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技术: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法

新技术: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法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育珠蚌的人工采苗育珠蚌的人工育苗就是人工采苗,即采集钩介幼虫的过程。人工采集钩介幼虫是根据育珠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寄生主体鱼的特性,人为地以鱼作为中间宿主,让其在鱼的鳃上和鳍上寄生发育变态成仔蚌。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

新技术:淡水珍珠健康养殖法

(三)育珠蚌的人工采苗

育珠蚌的人工育苗就是人工采苗,即采集钩介幼虫的过程。它包括鉴别钩介幼虫是否成熟、采苗鱼的选择及培育、采苗方法等方面。人工采集钩介幼虫(即人工采苗)是根据育珠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寄生主体鱼的特性,人为地以鱼作为中间宿主,让其在鱼的鳃上和鳍上寄生发育变态成仔蚌。钩介幼虫采集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人工育蚌的成败,也是人工培育幼蚌的关键之一。

1.人工采苗的主要流程

人工采苗的方法主要是使成熟的钩介幼虫(亦简称蚴)从母蚌体内排至一定容器的水中之后,及时投入寄主鱼,让钩介幼虫附着鱼身上寄生、发育变态成稚蚌,最后脱离鱼体,然后收集起来进行培育。人工采苗的主要流程如下:

(1)排蚴(排出钩介幼虫)。将确认钩介幼虫已成熟的母蚌从培育池中取出洗净,在空气中阴干刺激1~2小时后,再放入采苗的容器中,每平方米3~5只,加入清洁淡水,以淹没蚌体并稍高出蚌体为宜,不要淹没得过深。或者将容器中的水加热,使温度升高1~2℃,再放入母蚌,不久母蚌间隙地启闭双壳,就会排出钩介幼虫。这种钩介呈絮状,排出后随即沉入水底。

(2)附蚴(钩介幼虫附寄于鱼体上)。当水中钩介幼虫排放到一定数量或排放结束后,应将母蚌移入另一容器内继续排蚴或放回亲蚌培育池中继续饲养,待下一批钩介幼虫成熟后再采苗。移走母蚌后要及时投入寄主鱼,并加入适量的新鲜水,轻轻搅拌,或者不断地淋水,或用送气机送气,使水流动。这样不仅能将蚴沉于水底,还能将相互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使之与鱼体充分地接触,便于及时附着,而且也增加了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和钩介幼虫的成活。每批钩介幼虫排放,一般要连续1~2天才能完成,因此,寄主鱼的投入最好分批地进行,以防止集中投放时,因鱼的数量过多而影响钩介幼虫的成活率。在附蚴的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当投入的寄主鱼的鳃丝与鳍条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呈小白点状)达到每尾鱼200~300只时,就应及时移出饲养。否则,附着过多,就会造成寄主鱼的死亡。

(3)脱苗(稚蚌从鱼体脱离)。将附寄着钩介幼虫的寄主鱼放入育苗池或网箱中饲养,一般每立方米水体放20~30尾为宜。每个育苗池或网箱最好放养同一批的寄主鱼,这样脱苗时间可以同步一致,便于收苗管理。钩介幼虫在鱼体上寄生的时间一般为7~20天。寄生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以内,水温愈高,寄生时间就愈短;反之就愈长。

(4)集苗(收集蚌苗)。采苗鱼被钩介幼虫寄生以后,鱼的生活健康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采好钩介幼虫后的鱼应及时移入采苗池或育苗池中进行流水养育,也可放入网箱中,置于有活水的自然水域中养育。养育期间要根据鱼的品种进行投饵施肥,以提供充足的饵料。采苗鱼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被附寄鱼体上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成为仔蚌(亦称稚蚌或蚌苗),随即脱离鱼体,沉入水底。检查时如果发现鱼的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稚蚌脱离鱼体的过程进行完毕,此时应及时将鱼移走,不然,稚蚌会被肉食性的采苗鱼吃掉,造成损失。最后,将脱离鱼体的蚌苗收集起来,转入成蚌养成阶段。

