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淡水珍珠养殖新技术,提高无核珍珠质量

淡水珍珠养殖新技术,提高无核珍珠质量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提高无核珍珠质量的途径1.制片作业与珍珠质量在选择了优质育珠蚌种的前提下,于同批同年龄的手术蚌中,尽量选取壳厚、生长速度快、较为圆型的作为育珠蚌,而将略为瘦长个小的选作制片蚌。小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珍珠的产量和质量。珍珠囊的形成是通过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四周产生愈合而达到的。

淡水珍珠养殖新技术,提高无核珍珠质量

(六)提高无核珍珠质量的途径

1.制片作业与珍珠质量

在选择了优质育珠蚌种的前提下,于同批同年龄的手术蚌中,尽量选取壳厚、生长速度快、较为圆型的作为育珠蚌,而将略为瘦长个小的选作制片蚌。

(1)制片工艺。小片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珍珠的产量和质量。要制得优质小片,从方法上来看,目前以撕片(膜)法较为理想。因为这种方法制成的小片较厚,所带的结缔组织较多,容易成活。撕膜法分离外套膜内表皮,伤口均匀一致,是产生圆珠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是撕片,各地操作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有些地方的制片人员用手术剪刀先将外套膜色线以外的内外表皮剪去,再将需要用来制片的边缘膜部分剪下,成为一条如同面条那样的组织带。将这一组织带内表皮一面朝下,放在玻璃板上。然后双手同时持两把镊子,或从边缘膜后部出水孔附近开始,或从边缘膜前部开始,先撕出一个口子,使内表皮向下翻卷。这时右手镊子夹一小药棉压住外表皮,左手用镊子夹住内表皮起先已翻卷头部,向前撕去,边撕边前进,右手的药棉也随着前移,最后彻底分离。另一种撕片方法,则采用一把圆口手术刀(解剖刀),先在外套膜色线处轻轻划一刀,这一刀不能用力太重,只需将内表皮划破。然后再根据所制片要求的大小,在边缘膜肌痕附近,沿整个蚌口边缘,与原先一刀平行,再划一刀,这一刀要求用刀稍重,必须将内外表皮全部切断,然后用镊子在外套膜尚未离开蚌壳时,直接将内表皮轻轻撕去,所采的外表皮用镊子夹到玻璃板上,同样使其表面朝上。色线以外部分当初未切除。它采用解剖刀一次性划成组织带,所制的小片四周边缘较为平整。分离内外表皮时外套膜还在蚌壳内,撕片时没有反复触及外皮表,外表皮基本不受伤。这一方法的优越性较明显。

(2)削片法可望发展。近年来培育小蚌的时间一再缩短,当年培育的幼蚌就可达手术规格。而削片法制得小片厚,对当年制片蚌幼嫩的外套膜很合适。多少年来削片法未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的状况可望改变。

(3)使用药棉。不管理哪种制片方法,很多地方目前还广泛地运用海棉来轻擦外表皮,但海棉对细嫩的河蚌组织来说还太粗糙。同时,海棉反复使用,容易藏污纳垢,建议改用医用药棉为宜。药棉可以做成一个个小棉球,一次性使用,不再重复。这样的改进,生产成本并不会提高多少,却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4)小片形状。制片时需将外表皮色线以外部分切除或剪除,而且一定要干净,否则所产的珍珠会呈白色无光的“骨珠”。切片时下刀一定要果断有力,使刀口整齐,防止来回拉割,或因此粘连组织碎片。否则,容易产生罗纹珠、不规则珠。制片时需要的正方形的组织小片,但由于“撕片”等操作,组织带在玻璃板上有一定的伸长,所以切片时应切得稍呈长方形,收缩后,小片自然就成了正方形。但到底长方形的长要比宽大多少呢,这只能在反复实践中措索,才能熟练掌握。

(5)小片规格。珍珠的成长速度,一般与插入的小片大小和养殖管理有关。小片大小好似一个先天的因素,养殖管理就是后天因素。要养出大颗粒的珍珠,需要制大片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大片又往往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容易长成较圆的珠。如要生产大珠,又要有较好的圆度,其中还有很多奥秘需要去探索。从手术难易程度看,小的组织小片容易插入外套膜中,容易用钩针进行人为的整圆操作,圆珠率较高;相反,大的组织小片插入外套膜后,容易产生皱折,插入的伤口也相应大些。小片的大小一方面要看市场珍珠的价格行情,也要考虑到珍珠对圆度的长期要求。因此认为应兼顾“大”与“圆”两个质量指标,以制片蚌大小为准,尽量利用边缘膜。不同地方的习惯和不同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尚不一致,最终还是应以市场为导向。

