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论及其重要性

《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论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行此等瑜伽观之行者,称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共十七地。这便是《瑜伽师地论》为书题名之原故。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这十七地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第十二节断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

《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论及其重要性

——“一本十支”之“本”

瑜伽行学派所依之论典为十一论,称之为“一本十支”,一本,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论典,称为“一本”;其他之十部论典为支论,称为“十支”。

《瑜伽师地论》为弥勒讲,无著记,全书一百卷,略称《瑜伽论》,记录了无著菩萨闻弥勒菩萨自兜率天降自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不起空有之执著,远离断常二边。此论为研究大乘与小乘佛教思想的大宝库,总由大段五分而成:(1)本地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为百卷中前五十卷,乃本论之主体。(2)摄抉择分,显扬十七深义,为其次之三十卷。(3)摄释分,解释诸经之仪则(方法),为卷八十一、八十二。(4)摄异门分,阐释经中所有诸法之名义差别,为卷八十三、八十四。(5)摄事分,阐明三藏之要,为最后之十六卷。

本书题名“瑜伽”,为梵文yiga之音译,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行此等瑜伽观之行者,称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共十七地。“论”,问答抉择诸法之性,故名为论。这便是《瑜伽师地论》为书题名之原故。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之说,相应尚有五义:

1.与境相应,不违一切法之自性。

2.与行相应,与定、慧等一切行相应,不相违能随顺。

3.与理相应,与安立非安立之理相应随顺。

4.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之菩提果。

5.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药病相应。

于此五义中,显教多取与理相应,如瑜伽唯识之瑜伽;密教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三密相应之瑜伽。

本论全部一百卷,唯有正分,缺序分及流通分。由于本论广释瑜伽师所依行之十七地,故又称《十七地论》,这十七地中,尤以菩萨地为重要。

今依日本学者加藤精神先生所译《瑜伽师地论目录》,韩清净先生《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之科判,唐代窥基大师《瑜伽师地论略纂》等科判,将十七地即前五十卷本地分细分成卷、分、章、节、项目,科判于下:

卷一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第一章十七论总说。第二章五识身地总说。第三章五识身地别释:第一节眼识之五相,第二节耳识之五相,第三节鼻识之五相,第四节舌识之五相,第五节身识之五相。第四章作意与识生之关系。第五章五识与五心之关系。第六章举喻释五识之五相。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一:第一章意地五相:第一节标五相之名。第二节别识意地五相:第一项自性,第二项所依,第三项所缘,第四项助伴,第五项作业:第一目对五识明作业,第一目明意识之胜作业(十四门)。

卷二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

卷三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第二章以十门解释地义:第一节别识八门:第一项色聚(九目),第二项相应品(六目),第三项三世,第四项四相,第五项四缘,第六项三性差别,第七项增处差别,第八项释处名之别。第二节后二门:第一项善巧门,第二项事缘门。

卷四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第一章总标列五门。第二章界施设建立:第一节数建立,第二节处建立,第三节有情量建立,第四节有情寿建立,第五节有情受用建立:第一项受用苦乐:第一目受用苦,第二目受用乐……

卷五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第三目总明苦乐胜劣差别,第四目劝应厌三界欣求无漏。第二项饮食受用,第三项淫欲受用。第六节生建立,第七节自体建立,第八节因缘果建立:第一项因等相:第一目生,第二目得,第三目成,第四目辨,第五目用。第二项因等依处,第三项因等差别,第四项因等建立:第一目依依处建立因缘果,第二目释因缘果义,第三目重显建立之因。第三章相施设建立。第四章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第一节问八相次第别释,第二节释前事中之难义;第一项释俗所学施戒修三、教俗修习,第二项释内胜义学:三慧者应受彼施,教可应变,第三项释前七八智德恩德。

卷六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三:第五章不如理作意施设建立:第一节因中有果论:第一目叙邪执,第二目破执。第二节从缘显了论:第一目叙邪执,第二目破执。第三节去来实有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正破。第四节计我论:第一项叙邪执,第二项破执:第一目征破外执(十难),第二目示正义。第五节计常论:第一项叙计执,第二项正破。

