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隆中之智:诸葛亮的惊世之见

隆中之智:诸葛亮的惊世之见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诸葛亮就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把他对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势的看法告诉了刘备。

隆中之智:诸葛亮的惊世之见

二、隆中之对惊世骇俗

47岁的老将军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请教27岁的诸葛亮,这种真心实意虚心求教的精神着实使诸葛亮感动。刘备恳切深沉、袒露胸怀的一番话语,使诸葛亮看到了他志存复兴汉室、拨乱反正的忠肝热肠。于是诸葛亮就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把他对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势的看法告诉了刘备。

他首先分析曹操孙权

“自从董卓入京作乱以来,各地豪杰蜂起、抢州夺郡、割据称雄的人多得数不清。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现在的局势已经比较明显,成功与失败者各自都有其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就拿曹操和袁绍相比来说,曹操名望既低,兵力又少,可他居然最后能战胜袁绍,由弱变强,这其中的道理何在?这就不仅仅是由于曹操占据有利的时势,更不是天命使然,而是由于曹操的主观努力,在于人的智谋所决定!现在曹操基本上已统一了北方,拥有百万大军,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假借汉帝的名义来对各地诸侯发号施令,在这样的情况下,暂时是很难同他较量、争强比胜的。

“北方的曹操是如此,南方孙权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孙权占据江东,从他父亲孙坚,至其兄孙策到现在,已经历了三代。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加上还有一批有德行、本事的人辅佐他,他的力量绝不能低估。因此江东此地,不能希图占领。而要和曹操争夺天下,应该和孙权结成联盟,作为外援,而不能同他们为敌。”

分析完曹、孙两大集团的情况,接着诸葛亮又分析了荆州刘表和益州刘津的情况:

“荆州这地方北依汉水,南达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个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冲,是一个用武的好去处。可惜现在的荆州之主是没有能力守住它的。这大概就是老天爷特意要留给将军的,将军您难道不想得到它吗?

“再看西边的益州。这也是一个地形地势相当险固之地。它幅员辽阔,有千里肥沃土地,历来被人称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块地盘取得天下、建立帝业的。然而,如今益州之主刘璋懦弱昏庸,统治无能,不注意安抚百姓。那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英明之主去取代他。再加上北西汉中的张鲁时时刻刻都在窥伺着川蜀,威胁着益州。因此,益州的情形刚好和江东相反,是一个可取之地!”

谈到此处,诸葛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接着说:

“将军您是汉朝皇室的后裔,名声早就显播于天下,您要是能够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之地,西面和好诸戎族,南面安抚夷越各部落,对外结盟于孙权,对内刚修明政治,一旦曹操内部发生变化,时机一到,您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洛阳推进,将军您亲自统率益州大军出秦川(今陕西、甘肃省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到那时候,老百姓谁不会不担着饭食、盛着酒浆来迎接您呢?真能这样,那么统一天下的霸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也可复兴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刘备剖析天下形势的这一番话,记载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这就是被后人称为《隆中对》或《草庐对》的名文。

诸葛亮这一番宏论,根据当时的客观现实,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为刘备提出一整套的战略方针。就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来说,就是为了达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就是说,要使历史上再度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占有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从荆、益两路出兵,构成钳形攻势,直扑两京(长安、洛阳),剿灭曹氏篡逆集团,达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目标,但诸葛亮又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曹操集团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巨大的政治优势,暂时还不能与之正面争锋,也就是说,先不要打曹氏集团的主意,而把他搁一边。(www.xing528.com)

对于江东的孙氏集团,诸葛亮提出“结好”,这是他预见天下必然会出现三分鼎立的形势而为刘备确立的一个重要策略方针。要消灭曹氏,联合孙权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策略手段。日后形势的发展,就显示了这个策略手段的巨大威力: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辉煌胜利。赤壁大战的胜利,是孙、刘两家联手抗曹的胜利,由于这一胜利,刘氏集团才有可能在荆州站稳脚跟,才有可能西进川蜀,打开蜀汉立国的壮丽局面。因此,可以说“联孙”的策略,事关蜀汉立国的根本,也是关系其盛衰存亡的基本国策。只要看看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兴兵伐吴惨遭失败等事实,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不仅如此,《隆中对》还为刘备占据荆、益以后,治荆、治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的策略步骤,这就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和抚”民族政策和“内修政理”方针的提出。

“和抚”政策,是针对西南边地的具体情况而提出来的。东汉末年,由于益州地区统治者暴虐残暴,特别是刘焉、刘津父子治蜀以来,对少数民族采取横征暴敛以及征剿杀戮的残酷压迫,使得少数民族不得不起兵反抗。他们大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官兵来了,他们退山林,伺机出击,有时候还攻陷城池,给官府以沉重的打击。刘备要治蜀,就必须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否则内部不稳定,根据地不巩固,就谈不上向外拓展或出兵,诸葛亮把夺得荆、益与和戎抚夷一起提出来讨论,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内修改理”也是巩固内部、稳定内部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鉴于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奸佞当道的沉痛教训,鉴于刘表。刘璋在荆、益统治期间的无能表现,刘备治荆、益,首先必须革除弊政,举贤技能,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隆中对》的提出,这一方面显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远大眼光和政治魄力。

《隆中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它为刘备提出了一套正确的战略方针,对以后刘备集团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以后形势的发展变化,证明了诸葛亮对局势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客观现实的。

诸葛亮的精辟分析和建议,为刘备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刘备由衷地产生敬意,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一点也没有错,诸葛亮确实是了不起的一代人才,是他梦寐以求的好谋士、好军师。刘备诚恳地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己,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计划,诸葛亮感激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慨然应允道:“蒙将军不弃,我就为将军奔走效劳吧!”就这样,诸葛亮结束了十年隆中的“隐居生活,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

诸葛亮在隆中待时而动,“择主而从”,选来选去,偏偏选中了东逃西窜、寄人篱下、势单力薄的刘备,刘备难道真的是诸葛亮心目中的如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这情形虽然令人奇怪,但也不难理解。诸葛亮选中刘备为辅佐之主,主要原因不外有这几方面:

首先,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兴复汉朝事业。而诸葛亮以“兴微继绝”,即兴复汉室为己任,这同刘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士为知己者用(死)”。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屈尊下顾,向他虚心讨教,这使诸葛亮非常感动,他愿意为刘备这个“知己”效劳。20年后诸葛亮回顾这件事时,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再次,对刘备“宽仁有度”、“知人善任”、“折而不挠”的性格特点,诸葛亮也是有所了解的。诸葛亮认为,在刘备手下,他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这也是在当时众多军阀之中,诸葛亮挑中刘备这个认为他是理想“明主”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来到刘备军中,深受刘备的器重,刘备把他当作良师益友来对待,朝夕相处,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不禁引起长期跟随刘备的关羽和张飞的不满,甚至在刘备面前发起牢骚来。刘备觉察之后,坦率而又严肃地对关汨、张飞说:“诸葛孔明卓有识见,我有了他,就好像鱼儿有了水。今后你们不要再说长道短了。”这充分说明,刘备已经意识到诸葛亮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