(6)操作时间。制成的组织小片插到育珠蚌内,实际是一个活组织移植手术。从组织小片的制取到插植完毕,离体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不易存活。经实际生产中反复测验后认为,在目前撕膜工艺和植片数(32片)条件下,制片操作时间一般在2分钟以内;植片操作则在4分钟左右。

2.植片作业与珍珠质量的关系

(1)开口要小。手术操作时采用U型塞子撑开蚌壳,这个塞子应根据所用育珠的大小制作,开口不能太大,否则会损伤闭壳肌,严重的会在手术后出现死亡。较大的蚌用两只塞子,较小的蚌(8~10厘米)用一只即够。

(2)植片数量。一般生产无核珍珠,每只蚌插30~34片。插片多,蚌体营养供应分散,珍珠产量可能会达到要求,但颗粒往往较小。不过也不是越少颗粒就越大,研究表明插32片左右是最为适宜的。

(3)深浅适中。送片针一定要点到小片正中,并在钩针的帮助下,一次挑起小片。钩针在外套膜上开一个小口,这个小口刚好在内外表皮的中部结缔组织层中,但绝对不能钩穿了外表皮,否则插上去的小片以后就会生长出附壳珠。小片沿着这个开口送入结缔组织层中一般有4~6毫米就够了。当然,小片也不能插得太浅,这就好像小苗栽得太浅也不会存活一样,太浅的片露出尾巴容易感染,最后成为焦头珠,或产生吐片。

(4)最佳部位。只在一只育珠蚌外套膜中后部插上小片,是因为外套膜的中后部被鳃所覆盖,不受斧足和内脏团的压迫,产出的珍珠质量最好。

(5)成圆机理。关于整圆,养殖户都很重视。一般认为手术时能将植入的组织小片在外套膜结缔组织层中,通过人为的推、拉、挤、压,从外观察可见一圆球形凸起的,今后即能长成圆形珍珠。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实际中都广泛接受。所谓整圆就是刚植入的组织小片,初步调整规范,中间凸出。从而使组织小片四周经细胞分裂更易愈合成珍珠囊。

珍珠囊的形成是通过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四周产生愈合而达到的。将一块方形的片状组织人为植入外套膜,最终形成圆形囊状,整圆只是一种外界的推动力量。而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愈合,并迅速分泌珍珠质,积累增多,在囊内堆积膨大,反过来扩胀产生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促进原有珍珠囊组织,使其表面扩大。这是一种成圆内因。

从一块方形组织到真正圆形的珍珠囊,自有其复杂的内、外因作用。并非简单整圆就一定能生成圆珠的。可以认为,在手术时,需要通过操作工的整圆操作、初步规范、定位。但也需要促使伤口迅速康复,加速珍珠囊形成,并能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珍珠质积累更为及时高效,这样才使今后育成的珍珠更圆,罗纹珠、不规则珠更少。

(6)手术前暂养。刚从池底摸上来的小蚌,外套膜很薄、内脏囊瘦小、体质虚弱的蚌均不宜手术。应根据水温不同,吊养15~60天方可手术。为了使手术操作更加顺利,在手术前10~15天应在暂养池内施用生石灰一次,用量约为每亩10千克。

3.系统化消毒与珍珠质量(www.xing528.com)

防治蚌病减少死亡率和提高珍珠质量,是淡水育珠生产、科研中的两个重要课题。撕膜法制片工艺是现行几种制片方法中较为先进的方法,也适合规模化育珠生产的要求。采用药棉辅助操作是对传统撕膜法工艺的重大革新,也较易与系统化消毒方法相配套。

(1)手术室和器具消毒。手术室、手术台、盒、桶、器皿和毛巾等,在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都要用含氯消毒剂(或二氧化氯)冲洗或浸泡再洗净。