2.钩介幼虫的鉴别与采苗鱼的选择

(1)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其方法是先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然后用探针的尖端,在孕育鳃瓣的中部刺挑出少许钩介幼虫,如果挑出的钩介幼虫能互相粘连成一条链丝(图2-5)者,为发育成熟。或者用小吸管刺破孕育鳃瓣,吸出少许,放在玻璃片下,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如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分或全部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本批钩介幼虫已大部分或全部发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否则,视为尚未成熟,暂不宜用于采苗。

图2-5 成熟的钩介幼虫

作为采苗的钩介幼虫一定要发育成熟。因为只有发育成熟的钩介幼虫才能脱离卵膜,从亲蚌(雌蚌)的鳃腔中排出,可用其足丝和钩附着鱼鳍和鳃上。倘若排出的钩介幼虫尚未成熟,还裹在卵膜中不能附着,则达不到人工采苗的目的。

同时要注意,雌蚌的钩介幼虫的成熟规律是:鳃瓣后端的钩介幼虫先成熟,前端的后成熟,成熟一批,释放一批,分批排尽。因此,在检查时,应在鳃瓣的近前端部位取样,如大部分卵成熟,表明此蚌的钩介幼虫破膜一半以上,可以进行采苗。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时间短,防止“早产”或“流产”。

(2)采苗鱼选择。选好寄主鱼在人工育蚌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寄主鱼,钩介幼虫就完成不了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达不到繁殖后代的目的。因此,寄主鱼是一座“行渡的桥梁”。而寄主鱼的合适与否,则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所以选择合适的寄主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地完成变态发育,继而获得更多仔蚌的关键。各地的实践表明,采用黄颡鱼代替鳙鱼作寄主鱼,能获得最佳效果。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生情温和、操作方便和容易管理等优点。当然鳙鱼也有人采用。鳙鱼虽然温顺易养,但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通过其鳃时,多被滤食掉,附生的数量较少。(www.xing528.com)

3.寄主鱼培育与采苗技术

(1)寄主鱼的培育方法。①幼蚌培育池内培育。将采苗鱼放在具有排灌自如能力的水泥结构幼蚌池中培育(图2-6)。②网箱或鱼苗鱼种池以及小型成鱼池培育。无论哪种培育方法,都必须投喂饵料,如黄颡鱼,一般投喂蚯蚓,或蚌肉,保证膘肥体壮,待用于寄生时取出提高寄主鱼的成活率。

(2)寄主鱼数量的确定。一般选择黄颡鱼的大小为25~100克/尾,每100万只仔蚌,一般需黄颡鱼50~60千克,黄颡鱼可重复使用。每只蚌排钩介幼虫量约10万~20万只,但寄生率只有1~5%,因此,按排钩介幼虫的情况,每只雌亲蚌投放采苗鱼50尾左右为宜。

图2-6 蚌苗池

(3)钩介幼虫采苗方法。

静水采苗法:第一步,成熟蚌的露空处理。将查找出的成熟雌蚌,先在阳光下干晒10~15分钟,然后转移到室内阴凉平置露空30~50分钟。第二步,采苗。经露空处理的成熟雌蚌,排列于澡盆中,每盆5~10只,加清水淹没亲蚌3~5厘米深。10分钟以内,鱼能排尽黏液,呈白色粘团状浮于水表,30分钟左右,多数蚌可排出钩介幼虫,呈散棉絮状附于盆底。此时,可取出河蚌,放入采苗鱼进行采集钩介幼虫。采苗时,用手搅动沉于盆底的钩介幼虫,使其分散在水层中,并适当增加水量和充氧,以防采苗鱼缺氧室息。采苗时间一般8~15分钟。采集一定数量后(一般为500~800只/尾)及时捞出,转入水池养殖,另换寄主鱼来采集,直到水体中含钩介幼虫量不足30只/毫升左右时,停止采苗。

