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逝世的沉痛回忆

鲁迅逝世的沉痛回忆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幸的纪念守章一突然的,像隐没了一盏明灯似的,鲁迅肩头上的闸门落下了。就我自己的感想说,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而且我也并不脆弱,可是我一见了鲁迅逝世的电讯,我默默地几乎要掉泪,幸而我记起了鲁迅的教训把这滴泪重又吞了下去。在这运动中,鲁迅不过是一群中的一员。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破坏”“建设”不是判然的两端。有人希望鲁迅不浪费地出一部数十万言的小说,自然我们也希望着,然而中国的环境却不允许。

鲁迅逝世的沉痛回忆

不幸的纪念

守 章

突然的,像隐没了一盏明灯似的,鲁迅肩头上的闸门落下了。他既被压陷到土里,于是我们又留在黑暗之中。

如果有些青年感不到这一阵凄然的昏黑,那他一定没走上自己的路子。

我们青年总得活下去,创造未来的生活是我们不得不走的路,我们目前正踏上了生存或死亡的关头,那末,我们对于这位唯一的青年导师之损失,不能不有着和土地丧失一样的沉痛。

就我自己的感想说,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而且我也并不脆弱,可是我一见了鲁迅逝世的电讯,我默默地几乎要掉泪,幸而我记起了鲁迅的教训把这滴泪重又吞了下去。但我那种惘然的心情,却排遣不开,正和我多难的父亲死了以后一样的悲楚——那时我也是一滴泪也没有。

那理由是因为我的父亲的死,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悲楚以外,还有更大的激愤在。

不同的是:我死掉的父母曾给我血和肉,而鲁迅给我的是有着电的作用的头脑

在中国,至少有万千个青年,该和我有同样的感触的罢?

鲁迅死后,举国哀悼的情形是有了的,但那所谓舆论者,我们却没有方法杜止他们的曲解。大多数中年以上的中国知识阶级,他们有的算生活过了,有的根本没有懂得生活的意义,鲁迅的“刺”仅仅使他们憎怕,这真算不幸。

由疏而亲,从一般“报人”到鲁迅的阿弟知堂老人,他们恭维着鲁迅国故的根基,惋惜着他的弃旧趋新,訾议着他的顽强……但这些只是自描着他们的鬼脸,纵使我们十分愚蠢,我们也知道从他们的论调里来反证鲁迅的价值,证明鲁迅的死有胜于他们的苟活。

何凝说:“(鲁迅)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是绅士阶级的贰臣,而同时也是一些浪漫谛克的革命家的诤友,”这是鲁迅之所以遭訾议的理由。

鲁迅的国故根基诚然使我们钦佩,然而更可钦佩的是:他心里永久在想着怎样“奋免”掉“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他愿意“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而且这也还是他的真切的img47谦的态度;事实上,他以五十以上的年龄,已经是领导着青年们奔向了“彼岸”的前路,这可惊的“赤子之心”的存留,使玷污了的中年人都昏花了眼,不再能认清鲁迅的本来面目了。这些有意或无意的承着圣旨,将青年们引进到“可恶思想”里去的人们,那是青年生活上的劲敌,是鲁迅射击的目标,也必然是“时代”的不可饶恕的丑类。

同样,鲁迅也确凿是一个顽强的人,他从我们这宽大的国度里生长出来,这是多么的不相称啊——我们三千年来的祖宗,一点不怕重复地教我们学“礼”学“让”,事实上也已经学到健忘的程度了。然而鲁迅却教我们“报复”,他是第一个教给我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人!我们青年跟他学习了,我们认识了几种类型的恶相,认识人自己内在的弱点,认识了一切想吞噬我们的敌人——我们准备了“牙”和“眼”!在中国的现状之下,而我们的评论家认为这顽强是恶德,对青年有着恶影响,我们真不知道他们是为谁说话。

中国的鲁迅只有一个,对这唯一的鲁迅不能归纳出他的真价,而尽让着别人去尊敬他者,这是民族的奇耻大辱!

