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小行星中华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小行星中华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行星发现趣谈自1930年3月天文学家们发现冥王星以后,我们知道,太阳系中环绕着太阳这颗中心天体运动的,有九大行星及其卫星,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等。在发现这些小行星的工作中,我国天文工作者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在已编号的2000多颗小行星中,有一颗名叫“中华”的第1125号小行星,是由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发现的。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小行星中华

小行星发现趣谈

自1930年3月天文学家们发现冥王星以后,我们知道,太阳系中环绕着太阳这颗中心天体运动的,有九大行星及其卫星,还有许许多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等。

那么,小行星是怎样发现的,它们位于太阳系宇宙空间什么地方,共有多少颗小行星,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多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太阳系里各个行星的轨道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发觉,行星并不是随随便便散居在太空的,而是非常有“秩序”地按着某种定则分布在太阳的周围;它们几乎象排过队似的,彼此之间的距离都有一定的比例。

1766年,德国有一位中学教师提丢斯,发现当时已知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这6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可以用有趣的数列来表示,即是:4,4+3,4+6,4+12,4+48,4+96。4即为水星距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58百万千米)4+3为金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即58百万千米+58百万千米的四分之三(43.5百万千米),等于101.5百万千米;4+6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即58百万千米+87百万千米,等于145百万千米,以下类推。这样计算的结果,虽然这6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与我们现在知道的它们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还有些出入,但是相差不了多少,例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仅差2.67%。提丢斯的这个发现大家觉得很有意义,引起人们的重视。几年后,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对上述规律作了进一步论述,人们就把它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一般简称波得定则。

对上面的数列,如果我们仔细地看,每项后面的数都是前项后面数的两倍。但是第四项和第五项之间,都把这个“秩序”给打乱了,少了一项4+24,这是什么缘故呢?当时引起人们的注意,根据波得推测,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有一颗行星。然而,天文学家怎么找也没有发现这颗行星,这使天文学家们感很奇怪,但大家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肯定是有一颗行星存在着。如果找不到它,它一定是“躲”起来了,为了寻找这个“空缺”的行星,天文工作者和天文爱好者花了许多时间,对火星和木星之间进行了大量观测,直到十九世纪初的1801年1月1日夜里,这个“躲”起来的行星,终于被意大利的天文学家皮亚齐在天文望远镜里“捉”到了。人们给这个行星起名为谷神星。这样,也完整的填补了波得定则。

天文学家一面感到高兴,一面也感到有些失望。因为这颗行星出奇的小,直径只有770千米,还不到我们地球的卫星——月亮直径(3476千米)的四分之一。它只能算一个很小的行星——小行星。大约过了一年时间,1802年,业余天文爱好者,德国医生奥伯斯又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智神星。智神星比谷神星还要小,它的直径还不要500千米。(www.xing528.com)

当智神星被发现的时候,使当时的天文学家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原来只想找到一颗行星,而现在却找到了一双。这时他们猜想,既然发现了第二颗小行星还会不会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存在着第三颗、第四颗、乃至更多的小行星呢?

事实也正如这些天文学家所猜想的那样。过了两年,1804年,人们又发现了第三颗小行星——婚神星。到1807年,又发现了第四颗小行星——灶神星。

后来,大约又过了40年,天文学家又发现了第五颗小行星。发现第五颗小行星后的第二年,又发现了第六颗小行星,在整个第十九世纪,天文学家共发现的小行星在400颗以上。到二十世纪,随着科技的发达,观测手段的不断先进,小行星的发现就越来越多了。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二千个以上。那么,火星和木星这两颗大行星轨道之间,到底有多少颗小行星呢?具体数字很难答出,因为随时都会可能发现新的小行星。因此,关于小行星的数字,或说有二千多颗,或说有成千上万颗。

由于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太多了。因此,我们称它们为一个小行星带。它们象九大行星一样绕太阳公转。不过,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最大的直径只1000千米;小的直径还不到1千米。有人估计,全部小行星的总质量,不会多于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当然,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至于这些小行星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本来是有一颗大行星的,但不知为了什么原因,也许是跟一个什么星球相撞了,这个行星爆裂了,现在的小行星,可能就是这颗行星的残体,不然的话,为什么这些小行星形状不那么规则呢?还有人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本来就有一些星际物质可以凝聚成为一个大行星的,但这些物质凝聚得不够结实,结果就分裂成大小不一样的许多小行星了。总之,有关小行星的成因,尚无定论,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分析去定论。

在发现这些小行星的工作中,我国天文工作者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在已编号的2000多颗小行星中,有一颗名叫“中华”的第1125号小行星,是由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发现的。解放后,我国天文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由于有了强光力的天文望远镜,从1954年秋天起,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已先后发现了400多颗小行星。其中,1977年有4颗新的小行星曾在国际上得到正式编号,分别被命名为“张衡”、“祖冲之”、“一行”和“郭守敬”,以纪念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1979年下半年,又有4颗由我国发现的新小行星,被正式编号命名为:第2027号“沈括”;第2045号“北京”;第2077号“江苏”,第2078号“南京”。这4颗小行星都经过多次观测,并计算出了它们的轨道。这以后,紫金山天文台又连续发现5颗小行星,被国际上正式编号为:第2085号“河南”;第2162号“安徽”;第2169号“台湾”;第2184号“福建”;第2185号“广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