流水采苗法(图2-7):即用面盆等容器,最好用40~50厘米半径的大面盆,每一容器内放2~3只亲蚌,同时放入50~100克左右的黄颡鱼30尾左右,容器上罩网布,以防鱼跳出。在容器上面不断地喷水,使容器内的水流动更新,保持水质新鲜,氧气充足。这样经过一夜,亲蚌排放的钩介幼虫,就寄生在寄主鱼上(一般采苗需要在晚上进行)。将寄生钩介幼虫的鱼养到流水池中进行培育。流水采苗法的好处是氧气充足、寄主鱼成活率高,但由于水流不断加注,钩介幼虫流失高达50%,同时设备投资成本较大。

网箱采苗法(图2-8):在水面宽广的地方,可以采用此法。网箱大小为长1.0~1.5米,宽0.5~1.0米,高0.5~0.8米。网目为0.5~2.0厘米的聚乙稀网片。选择水质肥爽有缓流的水域,固定好网箱,将钩介幼虫发育成熟的亲蚌吊于采苗箱内,每只采苗箱内吊10~30只,放入100~250尾,体重为50~100克的黄颡鱼(或300~800尾10~15厘米长的鳙鱼),经其自然排放钩介幼虫,通过2~4小时,每尾寄主鱼的鳃和鳍上就会寄生钩介幼虫500只左右,完成第一次采苗。寄生钩介幼虫的鱼要分散稀养,以提高成活率。

图2-7 流水采苗示意图

图2-8 网箱

池塘直接采苗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褶纹冠蚌的繁殖。因为它的繁殖对环境要求没有三角帆蚌高,并不要求有流水环境,对底质和水质的要求都不严格,可直接在池塘中采苗,并培育仔蚌。这种方法最为简便,效果较好,但效益较差。

采苗池塘选择小水面的池塘,面积为200~500平方米,深约1米,池底为硬底或淤沙底、四周无遮阴物(如树木等)、近水源、水质新鲜、适当肥水;池塘进出水口不仅要方便,而且要相对(即出水口在进水口的正对面),便于更换池水;水位保持在0.5米以上,pH值保持在7.2~8.0之间,透明度30~40厘米。在采苗前,池塘要清理,主要清除敌害生物,如野杂鱼等,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也要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4)采苗注意事项。①及时放入寄主鱼采苗。钩介幼虫的活力随时间增长而减弱,在排出后的4小时内,活力最强,12小时为4小时的70%~80%,24小时后仅为4小时的40%,48小时仅为4小时的15%左右。因此,采苗应在钩介幼虫附着力强的时候放入寄主鱼。而且,钩介幼虫排出后,若找不到寄主鱼,生命不长。一般在水温20℃左右时,能活2天,水温25℃时,只能活36小时左右,即水温高,钩介幼虫活动力强,消耗大,寿命短;反之,就活得长。②池底应铺泥沙。三角帆蚌对流水池的底质要求很严格,最适宜的栖息底质是泥沙混合硬底。褶纹冠蚌和其他蚌对此要求没有三角帆蚌这样严格,但适宜的底质亦能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③采苗的数量要适当。采苗时,采苗盆里的鱼密度不宜过大。鱼多,相互拥挤,分泌黏液过多,钩介幼虫就被包围在黏液之中,影响寄生率。因此,放鱼量一定要视采苗盆的大小而定,一般面积为0.5平方米的盆,可放30~40尾。④提高寄主鱼成活率。为提高寄主鱼的成活率,钩介幼虫的寄生量一定要适量,一般以每尾(50~100克)寄生500~800只为适当。这样既保证寄生主鱼的生命安全,又能提高采苗率,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⑤保证多次采苗。育珠河蚌有多次产卵的特性。在一般的情况下,三角帆蚌排钩介幼虫可达10次左右,褶纹冠蚌2~3次。因此,一次采完苗以后,仍可把母蚌吊到原来配组水域中,使其再次繁殖再次采苗。⑥争取早产苗早附鱼。采苗时间(即钩介幼虫成熟时间)一般要越早越好。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其繁殖时期,争取早产苗早附苗,从而达到增加幼蚌生长期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