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对鲁迅逝世的哀思与文章

日本对鲁迅逝世的哀思与文章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悲悼鲁迅的文章思慕在鲁迅逝世那一天,东京和大阪的晚报便都当这个噩耗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登载,第二天好几家报纸都有哀悼鲁迅的文章。笔者虽还没有福攀上日本当代文坛巨子之门,亲聆他们对于鲁迅的早逝的感想,但是,就笔者所知从鲁迅死后到现在,哀悼鲁迅的文章有鲁迅小说译者佐藤春夫两篇,日本评论社室伏高信一篇,改造社山本实彦两篇,评论家新居格一篇,小说家及鲁迅随笔译者小田岳夫两篇。

日本对鲁迅逝世的哀思与文章

日本悲悼鲁迅的文章(东京通讯)

思 慕

在鲁迅逝世那一天,东京和大阪的晚报便都当这个噩耗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登载,第二天好几家报纸都有哀悼鲁迅的文章。笔者虽还没有福攀上日本当代文坛巨子之门,亲聆他们对于鲁迅的早逝的感想,但是,就笔者所知从鲁迅死后到现在,哀悼鲁迅的文章有鲁迅小说译者佐藤春夫两篇(廿一日《中外商业》及东京《朝日》),日本评论社室伏高信一篇(廿一廿二日《读卖》),改造社山本实彦两篇(廿一日东京《日日》及大阪《朝日》),评论家新居格一篇(廿一日《报知新闻》),小说家及鲁迅随笔译者小田岳夫两篇(廿一日《时事新报》及《都新闻》)。此外还听见一个朋友说,法政大学文化史讲师林达夫曾在堂上化了两个钟头作悲悼鲁迅的演讲,说鲁迅的死讯对于他的激动比高尔基还深刻。这样说来,日本文坛对于“中国的高尔墓”之死,的确不算冷落了。

或者鲁迅生前的敌人——他至死也不肯宽恕的敌人——也会拿此来证明鲁迅是“汉奸”吧?假如他们真要放这样的暗箭,我未尝不可以再供给他们一些做箭头一类的材料。因为,至少也有一部分报纸或记者,拿这位“支那文豪”来暗示“日支亲善”呢。

比方在大阪《每日新闻》的记事中,大题目“支那文豪鲁迅逝世”的旁边添上一个小题目“只有日本人在旁看视”。盖棺论定,鲁迅还不是至死洗不了“亲日家”的名号吗?

何况佐藤春夫也提起:鲁迅是“很厉害的亲日家,日本朋友太多了,故在中国象是犯了日本奸细的嫌疑”。山本实彦氏也隐约其词说:“鲁迅站在公人的地位上的交涉虽极力避免,但以私人方面论可以说是对日本抱好感的。”这不又是一个“亲日”的凭据?

不过,我举出这些证据来恐怕也无用了,因为我敢断定,从前损过鲁迅的牙眼的人,现在也转而奋笔写着哀悼鲁迅的文章,而且表示特别痛惜,来显见他们的宽大为怀,不念旧恶了。这恐怕正是鲁迅所以到死也不宽恕他们的原因吧。(话头似乎扯远了一点,让我书归正传)。

当然,以对于鲁迅的认识而论,日本文学者,评论家中也有不免于隔靴搔痒者。纵然他们中还没有人识得把鲁迅的辛辣锐利的讽刺,追究到“绍兴师爷”的身上去,但也已有一两个人学着中国一部分评论家的口吻,认老、庄为鲁迅的“虚无主义”的老祖宗。例如佐藤氏说:

他(鲁迅)的虚无感,决不是从近代欧洲来的,而是在本国老、庄以来传统之物,他之所以不陷于神经质的忧愁而常保持着快活,就是以为这个原因。快活的虚无感,正是构成《阿Q正传》的基调的文趣。所以,他的绝望不是属于人的,而属于天的。……

室伏氏除了也说:“……在他的风貌之中,作品的魂之中老、庄的虚无主义宿命般浸淫着一事象是无可疑的”之外,还有这样的话:

……假使他享七十、八十的高龄,我相信他必不会把他的伟大的先辈老子孔子再评价,并加以喜剧的讽刺,而自己反至与这些人神交魂与吧。

但是,对于鲁迅有相当正确的认识和衷心推崇他的,也不是没有其人。新居格和小田岳夫就是例子。

新居格把鲁迅推崇为“中华民国的耸立群峰中的高岳和国际的大文学家”之后,再说:(www.xing528.com)

何以说鲁迅氏居中华民国文坛的最高地位呢?这是因为他具有值得占这样位置的特长的缘故。那即是说他所具的思想。他不单是一个文人:一方面他精通世界文学,他方面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也深,他是文学家思想家,而同时又对于政治的情势有卓远的识见。立于这样的综合之上的鲁迅氏便非其他作家所能企及。

对于鲁迅的性格和作品的特征有较深切的认识的还是小田氏。他说,鲁迅的伟大在于他兼具辛辣锐利,幽默和教养丰富三种特长。说到他的作品,小田氏说:

在那里头(鲁迅的随笔),氏对于日就衰亡喁喁望救的同胞像是装傻,而且还辛辣锐利地揶揄他们。但是这种揶揄不是冷酷到可怕,反之,在他的文章的最深处,却蕴含着热泪之光……

在别的地方又说:

忧郁的抒情,饱含着阴惨苦涩的辛辣的讽刺,藉着这些,他的彻头彻尾甚至带有病态的反抗精神燃着了。他的生涯差不多是怒的火。可是,他如果不怒,究竟谁怒呢!

当他拿鲁迅来与日本的文学家相比时,他有这样的评语:

在我国那方面,反抗尽于反抗,哀愁尽于哀愁,像这样子是容易的。就以讽刺而论,无论怎样巧妙,还是不免于露骨,而在鲁迅氏的怒和反抗中老笼罩着茫洋的余情,充满着深远无尽的味的地方却多着呢。

所以小田氏的结论,便认鲁迅的重量有如泰山之重,他的深广悠久之处有如长江之流了。

日本有些评论家还想在日本文学史中找到与鲁迅相似的人物,结果,他们找不到有一个人肖他。例如佐藤春夫说,从前他认为鲁迅在文学史上的事业可比日本的长谷川、二叶亭和森鸥外,现在他以为还要加上幸田露伴才像他。林达夫氏则以为鲁迅是合森鸥外,长谷川、二叶亭和夏目漱石为一人。这种比拟的当与否,以笔者对日本文学无修养,不敢妄加断定了。

最后我们还知道佐藤氏有再译鲁迅的《朝花夕拾》的预告,鲁迅的逝世前的杂文《死》已在(Graphic)画报译出。在最近的将来,恐怕鲁迅著作的译本会有大批在日本出现吧。

鲁迅逝世后十日

(1936年11月20日上海《中流》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