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藏行: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揭示藏胞普遍武装状况

康藏行: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揭示藏胞普遍武装状况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走过甘孜、邓柯等地,来欢迎的藏胞群众,遥望过去正是“枪叉成林”。我想举一个小统计来显示出藏胞们真到了人人武装的状况:邓柯一县据调查共有男人一八一七人计一四六七户,内壮丁六四○人,可是单快枪就有八五○枝,子弹二九九三○粒,另还有鸟枪六九四枝,合起来有枪一五四四枝,差不多是一人一枪了。藏胞们的射击准度是很高的。

康藏行:20世纪人文地理纪实,揭示藏胞普遍武装状况

我们走过甘孜、邓柯等地,来欢迎的藏胞群众,遥望过去正是“枪叉成林”。这成林两字一面形容枪多,一面是描写枪的特别形状,有加解释的必要:

原来藏胞们用的步枪,不论长短好歹,一律在枪管前部装上一个像机关枪用的架子,这架子由尖端而似鼓槌般的两根细木杆夹横木组成,伏地或骑马射击时,支在地上或马颈上作瞄准架。平时则竖起在枪管上要高出两尺有余,看起来很累赘,但他们每根枪无有不装上架子,并且各人的枪架形形色色,别出心裁的装饰它,有的人甚至用银皮来镶配这架子,大概是表示宝贵这支枪的意思。当人多时,这许多枪架丛集向天叉着,所以有“成林”之感。

不仅在这几处大城镇,来欢迎的藏胞们人人都带着枪支,就是沿途行走时遇到的数十百起藏胞人众,只要是出门旅行的,无不个个武装,有的除了背上一支步枪外,腹部更横着一把大型宝剑,头戴着由整张狐皮制成的大皮帽,为状殊觉威武。因为在有些部落里,对于盗匪的处罚是很轻的(反而对于做贼的处以重惩),最多是查明了抢去的东西退回一部分给你,所以旅途中莫不需要武装自卫

我想举一个小统计来显示出藏胞们真到了人人武装的状况:邓柯一县据调查共有男人一八一七人计一四六七户,内壮丁六四○人,可是单快枪就有八五○枝,子弹二九九三○粒,另还有鸟枪六九四枝,合起来有枪一五四四枝,差不多是一人一枪了。(www.xing528.com)

除了通常用步枪以外,他们最宝贵的是盒子枪,要土司、头人或大商人才能佩用。他们与西康另一少数民族彝族的使用武器习惯相反(我赴康藏青前曾去彝族居住区的西昌一带旅行),彝胞最喜用手枪,而一路上我一直没看见藏胞有佩用手枪的。

藏胞们的射击准度是很高的。我们买到的狐皮,大多中弹孔多在狐的项下或臀部,而腹背等毛好处较少。可见中的极巧妙。而在上面这个统计中,八百多支枪只有三万粒不到的子弹,平均每支枪所有的子弹还不到四十粒;因此他们射击极审慎,真所谓“弹无虚发”。

有一件事是沿海都市将感惊奇而在藏区城镇却是很通常的一件事,那就是子弹的公开陈列出售。我在玉树曾就售卖的店铺问过价,那时的价格要八块藏洋一粒步枪弹,拿羊毛去换要合到十五六斤;这样贵的子弹,藏胞怎能不珍惜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