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家之智:如何实现公义与排除私怨?

墨家之智:如何实现公义与排除私怨?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要做到“举公义、辟私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义”,对贤士的才干能够清楚,还需要在举荐人才过程中克服个人的好恶,不把私人恩怨和个人感情色彩掺杂在内。因而,在举荐任用人才时要能够做到“举公义、辟私怨”。在人才管理的艺术上,古代和现在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和企业是相似的情况,因而,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应该做到“举公义、辟私怨”。

墨家之智:如何实现公义与排除私怨?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尚贤上》)

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墨子在自己的“尚贤”主张中提出了“有才者上、无能者下”的先进用人观,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就举荐,对没才能的人就撤职;在举荐人才时主张应该推荐那些具有“义”的贤人,而不是凭借君王的个人好恶,应该举公义,辟私怨,做到任人唯贤,公正选拔,辟除私怨,才掌握了“尚贤”的真义。

墨子在《尚同上》篇中还提出了“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认为应该让德才兼备的人做领导人。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里最早的民主选举思想了。墨子认为古时圣王在施政时,就是做到了“举公义”才广揽天下贤才,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如果不义的人不能够富裕、得不到显贵、没有人和他亲近,那么国中富贵的人听到了就会想:我所依靠的是富贵,而现在举义不避贫贱,那我就不能不义了;和上司是亲戚的人听到了就会想:我所倚仗的就是与上有亲,现在举义不避疏远,那我必须为义了。当国家的民众都这样想时,从朝堂之上的显贵到边鄙郊外的臣僚,包括四野的农民、工肆的匠人听到,都会争先为义,以求得到提拔。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国中多贤士而无不义。

然而要做到“举公义、辟私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公义”,对贤士的才干能够清楚,还需要在举荐人才过程中克服个人的好恶,不把私人恩怨和个人感情色彩掺杂在内。

而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则是“举公义、辟私怨”的典型代表:

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我觉得解狐最合适。”晋平公很奇怪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做官?”祁黄羊回答道:“您只问我当县官的人才,并没问谁是我的仇人。”于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阳的县官,他在任上时为百姓做事,政治清廉、政绩斐然,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廷里缺个掌管法制的官员,你看谁当合适?”祁黄羊说:“我觉得祁午合适。”晋平公又奇怪地问:“祁午不是你儿子吗,你就不怕别人说你以权谋私,为儿子走后门吗?”祁黄羊回答道:“您问的是谁可以为朝廷执掌法制,并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于是祁午就做了执掌法度的官员,他在任时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得到了朝臣们的一致赞扬。

祁黄羊举荐官员时不看亲仇,只看重能力和才干,因而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在历史上有这样宽广胸怀的统治者不在少数。但是,也有很多统治者在任用封赏人才时,常常先考虑自己的族人、和自己相交好亲近的人,而不是根据贤士的才能和作出的贡献。这样的统治者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因而也无从使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起来。

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仁主唐太宗“封赏不私亲”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因而他能够得到诸多贤才能人的相助,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平定天下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作为股肱之臣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而他的这种做法却引起了许多旧部尤其是本族弟子的不满。

被封为淮安王的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叔,他对李世民说:“我最先拥戴高祖,起兵关西响应,如今,连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都位居我上,而且我是李氏家族的长辈,你的这种封赏怎能让我服气?”李神通的话得到了那些不被重用的秦王府旧人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况,李世民对李神通说:“叔父是至亲,我非常的尊重您。您虽然率先起兵响应义军,但您起兵是为了避患,而且在刘黑闼作战时不战而逃,于国家并没有大的功绩。而如果没有房玄龄等人的辅佐,我也得不到天下。我不能因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开国重臣同功论赏。”

一席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闭口无言,众将也心悦诚服。对李世民的大公无私十分钦佩,从此断了凭借关系得到封赏的非分念头,而是尽力报效国家以图官爵。

李世民为政之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不但做到论功行赏而不是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而且还做到了不计较个人恩怨任用人才。

唐太宗时期有名的谏臣直臣魏征,原本是太子的部下,但太子不听从他的劝告,最终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因而数次去拜访他,希望魏征能为国效力。要知道魏征曾经给太子出计谋要除掉李世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敌人,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成就了魏征忠臣的美名也给自己带来了贤君的荣誉。(www.xing528.com)

只有心底无私才能让天下人心服,只有胸怀宽广才能让天下才士归附。俗话说“泰山不拒累石方成其高,江海不择溪流方成其大”。作为一个统治者就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这样才能得天下之才为我所用。如果在选拔人才上,以关系亲疏为凭借,那么就会造成所赏非贤,所罚非暴的后果,当做贤人的得不到勉励,而作恶的人也得不到阻止时,社会上对才的追求就会减少,整个社会也就走向了混乱。因而,在举荐任用人才时要能够做到“举公义、辟私怨”。

在人才管理的艺术上,古代和现在是同样的道理,国家和企业是相似的情况,因而,在当代的企业管理中,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也应该做到“举公义、辟私怨”。

管理者在举荐任用人才时首先要做到“举公义”。

什么是“公义”呢?应该说谁也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人才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章程可供遵循,只要在大致方向和原则上不偏离就行了。而既然是“公义”,那么就不是一个管理者的个人意见,而应该是得到整个企业界和社会共同认可的一些标准。总的来说,“公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有综合能力。

能力的内涵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主要有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等。一个合格的企业人才,要能够明确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抓好关键的业务;要对企业之间的竞争保持敏锐的观察力,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到见微知著,为企业实现自己的目标作出周密的计划;应该能够认清危机,并及时果断地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和同事沟通协作的能力,具有团队精神。

第二,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优秀的人才不但应该具备全面性的知识,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独到的专业知识,在“博”的基础上“专”,这样才能对工作进行准确地把握,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决策。另外,人才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人才要经要随时进修,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以跟上时代的节拍,因此就需要人才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来接受新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

第三,有正直而诚实的品德。

我国历来重视人才的品德,甚至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能力更为重要,这种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整个社会伦理规范都要求人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企业中的人才,更应该有这种良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的品质不好,那么他越是有才能,对社会构成的威胁也就越大,这样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能称之为人才。作为一个优秀合格的人才,必须具备有正直、诚实、廉洁的品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择善固执、据理力争,在自己的过失面前勇于认错、接受批评并承担责任,才能廉洁自律,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管理者了解了“公义”标准,那么在举荐的过程中如何“辟私怨”呢?这是一个更难做到的事情。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理想方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管理者很轻易地就能做到“内举不避亲”,在人才的举荐和任用上,很多管理者都对自己的亲友优先考虑、提拔那些顺从自己的下属,如果管理者的亲友交好真的具备某个职位所需的才能,那么这样的举荐就和祁黄羊推荐自己的儿子做官一样,不带个人的私利,是为了企业的大局,是应该受到赞扬的。

然而很多人任用自己的亲友并不是“内举不避亲”,而是为了自己管理上的方便,甚至是以权谋私,给亲友好处自己也得利,这样的举荐非但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反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至于“外举不避仇”更是难做。很多管理人员在任用人才时,往往凭借主观感情个人好恶来进行取舍。比如给那些平日里不顺从自己的下属安排沉重的任务,给那些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员工穿小鞋,甚至找机会官报私仇排挤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下属同僚。这样的管理者把个人恩怨和工作纠缠在一起、把手中的职权当作解决个人私怨的利器,而不是为了企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就需要管理者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在工作中摒弃个人情感色彩,对于同事之间的矛盾不睚眦必报,而是用宽容的胸怀坦诚地接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当我们能像祁黄羊那样真诚地举荐自己的仇人时,仇人也就成了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