卷七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第六节宿作因论:第一项叙邪执,第二项征破。第七节计自在等为作者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八节害为正法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九节有边无边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节不死矫乱论:第一项叙外邪,第二项广指经说,第三项总结斥非。第十一节无因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二节断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三节空见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四节妄计最胜论,第一项叙外执,第二项破执。第十五节妄计清浄论:第一项叙外计执,第二项以理征破。第十六节妄计吉祥论:第一项叙外计执,第二项破执。

卷八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五:第六章杂染等起施没建立(三杂染):第一节烦恼杂染:第一项烦恼自性,第二项烦恼分别,第三项烦恼因,第四项烦恼位,第五项烦恼门,第六项烦恼上品相,第七项烦恼颠倒摄,第八项烦恼差别,第九项烦恼过患。第二节业杂染:第一项业自性,第二项业分别:第一目依补特伽罗相差别建立,第二目依法相差别建立。第三项业业因,第四项业位。

卷九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第五项业门,第六项业上品,第七项业颠倒,第八项业差别,第九项业过患。第三节生杂净:第一项生差别,第二项生艰辛,第三项生不定,第四项生流转:第一目缘起体,第二目缘起门,第三目缘起义,第四目缘起差别……

卷十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第五目缘起次第,第六目缘起释难,第七目缘起释词,第八目缘生四缘与二因,第九目以分别缘中三十门分别,第十目摄诸经十六门。第四节明断三杂染修六现观。

卷十一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第一章开列五门释之。第二章释总标。第三章释安立:第一节安立离生喜乐,第二节安立盖障:第一项目盖障,第二项明食非食。第三节安立支分,第四节安立定分:第一项释别名,第二项释通名。第四章合释作意及相二门:第一节释作意:第一项标列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第二项别释四十作意行相,第三项以七作意与四十作意相摄。第二节释所缘:第一项明四相三十二相,第二项明本末相摄。

卷十二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第三节通辨:第一项修作意所由,第二项四缘入等至,第三项四得静虑,第四项味净定等,第五项四分定异,第六项次第与超越之入出,第七项熏修差别。第五章释诸经宗要及最后杂众义:第一节释诸经之摄宗要:第一项释解脱:第一目八解脱,第二目八胜处,第三目十遍处,第四目总料简。第二项释等持:第一目三三摩地,第二目有寻有伺等三摩地,第三目小大无量三摩地,第四目一分修具分修三摩地,第五目三受俱三摩地,第六目四修定,第七目五圣智三摩地,第八目圣五支三摩地,第九目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第十目金刚喻三摩地。第三项释三摩钵底:第一目五现见三摩钵底,第二目胜处遍处如前已说,第三目无想三摩钵底,第四目灭尽三摩钵底。

卷十三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三:第二节释杂义:第一项别引经释:第一目身心远离引如实觉,第二目善修止观觉了所知,第三目等持等至于善巧中分别,第四目分别静思虑经,第五目分别四检行定经,第六目于六境不受想无相经,第七目四趣道经,第八目四净胜经,第九目释心净行苾刍思惟五相经,第十目荡尘经,第十一目于三相思惟经。第二项以四法摄持圣教。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第一章标列五明处。第二章释内明处:第一节事施设建立相,第二节想差别施设建立相:第一项第一嗢柁南(十二门),第二项第二嗢柁南(十四门),第三项第三嗢柁南(九门),第四项第四嗢柁南(十门)。第三节摄教义相(五对十门),第四节佛教所应知处相(十门):第一项三种,第二项增二法门(二十四对)……

卷十四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第三项增三法门(四十五门),第四项增四法门(四十六门亦有相违,为一门故),第五项增五法门(二十四门),第六项增六法门(合有十六门),第七项增七法门(合有十五门)……

