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洗澡与制服:中国服装流变

洗澡与制服:中国服装流变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洗澡”是知识分子遭遇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脱裤子,割尾巴”就是对思想改造者要求的别称。经女儿这么一说,越觉得这套制服不合适。长桌对面多半是中年的文艺干部,都穿制服。所谓“制服”,是指苏区的干部服装,即中山装。解放以后,中国服饰的地域性差异、阶层性差异日益减少。城市为列宁装、人民装等“革命”服装的天下;农村除了干部穿着干部装之外,仍是无须改造的中式短袄的天下。

洗澡与制服:中国服装流变

50年代的时髦当然与革命联系在一起,任何与解放区有关、与解放军、工农大众相似的装束都是美的

列宁装、人民装、中山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三种服装

当时社会上的进步女性穿上门襟右衽的男式列宁装。这种大翻领、双排扣、束腰带的灰色布衣被视作最革命也是最时髦的衣装。女性剪短发、直发梳辫、不施脂粉,脚蹬布鞋及上胶的跑鞋。并以这种千篇一律的方式,以示自己是进步革命的,至少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至于女性化装扮是不被提倡的,一块花布、一个发夹、一根红头绳已是十足柔性的装扮了。

不过,50年代翻身作主的劳苦大众以高昂的劳动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经济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国内呈现一派轻松和谐环境。尽管服饰单调、简朴,人们却发自内心地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商人、民族资产者、小业主、知识分子不同程度地受到批判改造。自然,西装革履、旗袍丝袜等穿戴也逐渐在社会主义改造大潮中藏匿起来。资方人士不得不解下领带,脱去西服革履,匆匆换上中山装,少奶奶也穿上了列宁装。小说上海的早晨》描写的就是那个公私合营的年代,书中写到那位资本家出门前的良苦用心:

徐义德……决定亲自到厂里去一趟。他脱下西装,换上那套灰布人民装,连皮鞋也换了,穿上浅圆口黑布鞋。林菀芝看他从头到脚换了行头,知道他要到厂里去了。(1)

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一出反映上海解放初的故事,剧中有位阔小姐林媛媛,她主动剪短发,穿列宁装、工装裤,便是表达洗心革面投身革命的行为。而剧中的阔少爷,林媛媛的表哥罗克文却依旧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可以想见,他是个不识时务、日后必将成为批判对象的角色。那里的服装不仅是舞台上的剧装,更是真实生活里的一种符号。

50年代初女洋装仍可继续穿着,但好景不长。田鸣供

解放初期流行灰棉布的列宁装:西式大驳领,右衽双排纽(也有左衽),腰间束腰带,三或两只挖袋,胸前口袋或有或无,腰旁两只斜插袋。列宁装成为那个年代的“摩登”——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是非常具有时代美感的。刘蓬作

穿上白衬衫蓝裤子,系上红领巾,在“天安门”前留影,是50年代的最美。袁国新供

在现实生活里,更多的林媛媛、罗克文们在以后的改造过程里,自愿或不自愿地都不能不换上革命衣装,按如今的时髦说法,就是“包装”起来。这样的包装行为很是耐人寻味!本是很个人化的生活物品——服饰已成为衡量被改造者是否接受改造的准绳。不可否认,他们中间有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也有相当的人是出于无奈,以此在来势甚猛的政治运动中保护自身。

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在政治上一向依附性较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新政权期望很高,很快接受了新的服饰样式,表达了对新政权的信心。另一部分人,开始并不关心服饰时尚的改变,保留着学人的独立穿着。但新政权表达出来的政治取向和态度是不容置疑的,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采取明哲保身的做法,也明智地用中山装、干部装包装自己,将自己融到一片蓝、黑、灰的保护色中去。作家杨绛的小说《洗澡》写的就是解放初期知识分子经历改造的故事。“洗澡”是知识分子遭遇的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脱裤子,割尾巴”就是对思想改造者要求的别称。小说开头不久,就有一位小说人物、知识分子余楠要参加一个会议,为如何择衣而大伤一番脑筋:

中山装成为新社会人们最为普遍的着装。(www.xing528.com)

余楠打算早些到场,可是他却是到会最迟的一个。他特地做了一套蓝布制服,穿上了左照右照,总觉得不顺眼。恰好他女儿从外边赶回来,看见了大惊小怪说:

“唷,爸爸,你活像猪八戒变的黄胖和尚!”

余楠生气地说:“和尚穿制服吗?”

宛英说,她熨的新西装挂在衣架上呢,领带也熨了。

余楠发狠说,这套西装太新,他不想穿西装,尤其不要新熨的。

…… ……

经女儿这么一说,越觉得这套制服不合适。他来不及追问许彦成是否穿西装,忙着换了一套半旧的西服,不及选择合适的领带,匆匆系上一条就赶到会场……只见那位法国文学专家朱千里坐在面南席上那一尽头,也穿着西装。他才放下心来……一面听社长讲话,一面观看四周的同事。长桌对面多半是中年的文艺干部,都穿制服。(2)

所谓“制服”,是指苏区的干部服装,即中山装。小说作者以服饰为引子,引出的是知识分子面对新旧政权的更替、价值观的改变,心怀忐忑地企图用衣服明哲保身的微妙心理。

除了少数西装、长衫的打扮外,大部分工商业者都已换上人民装、中山装。摄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新闻照片

美国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在《美国人》这套书里,谈到美国移民在身份识别上的困扰时说: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能像服装那样如此迅速而又毫无痛苦地把外国人变成本国人。(3)同样,服装也能“迅速”和“毫无痛苦”地把一个旧人变成新人。解放后,工商业者、知识分子齐齐地、迅速地改穿上了蓝色或灰色的中山装。在当时和以后的照片中,他们无一例外地穿着中山装,不论内心的接受程度如何,他们那份改造自我的单纯热情还是难能可贵的。

解放以后,中国服饰的地域性差异、阶层性差异日益减少。共产党以破竹之势迅速统一和控制了整个中国大陆,并实行了一套军政管理模式,分派到各地的军管会干部带去了新的思想,也带去了新的服装形式。他们是新政权的代表,所到之处受人尊敬,他们的着装也成为模仿对象。正如革命思想的统一,革命服装也统一了全国各个社会阶层人们的服装,这是一个万民一致、追随革命的大一统的时代。

城市为列宁装、人民装等“革命”服装的天下;农村除了干部穿着干部装之外,仍是无须改造的中式短袄的天下。无形的新政权服制被国民大众认真地贯彻着、执行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