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的发展沿革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的发展沿革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发展的沿革1.捕捞天然产量时期河蟹在我国北起辽宁,南到福建的沿海诸省的通海江河均有出产。随后即邀集浙江嘉兴区和上海市青浦渔民一起设法开发利用。

河蟹高效养殖新技术的发展沿革

(二)发展的沿革

1.捕捞天然产量时期

河蟹在我国北起辽宁,南到福建的沿海诸省的通海江河均有出产。由于它是一种洄游性的甲壳动物,在淡水中觅食生长,因此它不只分布在通海江河,凡是与江河相通的湖泊、沟渠、水田都有它的踪迹,它历来是沿海、沿江、沿湖渔民在秋末冬初的一种重要捕捞对象。但天然河蟹产量之丰歉,受水域环境、水质理化条件以及捕捞强度等因子的制约,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沿海、沿江湖泊相继建闸筑坝,隔断了河蟹的洄游通道,河蟹苗种不能入湖觅食,亲蟹不能降河繁殖等原因,使河蟹资源遭到破坏,产量连年下降。据资料,江苏省1956年河蟹产量为600多万千克,自各湖泊出口处先后建闸后的1959年降至465万千克,1963年又降至170万千克,1968年只产50万千克。浙江嘉兴地区最高产量为50万千克以上,1967年降至5.5万千克。安徽省滁县地区是该省主要产蟹区,自沿江各湖建闸后,至60年代末期已近绝迹。历史上在北京和天津市场上的河蟹,大都是从文安洼的胜芳或白洋淀的赵北口等地出产的,白洋淀最高产量为100万千克,自修了枣林大闸,与海河隔断,河蟹几乎绝迹。很有名气的胜芳蟹,1958年生产31.2万千克,1963年降到5万千克左右。这就是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河蟹产量剧烈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市场的河蟹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客观上要求探索提高产量的新途径。

2.天然繁苗场的发现

为了增殖河蟹资源,水产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对河蟹苗种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放流。1960年浙江省绍兴县三江渔业队采集天然蟹苗在新安江水库放流。1964年,江苏省苏州地区渔业指导站在太仓的浏河水闸发现蟹苗,并开闸向太湖灌江。随后即邀集浙江嘉兴区(1965)和上海青浦(1967)渔民一起设法开发利用。张列士等有关专家也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当时因对河蟹的生活史尚未查明,采苗时经常出现人来苗无和人走苗来的情况,经济损失严重。1969年江苏省苏州、镇江、扬州地区,浙江省嘉兴地区和上海市青浦淡水养殖场的水产科技人员及渔民在浏河水闸外等候蟹苗1个多月而未遇,当时浙江省桐乡畜牧水产局干部许修荣因求苗心切,在崇明有关人士启发下,于同年6月12日率其所带船只出浏河水闸,航行抵崇明北支,终于在北八郊发现规模巨大的天然蟹苗场,许修荣等为发现我国第一个天然蟹苗繁殖场作出了贡献。

3.人工放流效果显著

天然蟹苗繁殖场的发现,使科学工作者于1969年在江苏省九大湖泊全面放流蟹苗获得成功,接着上海、浙江、湖北、安徽、湖南等省市都开展放流工作,我国的河蟹业出现新的局面(图1)。

图1 人工放流蟹苗(www.xing528.com)

据资料,江苏省自1971—1982年的12年间共放蟹苗18.7万千克,1972—1982年共产成蟹7984.5万千克,该省放流蟹苗面积达66.7万公顷,平均每千克苗产蟹427千克。浙江省1969—1974年放苗1588.5千克,1970—1975年产蟹3.5万千克,平均每千克苗产蟹220千克。

然而,好景不长。长江口天然蟹苗的资源在利用10余年后出现大衰退。1974年崇明岛产苗11150千克,1981年为20500千克,但1982年仅获苗25千克,1983年仅为50千克,1987年也是50千克。天然蟹苗的不景气,客观上又要求水产科技工作者另辟新径。

4.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河蟹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上海水产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崇明岛进行了天然抱卵蟹及其幼体的培育工作。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整个70年代都在进行河蟹天然海水人工繁苗的研究,终于在1980年通过中试鉴定,获得1981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安徽省的人工半咸水育苗技术经过约10年的研究,于1981年通过中试鉴定,1984年安徽的“河蟹人工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6年4月和12月,又分别获“第14届日内瓦世界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金牌奖和“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之后,一些内陆省份先后建成40余座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厂,沿海地区除建海水育苗厂7处,还将部分繁殖对虾苗的设施改造成蟹苗繁殖厂。笔者于2006年3月参加的“中国第二届河蟹苗种交易会及苗种管理论坛”上获悉,2005年仅江苏省有蟹苗厂(场)家600余家,土池育苗25万亩,年产蟹苗15万千克,蟹种200万千克,全省蟹苗种产值6.5亿元。

5.人工养殖的兴起与发展

在因天然蟹苗资源的匮乏引起湖泊人工放流蟹苗工作受阻后,人们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捕捞天然江河大规格蟹种进行湖泊增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工作。由于放养蟹种养殖具有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回捕效果好等特点,因而80年代中期在长江中下游迅速推广中小湖泊投放蟹种养殖的工作,一些地方还进行了人工投喂。80年代末,在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同时成功地进行了大中型湖泊的围拦养蟹,并且水库和河沟养蟹也部分地开展起来。目前,我国的河蟹养殖已成为湖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