卷十五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三:第八项增八法门(合有十门),第九项增九法门,第十项增十法门。第三章释医方明。第四章释因明:第一节标列七种,第二节论体性:第一项言论,第二项尚论,第三项诤论,第四项毁谤论,第五项顺正论,第六项教导论。第三节论处所;第四节论所依:第一项所成立义,第二项能成立八法。第五节论庄严:第一项五种庄严,第二项二十七种称赞功德。第六节论堕负:第一项舍言,第二项言屈,第三项言过。第七节论出离:第一项观察得失,第二项观察时众,第三项观察善不善巧。第八节论多所行法。第五章释声明:第一节法施设建立,第二节义施设建立,第三节补特伽罗施设建立,第四节时施设建立,第五节数施设建立,第六节处所根栽施设建立。第六章释工巧明处。

卷十六

本地分中思所成就地第十一之一:第一章三门标列。第二章自性清净。第三章思择所知:第一节征释,第二节释有法:第一项自相有法(三门),第二项共相有法,第三项假相有法(六种言论),第四项因相有法,第五项果相有法。第三节释无法(五门),第四节五种有性无性:第一项释五种有性,第二项释五种无性。第四章思择诸法:第一节思择素咀缆义,第二节思伽陀:第一项建立胜义伽陀义:第一目举经颂(四十四颂分十二段),第二目长行释。第二项建立意趣义伽陀:第一目举经颂(五十一颂),第二目长行释……

卷十七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二:第三项建立体义伽陀(九十一颂分十四段)。

卷十八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卷十九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卷二十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第一章标四处以七支相摄。第二章广释七支相:第一节生圆满,第二节闻正法圆满,第三节涅槃为上首,第四节能熟解脱慧之成熟,第五节修习对治,第六节世间一切种清净,第七节出世间一切种清净:第一项入圣谛现观,第二项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第三项入圣谛现观已作意思惟诸欢喜事,第四项修习如所得道,第五项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第三章总结修所成地。

卷二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种性地品第一:第一章声闻地及种性地总说。第二章种性地:第一节种性自性,第二节种性安立:第一项粗细,第二项一多相续,第三项四因缘故不般涅槃,第四项胜劣二缘:第一目总征释,第二目别解(劣缘十二门),第三目重解,第四目修集三法。第三节住不住种性者所有诸相:第一项住种性者所有诸相,第二项无涅槃法补特伽罗所有诸相。第四节安住种性补特伽罗:第一项征列二十三人,第二项征释,第三项结成佛化。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趣入地品第二:第三章趣入地:第一节趣入自性,第二节趣入安立:第一项八门标列,第二项释八门,第三项摄八门为六重成就:第一目六位所摄,第二目六位征释,第三目六位乘前起后。第四项趣入迟速。第三节已趣入者所有诸相:第一项已趣入者八相,第二项已趣入者三品,第三项总结入者诸相。第四节已得趣入补特伽罗,第五节总结趣入地。

卷二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一:第四章出离地:第一节由世间道而趣离欲,第二节由出世间道而趣离欲,第三节二道资粮(十四门分十一项):第一项初三门前种性地劣缘中已说,第二项第四门戒律仪:第一目辨三,第二目亏损十因缘,第三目圆满十因缘,第四目六异门,第五目清净因,第六目戒德胜利(十种)……

卷二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二:第三项第五门根律仪:第一目五句别释,第二目辩略义(三番)。第四项第六门饮食知量:第一目广辩(五段),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广略。

卷二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三:第五项第七门初夜后常勤修习悎寤瑜伽:第一目举四问,第二目广解四问,第三目略义,第四目结广略。第六项第八门正知而住: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广略。

卷二十五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初瑜伽处出离地第三之四:第七项第九门善友性: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善友性。第八项第十门闻正法:第一目正法(十二分数),第二目听闻,第三目结闻正法。第九项第十一门正思惟:第一目远离不应思处,第二目应思处(二门),第三目结思正法。第十项第十二门无障碍:第一目广释,第二目略义,第三目结无障碍。第十一项第十三门修惠舍:第一目标施惠,第二目辩问答(六门六合),第三目结惠施。第十二项第十四门沙门庄严:第一目标列十四门,第二目标释(十四问答),第三目结成沙门庄严。

卷二十六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第五章数取数趣:第一节开列十九门,第二节随释次第所问(十七项):第一项补特伽罗品类差别:第一目标列二十八种品类,第二目标释二十八种品类。第二项补特伽罗建立;第一目标列,第二目随解(十一差别)。第三目补特伽罗建立法。第三项所缘:第一目遍满所缘境事(有三),第二目净行所缘境事(五门)……

