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人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林语堂的反思

老人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林语堂的反思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中国家庭中“老人至上”文化以外在和内在、残酷和温情、骤变和渐变的方式,消泯青年甚至幼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加之老人的保守、封闭;中国文化前行步履艰难。林语堂对“老人文化”优秀成分的一些反思是值得关注的。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塑造了木兰、莫愁和陈三等孝敬奉养老人的人物形象。

老人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林语堂的反思

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着力对传统家庭文化进行批判。其中“父与子”的冲突关系是一个中心命题,尤其老人文化受到无情的批判和鞭笞。因为中国家庭中“老人至上”文化以外在和内在、残酷和温情、骤变和渐变的方式,消泯青年甚至幼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加之老人的保守、封闭;中国文化前行步履艰难。正因为这样,鲁迅等一批文学家用锐利的眼光透过尘封的历史积垢,看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痼疾所在。然而,事情往往并不是单面的,获得往往同时意味着丧失,这是悖论!鲁迅等文学家在获得对“老人至上文化”批判的同时,也失却了对“老人文化”某些方面的冷静守持。林语堂对“老人文化”优秀成分的一些反思是值得关注的。

其一,林语堂倡导家庭成员要孝敬老人。在他看来,中国人敬老是一种传统美德;一种民族良知的完美体现,“中国家庭制度大低是一种特别保护老幼的办法”,“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爱他的父母的,到了最后,敬老爱老的教训成为一般人所公认的原则。”为什么呢?一是由于老人的岁月临近黄昏晚年,无论从生理、心理、情感、情绪都逼近、重回孩子状态,这就使老人不再是奉献而是索取;二是由于老人曾经为子辈奉献得太多,他们尤其是中国的老人很多都是把他们的生命、青春、爱奉献给子辈,他们如同耕牛日夜劳作,为子女的幸福谱写着辛苦艰难的歌。那么,一旦老人处于贫乏的暮年,晚辈有什么理由不给以他们回报呢?林语堂包含真情地说道:“父母曾为他们的孩子劳苦工作,在他们患病的时候曾有许多夜不曾合眼,在他们未能说话之前,曾经洗过他们的尿布,曾费了二十几年的工夫养育他们,使他们能够成家立业;这么说来,什么人能够否认父母在年老时有受孩子奉养敬爱的权利呢?”

如何孝敬老人呢?林语堂认为,一是忍耐、二是理解和感激。如他的《论老年的来临》文章中说:“一切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乃是一种忍耐的教育”,“如果我们不能容忍自己的父母,不能容忍年纪已老,比较无力自助的父母,不能容忍为我们做那么多事情的父母,那么我们在家里还能容忍什么别人呢?我们反正需受克制的训练,否则连婚姻也会破裂。”“中国人这个亲自服侍年老双亲的观念,完全是基于感激的心情。一个人欠朋友的债务也许可以计算的,可是欠父母的债务却是无法计算的。”当然,对父母的孝敬在林语堂看来,并不是完全屈从于父母老人的权威之下,而是否定父母专制的基础上的孝敬奉养。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塑造了木兰、莫愁和陈三等孝敬奉养老人的人物形象。作为子女,他们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象一处平静的风景。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教养,呈现了传统家庭文化的优美、醇厚的良知与德行。有人说,美国是少年的游乐场,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坟场。林语堂赞美中国老年的幸福,让艰难的一生有一个如秋天一样丰美的收获。他用热情洋溢的话语,但又不乏悲凉地说:“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时期里”,“人生交响乐应该以一个和平宁静,物质舒畅和精神满足的终曲为结束,不应该以破锣破鼓的砰礴声为结束”。中国现代文化确乎基本颠覆了传统家庭文化的“老人至上观’,但它的代价是某种程度上倒置了老人与青少年的位置。许多老人的晚年物质与精神遭受着双重的苍白贫乏,如寒冬泥土里的一片衰老的败叶。(www.xing528.com)

其二,林语堂既看到老人封闭和保守的一面,但更欣赏老人的魅力所在:丰厚、成熟、智慧、感伤与镇定。他甚至用富有诗情的秋天比拟老人的魅力,赞美老人经过一生艰难困苦的跋涉而结晶的丰美收获。《论老年的来临》文章中描绘:“‘朱颜白发’的康健智慧的老人,以怡静的声音畅谈人生经验,世界终究没有比此更美丽的东西”。林语堂说他喜欢秋天,他的《人生的归宿》中描述秋天“是接近高迈之年的老成和良知——明白人生有限因而知足。这种‘生也有涯’的感知与精深博大的经验变幻出多种色彩的调和”。这多种色彩代表的是成熟、智慧与面对死亡的镇定。在林语堂笔下塑造的姚思安就是一个镇定、智慧、成熟的老者,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中国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

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肯定鲁迅等文学家全力以赴批判传统家庭文化中的“老人至上”观念,并不意味着必须否定林语堂所指出“老人文化”的优质成分;反之亦然。林语堂与鲁迅等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批判旧家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固守“老人文化”的美好部分,这是实在、本分的见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