三(www.xing528.com)

我们应理解的是: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能够涤清自己的腐秽,而艰苦卓绝地崭新地站到二十世纪来的人物。他以坚强的人格做基础,一层层,一排排地击退了所有的引诱,软骗,同化,威吓,胁迫等等的障害,并且把这些指示给青年,养成了青年的体认真理的精神。

同时,从中国有了反封建的斗争以来,鲁迅是第一个有勋绩的人。他的小说,尤其是他的杂文,在在都是反对着古老的偏见,传统道德,迷信,困惑等等的利器。并且,由这方面出发,他更能把这持久的斗争精神,联结着去反对肤浅的西洋文明,绅士风度,洋奴,汉奸,以及这些人们所属的帝国主义者。他同样是反帝理论的第一个权威者,是真正意味的民族的前卫。

一向被轻蔑的中国劳苦大众,从五卅后便蓦然地闯入了文人的笔底,然而他们的姿态,在缺乏体验的文人的笔下,毕竟不大真确。而开始对那些浪漫谛克的基调加了嘲笑的,是鲁迅。鲁迅对劳苦大众有直的热肠,有极其严正深远的同情,他的正确的领导使文坛纠正了风向。此后,我们有了真的劳苦大众的文学,有了鲜明的血写的国防文学,这是鲁迅对于民族解放过程中所提示出来的大众的勋绩。因而劳苦大众在民族中的地位,由鲁迅奠定了。鲁迅的丧葬,特别有上海一角的数千工人参加,我们应该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在五四以前的中国文化——也就是将被列入埃及、印度一类只供古典者低徊赞叹的文化,到了五四运动才有了更革。在这运动中,鲁迅不过是一群中的一员。但事过境迁,大多数的“先进”都滚进“国故”“读经”“明末小品”的旧窝中去了。而竭力想追踪各国,使中国文化能立足于二十世纪的世界上的,又是鲁迅。他沥尽心血的译著与其提携的作家群的译著,在介绍和创作上都有了惊人的伟绩。总之,我们如果说中国文化已重辟了一条新的路径,那末,似乎还没有别人能取得鲁迅那样核心的地位;因之,用文学史家的术语来说,他无疑地能称为文学之父而无愧色的。

我们有人在文化上妄用“破坏”“建设”等的字样,那只是告诉别人他自己是个门外汉。在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破坏”“建设”不是判然的两端。譬如我们说“浪漫主义的破坏”者,事实上是联系着“写实主义的建设”的。有人说鲁迅只知“破坏”,难道他真不知道鲁迅建设了些什么吗?

鲁迅是从著作以来没有浪费过一点笔墨。有人希望鲁迅不浪费地出一部数十万言的小说,自然我们也希望着,然而中国的环境却不允许。中国是太糟太烂,木乃伊充塞了广大的幅员;中国比较更需要改革,抗议,割疮的尖刀,刺恶的匕首!……鲁迅不能学习泰戈尔的悠闲,不能追随邓南遮以吸血的粗豪为美,他为了替中国青年找条活路,他的杂文确是最合适的青年精神上的粮食。

他用了真理的准绳,解剖了一切足以困惑青年的鬼怪的本来面目,他对于人们是和有为的青年们同其好恶的。当他健在的时候,全国的青年们贪婪地读着他锋利的杂文,只恨他少,却从来没有觉得他浪费了什么。想用“浪费”两个字来扫除鲁迅的“求存”的影响,那只是乐于老大的中国坐以待毙而已。

如果以上的话不能使另一种人们折服的话,我们得请教灭绝了鲁迅思想的根株以后,你们“救国”“救民”的道理在哪里?

从这一点推开去,如果有人仅只思维鲁迅的善做小说和文章的技巧好;仅只指明鲁迅是一个幽默的杂文家而不将他和林语堂周作人之流分开;仅只承认鲁迅是文坛的老前辈;或单纯地把他当作一个文学家;甚或恶意地说他只是一个片面的政治宣传者而非文艺家;这些如不是对鲁迅的认识不清,便都是别有用心的歪曲。

从六月十八日到十月十九日这两重哀痛,加上在挣扎中的这“世事日非”的时日,青年们的眼泪,该到了化血的时候了罢?但是,紧随着鲁迅的死,文化界的汉奸已经是毫不掩饰地走了出来,光明的暂时的消失必然会陆续地发现着魑魅魍魉的“现形”,这倒无须乎我们青年担心,反之,我们将由此更证实了鲁迅辟邪的能力,而使我们更勇敢地踏上他辟邪的路子!

虽然人家有了异议,但我还是要说:鲁迅的死对于中国的损失实在有过于高尔基之于苏联。这没有别的,只是因为人家有了大路,而我们却必须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自然,在对全人类的意义上说,高尔基的损失却较为显著。

如果有人受了鲁迅“牙、眼”的激发,而只是对于“死的鲁迅”踩它几脚的,这些人自然也有可佩服的地方。然而在新的团结气象之中,他还得提防着踏着鲁迅足迹走上来的青年队伍——他们各具着一副鲁迅的牙眼,而且,他们并不以为鲁迅的死对哪一方面有益。

正相反,真正想解放中国民族的青年,他们将永远忘不了——忘不了这伟大的不幸的纪念!

十月二十五日

(《未央》四十五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