卷二十七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二:第三目善巧所缘境事(五种),第四目净惑所缘境事(二道),第五目结所缘。第四项教授:第一目四种教授,第二目三种教授。

卷二十八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第五项学:第一目正三学(六门),第二目就三学建立三根,第三目就定学建立三解脱门。第六项随顺学法:第一目十种违逆学法,第二目十种随顺学法。第七项瑜伽坏:第一目标列四种瑜伽坏,第二目标释四种瑜伽坏。第八项瑜伽:第一标列四种瑜伽,第二目标释四种瑜伽。第三目结瑜伽。第九项作意:第一目辨两种四作意,第二目明作意思惟相,第三目九胜解。第十项瑜伽师所作,第十一项瑜伽师:第一目初释,第二目重释。第十二项瑜伽修:第一目想修(四句),第二目菩提分。(www.xing528.com)

卷二十九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四:第十三项修果:第一目正明修果,第二目兼显修入。第十四项补特伽罗异门:第一目标列六种,第二目标释六种。第十五项补特伽罗种类与建立因缘,第十六项魔种与魔事,第十七项由三因缘发趣无果。

卷三十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第六章安立处:第一节总标三门,第二节别释三门:第一项往庆问:第一目释往,第二目释庆问。第二项寻求:第一目四种审问处法,第二目于四种处以四因缘正寻求。第三项安立门:第一目护养定资粮处,第二目远离处,第三目心一境性处……

卷三十一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第四目障清净处,第五目修作意处。

卷三十二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三。

卷三十三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一:第七章趣世出世处:第一节二门略释,第二节往世间道:第一项略辨六门,第二项广释六门:第一项以七作意离欲,第二目八定,第三目二无心定,第四目五通,第五目修世净定生处差别,第六目离欲者相。

卷三十四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四瑜伽处之二:第三节广辨往世间道(辨七作意);第一项了相作意:第一目以十六行了四圣谛证相略辨,第二目由十六行于四圣谛证成道理广释。第二项胜利作意,第三项远离作意,第四项观察作意,第五项摄乐作意,第六项加行究意作意,第七项加行究意果作意。第八章声闻地总结。

本地分中独觉地第十四: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五门。第二章随释五门:第一节独觉种性,第二节独觉道,第三节独觉习,第四节独觉住,第五节独觉行。

卷三十五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种性品第一:第一章举十法为纲,第二章初持义(十八品):第一节种性品(第一种性持);第一项持,第二项种性:第一目明种性体,第二目明种性相,第三目结。第三项随义分别:第一目处种性相,第二目种性菩萨受生不定,第三目白法与四随烦恼相违,第四目证菩提迟速。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发心品第二:第二节发心品(第二发心持):第一项发心体:第一目自性,第二目行相,第三目所缘,第四目功德,第五目最胜菩萨。第二项异名:第一目发心趣入,第二目菩提根本,第三目大悲等流,第四目学所依止。第三项随义分别:第一目发心退与不退,第二目发心因缘,第三目就缘因力等明退不退,第四目不退菩萨摄善离过得所胜利。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一:第三节自他利品(以下十六品皆是第三行方便持):第一项略开三章,第二项五品七法门第一所学处,第三项随别解:第一目自利利他处十门开列,第二目随解(五段)……

卷三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第三目劝修学。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处瑜伽真实义品第四:第四节真实义品:第一项标列二种四种真实义,第二项标四种真实义:第一目世间极成真实,第二目道理极成真实,第三目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第四目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第三项五义分别四种真实:第一目所证真实理体无二,第二目修空胜解成大方便,第三目入法无我知离言自性证二智行,第四目乘御无戏论能修正行,第五目广明离言自性。第四项结成。

卷三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第五节威力品:第一项略辨三种威力,第二项广明五种威力:第一目神通威力,第二目法威力,第三目俱生威力,第四目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不共声闻独觉威力。第三项以三神变摄入三种神通威力。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成熟品第六:第六节成熟品:第一项略开六门,第二项随释:第一目成熟自性,第二目所成熟补特伽罗,第三目成熟差别,第四目成熟方便,第五目能成熟补特伽罗,第六目已成熟补特伽罗相。第三项料简:第一目品类差别,第二目自他差别。