(2)玻璃板消毒。制片用的玻璃板,先用清水洗净板上的污物和残片,然后转入特制的消毒液中浸泡。该消毒液可以用抗生素、喹乙醇等配制。

(3)消毒药棉的使用。用抗生素等配成等消毒液浸透药棉(小粒棉球)。制片手术操作时,用镊子夹药棉清理,调整组织小片带以及擦除过多的黏液。每粒小棉球只用于一只小制片蚌,绝不重复。这样做比使用海绵要好,基本上不损伤组织,又可避免相互感染。用镊子夹药棉操作,可以使组织小片完全避免与手、桌面、毛巾等物接触,达到较好的防疫效果。

(4)营养康复滴片液的使用。从运用抗生素(金霉素)、肌苷、PVP等单一药物到使用鱼蚌康复剂进行滴片,均无法达到抗感染、滋养、促进伤口愈合的多重功效,同时滴片液的pH值、渗透压等也无法保证与蚌体组织相适应。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推广使用了等渗、抗感染促愈合的多功能复合滴片药“滴片宝”后,生产中“烂片”、“次珠”乃至“烂膜”等现象很少发生。

(5)育珠蚌药浴。刚植片后的育珠蚌,及时放入纯中药的消毒液中浸浴20分钟以上,可使药物经外套腔全面接触伤口。

(6)预防疾病。蚌病在手术后1~2个月内有一个明显的发病高峰期,这与手术作业有极大关系。采用新的撕膜法手术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这个时期的疾病高发现象,是综合预防蚌病的一个重要措施。

(7)加速成珠。系统化消毒技术的应用,促进伤口恢复,加快珍珠囊形成。实践已表明,育珠蚌手术后最初几个月的生长速度与珍珠质量有明显关系。手术后初期生长迅速,珍珠胚形好,日后成圆亦佳。该技术的应用,正是通过伤口促愈,加速珍珠囊形成初期快速成长,从而提高珍珠质量。

4.手术工艺与操作规程

张根芳等经较长期的努力,提出一套较为新颖的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工艺和流程。

(1)制片工艺流程(图3-16)。

图3-16 撕片法制作小片工艺流程(张根芳,等,2000)

(2)制作小片技术要点。①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②第二刀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也可省略),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③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小片。④组织带放在玻璃板上后,应对两边粗糙面修平,再切片,要求小片4毫米×5毫米,以便经收缩后呈正方形。⑤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⑥用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黏液等。⑦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⑧玻璃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要当天配制,当天用完。⑨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物品,严格防止污染。⑩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30秒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

(3)植片工艺流程。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编码、日期等,如图3-17。

图3-17 植片工艺流程(张要芳,等,2000)

(4)植片技术要点。①右手握送片针,左手握开口针,从左到右操作。②注意送片深度,不能戳穿外套膜,否则造成贴壳珠。③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粒,第三排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④“推、拉、压、挤”整圆严格。⑤边缘、口珠到位。小片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⑥开口塞子不可过大,尽量使用附口器。⑦严格挑选手术蚌,按要求将制片蚌和育珠蚌选出暂养。⑧蚌的贝壳上刻字要清楚。⑨清理送片针的海绵要及时清洗、消毒。⑩要求每只蚌植片手术时间为6分钟。

(5)系统化消毒技术要点。①手术工具、场地、桌面每天消毒,并保持整洁(专用消毒剂Ⅰ)。②玻璃板由接种人员先放入清水洗净污物,再放入消毒液内待用(专用玻璃板消毒剂Ⅱ)③药棉浸泡后使用,不能太干(专用药棉浸泡剂Ⅲ)。④滴片液应喷洒均匀、充足(营养康复滴片液)。⑤手术后的育珠蚌应放入中药内浸泡20分钟以上(专用浸泡剂Ⅳ)。⑥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手术室。

(6)手术蚌的要求、选择及手术季节。①手术蚌需在清水内暂养5~8小时,排清体内粪便、污物。②宜在春秋季,气温15~25℃时接种(植片)。③手术蚌以8~12厘米的第二年蚌为佳,当年蚌也应在6厘米以上。④应尽量选丰满、壳厚、体重、壳较光洁平整的作植片蚌。⑤手术蚌应喷水有力,无病害或隐性感染。⑥刚离水的手术蚌肠胃应充满食物,并尽量在清水中暂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