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志愿者自我心理调适的优化方法

志愿者自我心理调适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相容关系是指交往双方的言谈举止、思想面貌、个性特征、气质风度等都能被对方认可、悦纳的心理关系。志愿者若能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这种相互“认可、悦纳”的心理关系,就可以留给别人可亲可近的心理感受,这有利于消除交往双方的心理障碍,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志愿者自我心理调适的优化方法

志愿者虽然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但每个人的参与动机不同,面对众多志愿者,组织方不可能按个人意愿安排工作。在工作中,志愿者可能因个人日常开销增加而产生物质损失;可能因工作繁重、被服务对象误会和责备而产生精神损失;可能因个人能力不够而产生自卑情绪;可能因性格不同致使志愿者组织内部不和谐。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志愿者产生“埋怨心理”“攀比心理”“逆差心理”,从而造成志愿者的挫折感,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除了组织方加强管理、增加激励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志愿者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尽快适应岗位,圆满完成志愿服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志愿服务存在误解

一是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只有奉献,甚至牺牲个人利益、维护他人利益的活动;二是认为赛事志愿者可以利用工作之便观看比赛,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等等。实际上,任何赛事的志愿者都是没有特权的。

2.对工作性质缺乏认识

大多数志愿者可能从事的都是一些单调乏味的工作,比如,在志愿服务赛事场馆内做清场、清洁,在赛场外提供咨询服务、顶着烈日维持秩序等,这就很容易让志愿者对服务工作感到简单、乏味、枯燥。

3.对服务对象缺乏了解

由于服务群体的多元化,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志愿者有可能因为对服务对象缺乏足够了解致使自己的服务得不到良好的回应,甚至被服务对象误解,从而受到打击,服务热情大减。

4.对服务技能缺少掌握

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需要志愿者拥有不同的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很多志愿者可能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或相关专业技能,即使通过短期培训,但在实践操作中也难以熟练运用,此时志愿者很容易产生挫折感。

(二)自我调适的方法

心理调适是指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可通过帮助别人进行心理调试。(www.xing528.com)

自我心理调适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它是解决和摆脱低落情绪甚至痛苦的最佳途径。所以,当志愿者遇到一般的心理问题时,尽早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调适和释放,有助于快速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理解志愿服务的价值

志愿服务诠释了志愿精神的核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又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亲身体验社会上的人与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种社会实践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他人外,还可以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学会与人相处,更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顺境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忘乎所以,放松警惕,随时准备好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逆境时,不能惊慌失措,丧失信心,要看到优势所在,树立起做好工作的信心,通过利用有利条件、发挥才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就,真正理解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

2.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宣泄法是指让当事人把过去在某个情境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所感受到的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缓解和消除当事人消极情绪目的的方法。通过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情绪过度紧张,甚至是精神崩溃,这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例如,志愿者把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忧愁、烦恼、不悦、悲伤等向亲朋好友倾吐,可以起到释放负面情绪的作用;或者通过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有效地舒缓情绪,起到镇静和抗抑郁的作用。在特定的情绪氛围里,也可以通过哭泣来释放压抑的情绪,达到心境的平和

3.改善人际交往,建立心理相容关系

优良的人际关系是积极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根本。第一,要待人热诚,要想让别人接受你,你先要尊重别人、认可别人、接纳别人。没有人会真正地拒绝热诚的人。第二,要善解人意。每个“小我”都渴望被别人关心,渴望被人接纳。因此,要学会聆听,尊重他人。第三,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即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伙伴,并适当地表达出来。在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为满足个人需求而剥夺别人的权益。心理相容关系是指交往双方的言谈举止、思想面貌、个性特征、气质风度等都能被对方认可、悦纳的心理关系。志愿者若能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这种相互“认可、悦纳”的心理关系,就可以留给别人可亲可近的心理感受,这有利于消除交往双方的心理障碍,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心理相容关系要靠真诚维持,而真诚需要在角色互换中体验和锻炼,即志愿者有时是志愿者,有时是别人的晚辈、同辈或朋友。这样的角色互换可以让交往双方体验到一种心理共鸣,从而让彼此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当然,心理相容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除了要靠真诚,还需要靠相互信任、理解、支持等。

4.以奉献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任务

志愿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理智地全身心投入任务当中,挑战自我。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对于失败或发生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考虑才算是有责任感的人。如果自己的言论或行动是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那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责任。如果是因别人而发生问题,那也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他人,应该想到自己在处理事情方面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一方面要做的是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形象,使类似事件成为今后发展的台阶,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自己要敢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不把责任转嫁给他人,才能赢得周围同事的认同和信赖,同时自身也能不断获得成长与发展。除此之外,志愿者还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对生理、心理和外部环境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幽默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激励自己和善于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等方法,战胜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一系列艰难险阻,走出困境。

5.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专业支持

当心理问题通过以上方法仍然不能解决时,就需要通过他人帮助进行心理调适,可以向志愿者组织设立的心理服务站寻求专业的帮助。个别心理咨询是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在与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个别会谈中,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倾听志愿者对自身问题的描述与感受,确立希望达到的目标,利用多种影响技术,向志愿者提供观察问题的视角,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我探索,选择适当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在帮助志愿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志愿者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志愿者通过认知调整、行为训练、情绪管理等方法解决心理问题,较快恢复健康心态,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