卷三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第七节菩提品:第一项约五门释菩提:第一目二智二断,第二目七种最胜,第三目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第四目出现,第五目差别。第二项结,第三项赞叹菩萨。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力种性品第八:第八节力种性品;第一项标列七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胜解,第二目求法,第三目应说正法,第四目法随法行,第五目教授,第六目教诫,第七目方便所摄身语意业。

卷三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施品第九:第九节施品:第一项开列九章,第二项随解:第一目自性施,第二目一切施,第三目难行施,第四目一切门施,第五目善士施,第六目一切种性,第七目遂求施,第八目此世他世乐施,第九目清净施。第三项结叹功德。

卷四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一:第十节戒品:第一项开切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戒,第二目一切戒……

卷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卷四十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三:

第三目难行戒,第四目一切门戒,第五目善士戒,第六目一切种戒,第七目遂求戒,第八目此世他无乐戒,第九目清净戒。第三项戒胜利,第四项戒所依,第五项总结。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忍品第十一:第十一节忍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忍,第二目一切忍,第三目难行忍,第四目一切门忍,第五目善士忍,第六目一切种忍,第七目遂求忍,第八目此世他世乐忍,第九目清净忍。第三项结叹功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精进品第十二:第十二节精进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精进,第二目一切精进,第三目难行精进,第四目一切门精进,第五目善士精进,第六目一切种精进,第七目遂求精进与此世他世乐精进,第八目清净精进。第三项结叹功德。

卷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第十三节静虑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静虑,第二目一切静虑,第三目难行静虑,第四目一切门静虑,第五目善士静虑,第六目一切种静虑,第七目遂求静虑,第八目此世他世乐静虑,第九目清净静虑。第三项结叹功德。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慧品第十四:第十四节慧品:第一项开列九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自性慧,第二目一切慧,第三目难行慧,第四目一切门慧,第五目善士慧,第六目一切种慧,第七目遂求慧,第八目此世他世乐慧,第九目清净乐慧。第三项结叹功德,第四项总结六种引证叹胜:第一目引经证成,第二目出异名结叹。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摄事品第十五:第十五节摄事品:第一项标列九种相摄事,第二项爱语:第一目自性爱语,第二目一切爱语,第三目难行爱语,第四目一切门爱语,第五目善事爱语,第六目一切种爱语,第七目遂求爱语,第八目此世他世乐爱语,第九目清净爱语。第三项利行:第一目自性利行,第二目一切利行,第三目难行利行,第四目一切门利行,第五目善士利行,第六目一切种利行,第七目遂求利行,第八目此世他世乐利行,第九目清净利行。第四项因事:第一目约法辨,第二目约人四句分别。第五项总辨:第一目六度四摄之自利利他作入来差别,第二目三种因缘,第三目六度四摄之后八门之中得果义别。

卷四十四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第十六节供养亲近无量品:第一项标列三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供养,第二目亲近善友(七问),第三目修四无量。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一:第十七节菩提分品:第一项标列十五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惭愧,第二目坚力持性,第三目心无厌倦,第四目善知诸论,第五目善知世间……

卷四十五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第六目修四依,第七目四无碍解,第八目菩提资粮,第九目菩提分法,第十目止观,第十一目方便善巧,第十二目四陀罗尼,第十三目正愿,第十四目三三摩提……

卷四十六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第十七之三:第十五目四种法嗢柁南。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萨功德品第十八:第十八节菩萨功德品:第一项第一颂:第一目希奇法,第二目不希奇法,第三目平等心,第四目饶盖,第五目报恩,第六目欣赞,第七目不虚饶加行。第二项第二颂:第一目无颠倒加行,第二目退堕,第三目胜进,第四目相似功德,第五目实功德,第六目调伏有情。第三项第三颂:第一目授记,第二目堕决定,第三目定作,第四目常所应作,第五目最胜。第四项第四第五颂:第一目四种施设建立,第二目四寻思,第三目四如实遍智,第四目五种无量,第五目说法大果胜利,第六目大乘性,第七目摄一切大乘,第八目菩萨十种,第九目诸名号建立。

