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石板治理:从荒坡到黄金坡

石板治理:从荒坡到黄金坡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板上的奇迹地处晋陕峡谷的佳县,沟壑纵横,基岩祼露,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是全国100个特困县之一。1990年,佳县县委、县政府做出开发治理黄河沿岸荒坡石板的决定。民兵在荒坡石板垒石造田,为沿黄群众开拓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佳县民兵治理荒坡石板而脱贫致富被认为是一种奇迹。据国家黄委有关专家测定,在治理过的21000亩荒坡石板上,坡面覆盖率已达60%以上,按每平方公里1万吨计算,每年可控制50万吨泥沙流入黄河。

石板治理:从荒坡到黄金坡

石板上的奇迹

地处晋陕峡谷的佳县,沟壑纵横,基岩祼露,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是全国100个特困县之一。其中位于黄河沿岸的7个乡镇130个村又是最贫穷的地方。人均仅有的1亩地,支离破碎,“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包”,丰年亩产也不上百斤。

1990年,佳县县委、县政府做出开发治理黄河沿岸荒坡石板的决定。县人武部主动请缨,组织发动民兵充当主力军。沿黄110个普通民兵连,像当年毛主席转战佳县时积极支前参战那样,春秋两季大会战,农忙季节分班治理、联班协作。3年多来,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民兵们吃在石板上,住在山沟里,累计投工124万多个,移动土石方35万立方米,治理面积达21000多亩,垒造石坎田11000亩,修建蓄水池98个,栽植枣树花椒树40万株,创经济效益800万元。县人武部还在沿黄7个乡镇树立了20个垒石造田样板民兵连、10个典型排、15个典型班。

民兵在荒坡石板垒石造田,为沿黄群众开拓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螅镇荷叶坪村民兵排长张继宁把老婆孩子全部带到山上,全家人如同坚守阵地一样,在乱石中寻土,从土堆里筛出石块,然后把石块垒在塄坎上,最后用土填平。日复一日,到了1991年,张继宁在自己新修的15亩石坎田上,栽上了枣树,套种了西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收入达6000多元,先后被陕西省、榆林地区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民兵干部”。今年9月又被破格提拔为佳县黄河开发办公室主任。

坑镇关口村,全村260多口人。贫穷使全村45个青年连续6年没娶过一个媳妇。村里的32名民兵凭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连续苦战3年,垒造石坎田320亩,人均一亩多,栽枣树、花椒等树14000株,人均50株,累计收入18万元。村民们用这些钱修通了公路,架通了输电线,建起了学校。如今的关口村,不仅姑娘不外嫁,就连隔河山西临县的姑娘也看上了这里的小伙儿。(www.xing528.com)

木头峪乡牛圈沟村如今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垒石造田,越造越甜。坚持数年,必定有钱。”从前全村在光秃秃的石板上刨石,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而今荒坡石板尽染绿色。全村27户人家,年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家家铺炕毯、户户有电视,人均两孔半新窑洞,还安装了自来水,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

佳县民兵治理荒坡石板而脱贫致富被认为是一种奇迹。据国家黄委有关专家测定,在治理过的21000亩荒坡石板上,坡面覆盖率已达60%以上,按每平方公里1万吨计算,每年可控制50万吨泥沙流入黄河。世界粮食署的一位官员看了垒好的石坎田后,跷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佳县垒石造田的经验,应该推广到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国家去。”

(原载于《解放军报》1994年12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