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法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的疾病。生后第1天婴儿有细胞外液过量,很少发生高渗性脱水。对RDS早产儿也不宜过早喂养,因其胃肠耐受力差,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当呼吸道通畅后,PaO2和PaCO2可恢复正常,酸中毒可改善。2.限制维持液期在血糖正常后液体量应限制,因早产儿有细胞外液收缩,故常发生尿量增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法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指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的疾病。多见于32~35周的早产儿,有窒息病史,母亲有糖尿病或妊娠中毒症者。因病理发现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酸性透明膜和肺不张,故曾称为肺透明膜病。现已知此膜是肺损害的非特异性反应,是许多疾病病理生理学过程的结果,在其他疾病死亡的新生儿中也可发现,故现已不用肺透明膜为病名。而是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命名为RSD。

1959年Avery和Mead发现未成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是此病原因,最近观察应用PS可使症状改善,使此学说得到进一步证实,故有人称此病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病。

一、病理生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含有磷脂蛋白质及糖类,在胎龄22周由Ⅱ型肺泡上皮产生,在35~38周时迅速增加,其作用是能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有利于肺泡张开。缺乏此物质肺泡在吸气时不易张开,造成呼气性萎陷,肺泡内不留残气,再次吸气时又需用很大负压才能张开,造成呼吸极端困难,气体交换减少,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聚积,导致呼吸性酸中毒。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代谢,血中乳酸增多,又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缺氧时肥大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释放组织胺,使肺血管收缩,右心压力增高,引起血流经卵圆孔和动脉导管由右向左分流,使发绀加重。由于肺血流量不足,肺组织缺氧,肺泡上皮损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及纤维蛋白渗出,使肺泡表面形成一层透明膜,影响气体交换,加重缺氧和呼吸困难。

二、体液紊乱特点

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液体环境中,有较多的细胞外液,出生后生活在大气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细胞外液须减少,故生理性体重降低,早产儿可降低体重5%~15%,可见出生后第1天并不易发生脱水。

由于缺氧,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高,PaO2低,PaCO2增高、pH低、血浆[]低,血钠亦低,有明显酸中毒。由于组织破坏细胞内钾析出,故血钾高。

三、临床表现

此病在出生后1~3h出现症状,开始时呼吸浅而快、鼻翼扇动、呼气有哼音、呼吸频率在60/min以上、面唇青紫、吸气时有三凹征及肋间退缩。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不规律或暂停,面呈灰白色,四肢发凉,体温不升,脉搏细弱,肌张力低,肺呼吸音弱,在深吸气时可听到细湿啰音或捻发音,因缺氧可致循环衰竭,心音弱而无力,重者休克、昏迷,可在72h内死亡,如能度过72h则多能存活。

胸部X线照片两肺透明度降低,内有均匀细小颗粒或网状阴影,晚期萎缩肺泡互相融合变实,呈毛玻璃状,仅气管及支气管有含气影。

气管吸出物做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测定,正常母亲羊水中L/S≥2,1.5~2为过渡值或可疑值,<1.5表示肺未成熟。但在糖尿病、胎盘功能不全、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时,L/S比值不可靠,L/S达2~3.5时仍可发生RSD。

四、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分三期。

1.开始复苏期 治疗目的是建立静脉通路、处理休克、供给适量糖以防止低血糖。生后第1天婴儿有细胞外液过量,很少发生高渗性脱水。对RDS早产儿也不宜过早喂养,因其胃肠耐受力差,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对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低、心率快(>180/min)者可输平衡盐液10~20ml/kg,速度为10ml/(kg·h),或输5%人白蛋白溶液。当呼吸道通畅后,PaO2和PaCO2可恢复正常,酸中毒可改善。但如严重酸中毒pH<7.20时,可给碳酸氢钠1~2mmol/kg(即5%碳酸氢钠2~3ml/kg),每日量不超过6~8mmol/kg(即5%碳酸氢钠10~l3ml/kg)。在呼吸循环改善后,用5%葡萄糖液3~4ml/(kg·h),维持血糖在2.7~5mmol/L(45~90mg/dl)之间,如血糖低于2.7mmol/L(45mg/dl),可用10%葡萄糖液,并使输液速度加倍,但应避免用25%葡萄糖液。(www.xing528.com)

呼吸性酸中毒处理:呼吸性酸中毒可引起高碳酸血症,故主要治疗为改善通气,可给予氧吸入,应用人工呼吸器,使血中过多的CO2呼出。虽然三羧甲基氨基甲烷(THAM)能对CO2起缓冲作用,可用于治疗呼吸性酸中毒,但THAM减少血浆CO2的效果是暂时的,须持续应用,这样应用量会大大超过其安全范围,容易发生中毒,出现呼吸暂停、内脏出血、低血糖等。而且由于此药的腐蚀性,如渗于皮下,可使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故很少应用。

