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吾尔弹拨尔艺术:国际认可的非遗传承

维吾尔弹拨尔艺术:国际认可的非遗传承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玉山江·加米就是维吾尔弹拨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近年来,在民间还涌现出一些优秀演奏员,他们在欧亚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展现了维吾尔弹拨尔乐器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今天,“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

维吾尔弹拨尔艺术:国际认可的非遗传承

维吾尔族弹拨尔艺术

申报单位:伊宁县文化

2012年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赛都拉木·阿布都热合曼

维吾尔族弹拨尔艺术以新疆伊犁州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尼勒克县、巩留县、新源县、特克斯县、昭苏县为中心,向乌苏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辐射和延伸。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维吾尔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着悠久历史、光辉灿烂文化的一份子。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的乐舞艺术对整个世界文化艺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维吾尔族弹拨尔艺术就是其中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背景广阔,并与维吾尔族的历史同步发展。

我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始于公元前,据《汉书》、《隋书》、《旧唐书》等史书记载,我国新疆地区在公元前后,尤其是隋唐时期,跟内地有着频繁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同时,维吾尔文化艺术大量地传播到内地,受到了热烈欢迎。《乐书》、《汉书》、《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唐六典》、《通典》等历史文献记载了龟兹、疏勒、高昌、玉阗、伊州、安国、曹国等地向中原地区传播的乐器名单和数量。如其力塔尔、阔捂子、巴尔芭普、拉巴普、拜西塔尔、乃衣、巴拉曼、巴尔比提。这些乐器有的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有的在敦煌石窟壁画和新疆千佛洞石窟壁画中有所描绘。通过相互比对,不难发现在中原演奏的“龟兹乐”、“高昌乐”等西域音乐中所使用的乐器种类超过40种,是世界民族乐器发展史上的奇迹。

维吾尔族弹拨尔培训班(亚力买买提·沙比尔拍摄)

维吾尔乐器的发展兴盛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奠定了基础。维吾尔木卡姆的发展过程与维吾尔乐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维吾尔乐器是维吾尔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媒介。所以,我们在高度评价“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同时,决不能忘记“维吾尔乐器”的决定性作用。

传统维吾尔族弹拨尔乐器是古代龟兹乐队的五弦巴尔芭普(琵琶)演变而来的长杆乐器。据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可以看出它从中世纪开始以短杆逐步发展成为长杆,长约140厘米,多用桑、杏木制,音箱为半梨瓢形,有整木刻制和薄木条粘制两种制作方法。以桑木和桐木做面板,琴杆上系近30个品位,上张五根钢弦,1、2和4、5弦分别作为一组各定一个音,3弦(中弦)单独定一个音,用“拿混”(捆在右手食指尖上的钢丝器械)来弹奏。它那独特的音质在演奏“木卡姆”和“麦西来甫”时作为主奏乐器。

现代维吾尔族弹拨尔乐器是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码和琴弦等部分组成。

“弹拨尔”一词源于阿拉伯语,维吾尔语意为“美妙的乐器”。周箐葆先生撰写的《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一书中写道:“维吾尔族艺人给有些传统维吾尔乐器,起了阿拉伯乐器的名字。如:说起弹拨尔乐器,阿拉伯弹拨尔是张四根弦和六根弦的,维吾尔传统弹拨尔是张五根弦的,这两种民族乐器无论形状和结构上,绝不相同,这是龟丝壁画中有所描绘的。维吾尔弹拨尔乐器是继承巴尔芭普等维吾尔古代五根弦乐器的特征,逐步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后来起了阿拉伯乐器的名字。”(《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周箐葆著,199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108页)。(www.xing528.com)

历史上,在伊犁地区曾出现过像阿山弹拨尔、巴拉提弹拨尔、玉塞音弹拨尔、肉孜弹拨尔、买提塔依尔、玉山江·加米等许多弹拨尔艺术大师。他们一方面在各类场合演奏弹拨尔乐器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对身边的弹拨尔艺术爱好者给予积极影响并培养他们。维吾尔弹拨尔艺术犹如流淌不息的小河,一代代流传至今。

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玉山江·加米就是维吾尔弹拨尔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玉山江·加米1930年4月生于伊宁市喀尔敦乡的农民家庭。爷爷夏克尔阿洪和父亲加米都是享誉一方的弹拨尔艺人。玉山江·加米从小被带去参加各种麦西来甫活动及婚礼、聚会,从家中长辈和当时有名的民间艺人阿山弹拨尔、肉孜弹拨尔、玉赛音弹拨尔那里,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民歌和维吾尔木卡姆以及弹拨尔的演奏技法。

玉山江·加米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维吾尔音乐艺术,创作了《祖国母亲》、《解放了的时代》、《黎明》、《欢乐曲》、《友谊之歌》等200多首歌曲,为维吾尔族民间音乐及弹拨尔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960年以前,维吾尔族弹拨尔乐器在新疆地区有两种。一种叫伊犁弹拨尔,主要分布于以伊犁地区为主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外形像长柄的葫芦瓢子,共鸣箱较大,琴杆较长,长约147厘米,琴杆的指板上系18个丝弦品位,共鸣箱上粘8至10个竹制高音品位,上张五根钢丝弦。演奏时,用“拿混”弹奏。该演奏法由伊犁著名的民间艺人玉赛音弹拨尔于1924年创立。另一种是喀什噶尔弹拨尔,主要分布于南疆喀市和阿克苏一带,琴体美观,比伊犁弹拨尔短而小,琴杆较细,长约135厘米,用“再合买克”(拨片)来弹奏。

1970年新疆艺术学院木沙江·肉孜教授对维吾尔族传统乐器进行了改良,创制了全疆统一的现代维吾尔族弹拨尔乐器,是用桑木制作,以桐木做双面板,琴杆上系近30个品位,长约137厘米,表面镶着各种民族式的白骨装饰花纹,外观精美,高回声音色给人一种特殊而庄重的感受。

民间弹拨尔艺人(亚力买买提·沙比尔拍摄)

改革开放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30多年间,维吾尔族乐器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器乐文化事业开始复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弹拨尔乐器演奏法一般为坐姿弹奏,将右腿放在左腿上,左手持琴杆竖立,琴头置于右腿腹部处,左手按品位,右手食指第一节,用“拿混”击琴弦演奏。其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右手弹、强弹、拨弹、双弹、滚弹、琶弹和扫弹等,左手有平按、上下滑音、上下颤音、打音、泛音和揉音等。主要独奏曲目有《木夏吾热克木卡姆》序曲、《吾夏克木卡姆》序曲、《艾杰姆曲》、《艾西瓦依曲》、《热克木卡姆第一达斯坦曲》等。近年来,在民间还涌现出一些优秀演奏员,他们在欧亚国家和地区的舞台上展现了维吾尔弹拨尔乐器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今天,“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我国和世界音乐艺术的魂宝,对人类音乐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它是长期以来维吾尔人智慧的结晶,是高度发展的维吾尔文化的历史见证。

维吾尔弹拨尔艺术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源于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与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维吾尔族聚居区里,往往在重大节日、婚礼喜庆等场面,弹拨尔乐器以它那独具特色的音乐向人们抒发着真实的情感,生动地体现着这一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也反映出多种文化交融的深厚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