卷四十七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菩萨相品第一:第三章第二持义(四品):第一节菩萨相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标释:第一目五相五转,第二目结劝应知。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分品第二:第二节分品:第一项开列四门,第二项依门随解:第一目善修事业,第二目方便善巧,第三目饶盖于他,第四目无倒回向。第三项结辨:第一目明摄一切,第二目较量胜劣。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增上意乐品第三:第三节增上意乐品:第一项开列章门,第二项依章门随释:第一目七相怜愍,第二目十五意乐。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一:第四节住品:第一项标列,第二项问答解释:第一目略释十二住,第二目广明十二住……

卷四十八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二随持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生品第一:第四章三持义(五品):第一节生品:第一项标列五种,第二项随释:第一目除灾生,第二目随类生,第三目大势生,第四目增上生,第五目最后生。第三项五生摄尽现生一切。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摄受品第二:第二节摄受品:第一项开列六门,第二项依门随释:第一目顿普摄受,第二目增上摄受,第三目摄取摄受,第四目长时摄受,第五目短时摄受,第六目最后摄受。第三项六摄之义周尽,第四项辨艰难事:第一目遇十二难事,第二目聪明善巧。

卷四十九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第三节地品:第一项摄十三住为七地,第二项释离恶趣因缘,第三项显净治法:第一目安立,第二目略义,第三目十法次第。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行品第四:第四节行品:第一项列举四行:第一目波罗蜜多行,第二目菩提分法行,第三目神通行,第四目成熟有情行。第二项广明施等波罗蜜多行:第一目波罗蜜多义,第二目由三因缘次第建立义,第三目摄六度为三学。第三项重解前四所应作事。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一:第五节建立品第五:第一项标列十一种功德法门,第二项随别释:第一目诸相随好(二门),第二目四种一切种清净,第三目十力……

卷五十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第四目四无所畏,第五目三念住,第六目三不护,第七目大悲,第八目无忌失法,第九目永害习气,第十目一切种妙智。第三项总办:第一目证得,第二目差别,第三目作事,第四目建立与不共。第四项名菩萨地广赞福聚。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发正等菩提心品:第五章第四持义(一品):第一节问起,第二节结说菩萨地二十七品次第,第三节总结。

本地分中有余依地第十六: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安立,第二节寂静施设安立,第三节依施设安立。

本地分中无余依地第十七:第一章结前生后开列三门。第二章随释:第一节地施设建立,第二节寂灭施设安立,第三节寂灭异门施设安立。

可以从上述五十卷之科判中,分别十七地之义。

于大体上,可分为境、行、果三段,或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分成二大部门;或从世间俗谛与出世间真谛方面,分成二大部门。由此可见本地分能摄尽一切事理。

于本第一本地分中,虽主要在于解释了义之十七地,然尚有不了义处,未曾谈列,故于第二抉择分中分别之。前二分所说之内容,是使人明诸法之事理,而未具辩能说之方式以及诸经之仪则。能辩此诸经之仪则,是第三摄释分。但是,于前三分所说之内容,是义理及所说之方法(仪则),是仅依于一般之通说,而未于中会通多方之异说。故于第四分摄异门分中,明有各种不同之文义,以会通之。上四分既已明解释所诠之教法,故于最后之第五分,特明能诠之三藏,并且更说明教法与三藏,有其能依所之关系。

本论一百卷所说,不外是:释了义不了义,论内容与形式,辩一般与多方,明所诠与能诠,可谓无有余蕴。

《瑜伽师地论》虽说甚为广泛,但绝不杂乱,而且首尾一贯,组织井然。本论实以佛教瑜伽中道之理为中心,广论印度古来之四吠陀、五明论、外道诸学派,并佛教诸部之教理,其内容涉有天文、地理、医药、生理卫生、工学美学、心理、伦理科学哲学等等,故最胜子等于《瑜伽释论》中赞云:“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果无不证。”可见其列为“一本十支”之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