2.限制维持液期 在血糖正常后液体量应限制,因早产儿有细胞外液收缩,故常发生尿量增多。此期液体疗法的目的是应用少量液体和电解质防止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可给5%葡萄糖3ml(kg·h),小心监测摄入量、排出量、体重改变、尿比重、血清电解质测定等。尿比重应维持在1.008~1.012。尿量不可靠,因有些RDS婴儿利尿期前虽有液体过量,尿量仍少。反之,有些婴儿在利尿期限制液体,仍有大量尿排泄。在利尿后可给钠、氯各2~3mmol/(kg·d),即0.9%氯化钠15~20ml/(kg·d);氯化钾2~3mmol/(kg·d)即10%氯化钾1ml/(kg·d),此期可持续数天。

3.放宽液体期 经利尿后肺功能改善,婴儿临床表现有脱水,钠升高至正常,尿量开始减少,营养供给是此期液体治疗的目的。供给液量应适于生长的需要。维持液量可增至125~l40ml/kg,如经口喂养困难者可供给静脉营养。

五、其他治疗

1.一般处理 体温不升者应置于保温箱内,使腹部皮肤温度保持在36~37℃,温箱内相对湿度在50%以上,以减少不显性失水。给氧吸入,氧浓度不超过40%,因氧浓度高或持续时间长可并发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当出现呼吸微弱或频发呼吸暂停时可进行人工呼吸,并肌注咖啡因10mg/kg,尼可刹米0.1~0.2ml、洛贝林1mg/kg等。氨茶碱能兴奋呼吸中枢,并有强心利尿作用,剂量为5mg/kg,可稀释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能兴奋心肌传导,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是能量合剂,能改善细胞代谢,可加入维持液中滴注。

2.给氧 用开放式喷射呼吸机,连接鼻导管,将鼻导管插入婴儿鼻腔1.5~2cm,驱动氧压为0.125kg/cm2,喷射频率在150~300/min,每次高频喷氧1~3h,后用普通鼻导管给氧,每1~2h交替一次,待病情稳定或PaO2在8kPa(60mmHg)以上,改为普通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此外还可用机械呼吸器做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间歇正压呼吸(IPPY)、呼气末正压呼吸(PEEP)等。但需做气管插管且合并症较多是其缺点。

3.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肺表面活性物质可防止肺不张和促进肺泡液体清除,肺泡易于扩张。肺泡开放可减少肺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气体交换,防止继发肺损害,甚至可增强对微生物的防御力。由人类羊水、猪肺、牛肺提取表面活性物质(磷脂)置于-20℃低温中保存,用前加温至37℃,用量为100~200mg/kg溶于0.9%氯化钠3~5ml/kg,以细硅胶管作气管插管,注入婴儿气管内,轻摇患儿头由一侧转至另一侧,由头侧转至尾侧,后用气囊加压呼吸纯氧1min,使此物质能均匀进入下气道,每隔24~48h可重复,至病情稳定,近年来有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雾化吸入治疗,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估。

4.利尿药 RDS和支气管肺发育不全已证明伴有肺水肿,在肺部病变改善时有水和盐的生理性利尿,尿排泄量超过液体摄入量能使RDS改善,故可用利尿药治疗。呋塞米能改善氧合作用,使气道阻力减少,是治疗新生儿肺水肿最常用的药物,用量为1ml/(kg·d),分3次静注,此外可用氢氯噻嗪和螺内酯联合治疗,也有同样效果,但应注意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调。呋塞米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诱发肺泡通气不良,加重呼吸性酸中毒。呋塞米也可增加尿钙排泄,故应补充钙盐。

5.肺水肿处理 重症RDS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如液体过量使动脉导管开放,引起左至右分流,可用盐酸苄唑啉1~2mg/kg或酚妥拉明0.1~0.2mg/kg加呋塞米1mg/kg于葡萄糖液中滴注,使利尿和解除肺血管痉挛,减轻肺水肿,必要时也可静脉注射毒毛旋花子苷K0.007~0.01mg/kg,12h后如未好转可重复应用。

6.维生素E 早产儿RDS有肺发育不全,需给氧吸入,而高浓度氧易损伤眼内血管,引起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动物实验证明缺乏维生素E时,肺对氧、臭氧和二氧化碳敏感性高,肌注大量维生素E可改善呼吸窘迫征,缩短早产儿输氧时间,预防高氧对视网膜的损害。

7.体外膜氧合 将静脉血引出经体外膜氧合器使血液氧合后,再回输给患儿,可代替肺的换气功能,迅速改善缺氧,过去用静-动脉膜氧合需作颈或股静脉插管,在新生儿不易固定而未能推广。近年来改用静-静脉体外膜氧合,只要插入一根静脉,应用单一导管交替流入和流出的方法即可,更加适用于新生儿,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良好疗效。

(段金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