,长期的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终于导致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即使在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也出现了“民大疫死,棺贵”的悲惨景象。从公元1—3世纪的东汉王朝时期,瘟疫更是来势凶猛。尤其是东汉末期,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一种可怕的疫病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东汉王朝的各级地方官不断接到大量的病例报告,有的村庄百姓甚至全部死亡。

患上天花的儿童

地方官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些情况上报朝廷。但是令他们失望的是,这时的朝廷陷入腐败和混乱之中,对老百姓的生死根本无暇顾及。结果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东汉末年的大瘟疫,当时人统称为“伤寒”。

有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有血斑淤块。在瘟疫来临的初期,面对可怕的瘟疫,人们几乎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

据后世历史学家统计,公元119—公元217年这一百年间,就曾有几十次大瘟疫。而在东汉末期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简直无从统计。东汉末年短短30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共有12次。在瘟疫流行期间,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十分悲惨。在曾经繁华的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这样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也曾悲痛地回忆道:他的家族本来人口众多,达两百余人,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间,竟有2/3的人口死去了,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在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地区,瘟疫竟夺去了一大半人的生命。再加上当时这里不断发生战乱,中原地区陷入极为恐怖的状态。

伤寒病

在可怕的瘟疫面前,人们只能坐以待毙(www.xing528.com)

曹丕“建安七子”之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死于瘟疫,曹丕感到非常伤心

在瘟疫的打击下,一般的老百姓由于条件落后而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即使那些一向养尊处优的上层人士也难逃厄运。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谓“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7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丕还未称帝时,与“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诗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区的大瘟疫中,“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们是徐干、陈琳、应、刘桢。对于好友的一个个死去,曹丕后来沉痛地回忆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谓百年已,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此外,当时许多著名的上层人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王弼、何晏等人,基本上都是英年早逝。尤其是在建安九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04—公元219年),这次被人们称为“伤寒”的大瘟疫到达了高峰,给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实际上,在东汉王朝灭亡以后,到三国晋朝,它又持续了很长时间。稍后的另一位历史学家裴松之就曾说,这场瘟疫“自中原酷乱,至于建安,数十年间生民殆尽。比至小康,皆百死之余耳”。而据《晋书》的记载,甚至在咸宁元年(公元275年)十二月,都还时有发生,“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

在经历了长期的大规模瘟疫后,中国的人口大量减少。尽管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一些人口统计数据也很不准确,但我们仍可从一些史书留下的数字体会到瘟疫的威力。根据古代较为权威的官方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时,全国人口为5 650万,而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瘟疫后,仅仅123年后的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时,全国人口仅存1 600余万,竟然锐减了3/4。而在瘟疫最严重的中原地区,到三国末年,其人口仅及汉代的1/10。虽然当时的战争和灾荒也是造成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但瘟疫所带来的损失仍是触目惊心的。

毫无疑问,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灾荒频繁,再加上闻所未闻的大瘟疫,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面积地区荒无人烟的情形。过去曾经繁荣昌盛的城市遭到彻底破坏,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商品交换也陷入停滞。正是面对这种悲惨的景象,一向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治家曹操才伤感地写下那首著名的《蒿里行》: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形象地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悲哀。

曹操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