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民初奇特画面与政治较量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民初奇特画面与政治较量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初期,新气象与旧风貌并存,新新旧旧交织一起,构成了一幅民初的奇特画面。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也表现在新旧服饰的角力上。作者收藏逊位后的溥仪仍居紫禁皇城,称孤道寡,宛如“国中之国”。年轻革命者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窃取。早期民国,除了皇帝退位,国号变更之外,一个偌大的中国,真正认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寥寥。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民初奇特画面与政治较量

民国元年(1912年)的4月,著名的外交家顾维钧从美国回到北京,他是应袁世凯邀请出任总统府英文秘书。他在回忆录里记下初到北京的印象:北京有些令人失望,大多数男人仍旧梳着长辫,皇历阳历并用……

民国初期,新气象与旧风貌并存,新新旧旧交织一起,构成了一幅民初的奇特画面。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也表现在新旧服饰的角力上。当时的一切似乎变得十分混乱、复杂,西服革履、军装皮靴、长袍马褂、袍褂翎顶和各种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服饰同肩并行。

实际上,以后的十几年中,虽然奉的是民国正朔,而帝制色彩依旧存留,官僚化的程度似乎不逊于前清。除了国号加上共和之外,其实不过换了一班起于草泽的军阀与归自西洋的官僚而已。当时中国的改变还只是零散地发生在某些社会方面,如:北京的天安门对外开放;昔日的皇家花园变成了公园;鼓吹五族共和的报纸林林总总;还有电灯、自来水、洋学堂、洋布洋袜、电报电话等等新鲜玩意儿。不可否认,这些东西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生活和思维,但其根本却难以动摇。毕竟,历年久远的封建传统不会骤变,尤其是国民的守旧心理则更带有一种顽固性。

民国初年,遮眉勒子上的金属装饰件也用了民国五色旗来装扮。作者收藏

逊位后的溥仪仍居紫禁皇城,称孤道寡,宛如“国中之国”。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上至民国大总统,下至大小军阀,及至富商大贾,仍不忘大清皇恩,泱泱民国竟不时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北京城内龙旗飞舞,袍褂翩翩,长辫摆动,顶翎耀眼;紫禁城门前车水马龙,真假遗老趋之若鹜;乾清宫的宝座前,清朝的玄色袍褂和民国的西式大礼服并肩进出,可谓“中西合璧”,光怪陆离。(www.xing528.com)

民国初年还有两次复辟闹剧。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和张勋的拥溥仪复辟,每一次复辟的显著标志便是服饰的变化。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记道:

民国元年间一度销声匿迹的王公大臣们,又穿戴起蟒袍补褂、红顶花翎,甚至于连顶马开路、从骑簇拥的仗列也有恢复起来的。神武门前和紫禁城中一时熙熙攘攘。在民国元年,这些人到紫禁城来大多数是穿着便衣,进城再换上朝服袍褂,从民国二年起,又敢于翎翎顶顶、袍袍褂褂地走在大街上了。(1)

年轻革命者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窃取。早期民国,除了皇帝退位,国号变更之外,一个偌大的中国,真正认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寥寥。所以,一般百姓的衣食生活似乎并没太大的触动,风俗、饮食仍续旧式,八旗贵族及其女眷们仍然穿着传统的“旗装”,即便官员、知识分子、商贾富户也以穿长袍马褂和马甲居多,劳动阶层依旧中式褂裤、瓜皮小帽和圆口布鞋。西式礼服除了政府官员在盛大场合穿着以及洋行职员、留学生及社交人士为趋时髦穿着西式服装外,其他普通市民的衣着很少改变。

不过,民初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男人的剪辫和女人的放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