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了解黑色幽默:从现代主义到当代文学

了解黑色幽默:从现代主义到当代文学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黑色幽默”这一术语的含义并未完全达成共识。应当指出,“黑色幽默”这一词条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入词典和百科全书。在过去的30年中,西方评论家对“黑色幽默”的性质争论不休,始终无法获得一个统一的定义和界说。

了解黑色幽默:从现代主义到当代文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黑色幽默”这一术语的含义并未完全达成共识。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似乎都将其解释为一种怪诞、可怕、病态、荒谬或面临大难时的幽默。应当指出,“黑色幽默”这一词条直到70年代中期才开始进入词典和百科全书。美国1975年出版的权威性工具书《新哥伦比亚百科全书》(New Columbia Encyclopedia,1975)似乎对此作了较为概括的解释。它称其为“一种用以反映现代世界的荒唐、麻木、残酷、自相矛盾、怪诞以及病态的幽默”(Harris,1975:306),并列举了巴思、海勒和冯纳格特等近十位作家的一些作品。不少学者认为,“黑色幽默”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学术语往往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它未免有些自相矛盾,因为“黑色”与“幽默”原本属于两个互不相容的对立概念。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评论家认为,这两个词的组合简直天衣无缝,用来描述美国60年代出现的那些常常令读者感到既好笑、又苦涩,既诙谐、又悲哀的小说实在恰如其分。

在过去的30年中,西方评论家对“黑色幽默”的性质争论不休,始终无法获得一个统一的定义和界说。有人称之为“流派”,有人称之为“运动”,也有人称之为“形式”。1973年,美国著名“黑色幽默”小说家冯纳格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评论家们喜欢这个术语,因为它是称呼一个拥有各种作家的群体的一种简短、方便的形式。”(Weisenburger,1995:82)这似乎也是一种“简短、方便”的解释。综观“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过程,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一、“黑色幽默”是反映现代西方世界的混乱与荒谬的一种具有极强讽刺意义、极其夸张乃至极度变形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虽然很“黑”,但依然具有“幽默”的属性,往往能使作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二、“黑色幽默”小说“是战后美国小说的一种新的发展”。这种小说集荒诞与真实、滑稽与痛苦、笑话与眼泪以及讽刺与幽默于一体,从而成为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三、“黑色幽默”小说的兴起是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继续和延伸。它同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的艺术特征。“黑色幽默”小说同样追求表现西方人的异化感、虚无感和病态心理,并刻意塑造滑稽可笑、俗不可耐和无足轻重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同早期的现代主义小说一样,“黑色幽默”小说不仅排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且其结构也常常显得杂乱无章。此外,它也经常采用意识流蒙太奇梦境幻觉以及“开放性”结尾等现代主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因此,“黑色幽默”小说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体裁,而是现代主义后期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www.xing528.com)

四、“黑色幽默”是60年代美国文坛的一种引人注目却又耐人寻味的创作倾向。尽管这种倾向也许可追溯到英国18世纪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的作品,并且在英国现代作家贝克特、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和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1922-1995)的作品中也端倪可察,但它只是在美国拥有一个强大的作家阵营,而在英国并未成为一股声势浩大的艺术潮流。美国1993年出版的《黑色幽默论文选》一书的主编普拉特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现代文学现象已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极点或最后一息,疲惫的形式对自己翻脸,标志着传统小说的逊位。”(Pratt,1993:xx)享有美国“黑色幽默部队总司令”之称的布鲁斯·弗里德曼(Bruce Jay Friedman,1930- )在1965年出版的一本题为《黑色幽默》的作品选集的序言中写到:

尽管你希望别人用别的名字来称呼它,或许不用称呼光知道它存在于空气中,但毕竟有了黑色幽默这种东西……小说是打开每一扇门的合适领域,沿着每一条迷宫般的走廊去追本溯源,问尽最后的问题,翻动最后一块岩石,卡住荒谬世界的脖子……(转引自Pratt,1993:24)

显然,以巴思、海勒和冯纳格特为代表的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不但紧紧地卡住了荒谬世界的脖子,而且成功地为小说艺术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使现代主义文学再次展现了它的辉煌。

五、“黑色幽默”小说的盛行与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同当时正风行一时的“荒诞派”戏剧一样,“黑色幽默”小说也从尼采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创作依据。尼采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垄断的出现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堕落与衰退,从而使人的存在变得不可思议。他声称:“人类独自在世界上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因而不得不创造笑声。”(转引自Pratt,1993:69)此外,法国作家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小说也对“黑色幽默”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存在主义作家认为,由于整个世界混乱无序、荒诞不经,因而人类的存在已显得滑稽可笑。正如加缪在他著名的《西西弗斯的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1955)一文中指出:“人们面对一个丧失理性的世界,而他们内心却向往幸福和理性。荒诞便产生于人类的需要同冷漠及非理性的世界之间的冲突之中。”(Camus,1955:43)显然,美国的“黑色幽默”作家与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都将宇宙视为一个虚无和荒唐的空间,同时也将人类的失败、绝望和死亡视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别明显地反映在作品的基调上。尽管萨特和加缪的作品也不时体现出辛辣的讽刺意义,但它们大都充满了严肃、沉闷和忧郁的气氛,极少出现打趣或取笑的迹象,而“黑色幽默”小说则集喜剧和悲剧、讽刺和玩笑于一体,将幽默与笑声作为对付荒诞和恐怖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