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答式标题吸引眼球的奥秘

问答式标题吸引眼球的奥秘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不同的问句形式作结,起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疑问句,只问不答,引发读者对作者所持论点或所表情感的思考。反问句,有答而问,语气强烈,有助于申明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感情。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肯定了中国六十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含着赞美的激情。设问句,自问自答,加强了思维的严谨性,使说理更为有力。秘诀解读本文标题简洁醒目,套用了庄子的“子非鱼”句式,饶有趣味。

问答式标题吸引眼球的奥秘

以问醒目

技巧点拨

相较于常规的陈述句,在结尾使用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效果会更强烈,也更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思考或认同。问的形式有三种:疑问、反问、设问。以不同的问句形式作结,起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

疑问句,只问不答,引发读者对作者所持论点或所表情感的思考。如:200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高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结尾:“人生在世如行路,常有挫折伏其中。面对生活中纷至沓来的自卑、失落、气馁、失败,聪明的你是选择‘站起来’,还是选择‘下去呢?’”作者在结尾处直接向读者提出疑问,语气亲切,一石千层浪,让人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

反问句,有答而问,语气强烈,有助于申明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感情。如高考语文(山东卷)高分作文:“‘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是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说的一句名言。其实,当乡亲们的双脚洗去了昨日的泥泞,甩掉了昔日的辛酸,摆脱了贫困的命运,带着澎湃的激情与自信,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和芬芳,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我的心情也充满了豪迈:家乡发生的可喜的变化,难道不是当代中国六十年来继往开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的一个直观的缩影,一个伟大的见证吗?”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肯定了中国六十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包含着赞美的激情。

设问句,自问自答,加强了思维的严谨性,使说理更为有力。如高考语文(全国卷1)优秀作文的结尾:“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缤纷的色彩,——为何?——缤纷成就和谐。”两组设问,语言铿锵有力,语意层进深入,收束全文,发人深省,力量十足。

范例导引

兔非鱼

兔子下水,让走兽高飞,这是多么朴素而美好的“大同”理想。然而走兽没有羽翅,兔子没有鳍尾,这样强迫走兽跃崖、兔子跳水而求一个“个个全才”,便是孟子所谓“求全之毁”。“君子不器”的通才大概是最长也最远的梦。因为鳞片与歌喉的兼得古今中外好像只属于小美人鱼。

还是孟子说得好:“二者不可得兼”。

我们总是希望将所有的美好加诸一个人身上,就像我们希望李煜可以上书韬略,下写愁情;希望赵佶可以左手国策,右手花鸟;希望纳兰性德可以口吟《饮水词》,手斩胡虏头……思及此,原来我们也是逼兔子下水的“罪人”。

青史竹帛总是事与愿违:李煜献城,赵佶丧志,纳兰心事无人知。虽然如此,李煜难道就不是“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的一代词宗了吗?赵佶就没有一幅花鸟价值连城的无限才情了吗?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就不被争相传唱了吗?

不是的,如果你还惊艳“一江春水”,如果你还珍视花鸟如生,如果你还牵念“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请高抬贵手。

请放兔子一条生路,留给鱼一个特长吧。请放兔子一条生路,既然兔非鱼,又何必强求呢?(www.xing528.com)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打开一扇窗。中国有同样的古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古有琴师师旷,辨音第一,而目不能视。对于师旷来说,能够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自毁双目,何足道哉!清有康熙大帝,文韬武略,略逊诗文,然而一国之君,能治国有道,诸国来朝,难道还不能得到世人的褒奖吗?

不是全才又何妨?不十全十美有何错?管仲爱财,难道就不是贤相?孙子膑脚,难道就不胜庞涓?汉武专制,难道就不是英主?

生而为人,就接受自己不是一个全才;生而为人,就宽容别人不能十全十美;生而为人,就欣然去发现这个世界不仅有天空、海洋,还有陆地;不仅有飞鸟、游鱼,还有兔子。

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我们何不能以古之君子之心,看待他人、自己和世界?

子非鱼,何必曳尾?

子非鸟,何必高飞?

子生斯世,何不乐见有兔非鱼,而欣然享此“和而不同”之美?

(河南一考生)

秘诀解读

本文标题简洁醒目,套用了庄子的“子非鱼”句式,饶有趣味。立意准确深刻,行文自然流畅。引语、材料信手拈来,却又都恰到好处,显示出了作者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文章的结尾连续四个反问,语势上步步逼近,将“和而不同”之美的主题充满激情地推上了高峰,给人以深刻印象。而且在这样的追问中,激起读者思考的浪花,使文章更有了论说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