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50种心理调适方法:自己成为心理医生

50种心理调适方法:自己成为心理医生

时间:2024-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生看到石同学的情绪异常激动,又诊断她有精神分裂症。然而,石同学服用后嗜睡反应很严重,整个人显得呆呼呼的。石同学的父母担心女儿被医生治成呆子,便将石同学接出精神病院,转给一位精通直面心理疗法的治疗师。咨询师通过两次约谈,发现石同学具有严重的苛求完美心理。根据这一线索,咨询师继续引导石同学将自己恐惧的事讲出来。

50种心理调适方法:自己成为心理医生

如果你不解决困难,困难就来解决你 直面心理疗法

直面心理治疗法是我国著名心理咨询专家王学富博士创立的一套有效的助人理念、策略和方法,它是一种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内涵相当丰富,发展前景非常好。 目前,这种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所采用。

直面心理疗法有两个核心概念:直面与逃避。

先说逃避。直面心理疗法认为,逃避是一种本能的选择,合理的、暂时性的逃避对生存具有一种积极意义,但对成长中困难、挫折、问题等因素的逃避则会阻碍成长,使人的心理变得封闭和脆弱,而封闭和脆弱的心理在面对新的困难时便形成心理症状,故诸多心理症状的本质是逃避,是逃避者为逃避心理找到的理由。

再看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直面。直面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人接受人生多艰、人生多变、人生多难、人生困难重重、风云变幻莫测的事实,接受自我不完美性与世界不确定的态度;二是应对一切艰难、困境、不完美性的勇气与方法。直面既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不断成长发展起来的能力。当一个人渴望成长的时候,他便有可能建立起直面问题的勇气,而一旦建立起直面问题的勇气,人便会不断积累起直面各种各样人生难题的技巧、方法和经验,人便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成长。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直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是成长必须具备的态度和能力。

直面心理疗法还有更多的重要概念,如“完美苛求”、“子宫情结”等。

在治疗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直面心理疗法主张让当事者循序渐进地面对困难和问题,不断培养直面的勇气、耐心、信心和智慧,它反对一下子“冲上去”的做法,认为这种作法不仅不现实,而且还有可能具有破坏性。另外,直面疗法也非常讲究治疗者与当事者之间“同盟关系” 的形成,强调“同盟关系”对治疗的积极作用。

直面心理疗法的操作程序大致是这样的:

一、首先要确定当事者的症状当中哪些属于逃避(即确定症状与逃避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帮助当事者厘清他们在逃避什么问题,逃避的毁灭性与破坏性是什么。

三、帮助当事者逐渐建立面对事实的信心, 向当事者传授直面问题的积极观念、方法和技巧。(www.xing528.com)

直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智慧,是成长必须具备的态度和能力。

四、对当事者取得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对在面对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予以及时辅导、帮助。

直面心理疗法是以促进当事者成长为治疗核心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促进当事者再度成长始终是治疗的主轴。

治疗案例

石同学是无锡市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一次,她放学回家后突然昏了过去,脸色苍白,冷汗如雨,父母吓坏了,赶忙拨打急救电话,叫来急救车。到了医院后,医生对石同学做了简单的“抢救”,石同学便恢复了意识。然而,她醒过来后又哭又闹,还喊着要自杀。被女儿的行为吓得六神无主的父母以为女儿得了精神病,便将女儿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诊治。精神病院的医生只对石同学的父母作了短暂的询问之后便诊断石同学患的是癔症性神经症,并建议石同学的父母将她留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石同学的父母同意让石同学接受住院治疗,而石同学则坚决反对住精神病院,她坚持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病,说医生是胡说八道。医生看到石同学的情绪异常激动,又诊断她有精神分裂症。医生强制性地给石同学注射了甲氧异丁嗪(具有较强镇静作用的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促使石同学完全镇静下来,然后将她留在精神病院。

石同学住院后,医生让她服用富马酸奎的平(商品名叫“思瑞康”)和丙戊酸镁。然而,石同学服用后嗜睡反应很严重,整个人显得呆呼呼的。石同学的父母担心女儿被医生治成呆子,便将石同学接出精神病院,转给一位精通直面心理疗法的治疗师。这位咨询师详细了解石同学的症状之后,认为石同学的问题只是面对某个生活难题之后作出的逃避反应,并不是什么癔症,更不是精神病,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并不是一种严肃的真正意义上的诊断,而是专业贴标签,这种诊断对石同学症状的改变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咨询师通过两次约谈,发现石同学具有严重的苛求完美心理。咨询师认为,苛求完美背后一定隐藏着对不完美的恐惧和逃避。根据这一线索,咨询师继续引导石同学将自己恐惧的事讲出来。在咨询师的鼓励下,石同学终于鼓起勇气,讲出了自己情绪失常的原因。

原来,石同学情绪失常是因为她看到了一个比她更厉害的女生。

石同学从小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人能威胁到她全班第一名的位次。因为她学习好,性格又内向温顺,家长和老师对她的评价几乎是完美的。这样,石同学的心里,便逐渐生成了一种只要完美、不要不完美,只要成功、不要失败的苛求完美的畸形心态。上高中后,石同学发现她的邻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学什么都比自己的快。她开始变得焦虑起来。焦虑起来之后,她的注意力再也无法集中起来了。结果,上高中之后的第一次考试,她的总分被撇在全班第十七名,而那个女孩却考了第一名。石同学怎么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她感到既痛苦又恐惧,最后发展到不敢看邻桌那个女生,一看到那个女生就感到特别不舒服,甚至会感到头绪紊乱,无法正常听课。一天,邻桌那个女生和另一个女生打嘴仗,骂另一个女生“超级笨蛋”。石同学觉得这句话是在骂她,她越想越气,越想越悲观,后来便逃回家,晕倒在父母面前。

咨询师在了解到石同学情绪异常背后发生的事件后,认为石同学恐惧的对象表面上好像是那个邻桌的优异,实际上是在恐惧自己的“不优异”。咨询师抓住这一点后,反复对石同学进行分析辅导,让她明白,人的成长是波浪式的,今天的优异可能会转换成明天的失败,明天的失败可能又会转变成以后的优异;优异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咨询师还告诉石同学,人往高处看就会头晕,往平处看就不会头晕,盲目地与别人攀比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接受自己的现状,看到自己在成长中的进步才是有意义的。咨询师告诉石同学一个人生道理,即只苛求完美而不接受不完美的人迟早走向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异常,只有追求完美又能接受不完美的人才能走向成功。咨询师最后要让石同学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十七名的她才是真实的她,第一名的她只是苛求中的她自己,不是真实的她自己。通过一个多月的辅导,石同学终于建立起了面对一个真实自己的勇气,她不再恐惧邻桌了,也不再有任何异常的情绪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