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佳县民兵垒石造田:从奇迹到脱贫致富

佳县民兵垒石造田:从奇迹到脱贫致富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佳县民兵垒石造田创奇迹佳县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20世纪40年代,佳县民兵为保卫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贡献;50年代,佳县民兵发扬愚公精神,在黄河沿岸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座座石山上创造了垒石造田的奇迹。佳县民兵创造了开发治理荒山石梁、带民脱贫致富的奇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佳县民兵垒石造田:从奇迹到脱贫致富

佳县民兵垒石造田创奇迹

佳县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20世纪40年代,佳县民兵为保卫毛主席、党中央转战陕北,夺取全国胜利,做出了贡献;50年代,佳县民兵发扬愚公精神,在黄河沿岸沟壑纵横、山峦起伏的座座石山上创造了垒石造田的奇迹。然而,由于这里土地贫瘠,水源奇缺,仍然是我国特困县之一。全县24个乡镇,其中居住在黄河沿岸的7个乡镇130个村又是最贫穷的地方。人均纯收入不上百元,人均仅有的“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包”的1亩多粮田,丰年亩产不上百斤。贫困迫使本地姑娘远嫁,“光棍汉”增多。

穷则思变。要想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改变生态状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90年,在榆林军分区和佳县人武部的支持组织下,全县3万多民兵成建制地在黄河沿岸73公里的荒坡石梁上,摆开了垒石造田、栽植经济林的战场。他们一边劈山平地、垒石造田,一边引黄河水上山,修建蓄水池,吃在石梁上,住在山沟中。3年时间,民兵在黄河沿岸的荒山石梁上累计投工85万个,移动土石方25万立方米,治理面积1800亩,栽植枣树花椒树等经济林32万株,配建蓄水池98个。螅镇乡基干民兵排长张继宁是全乡垒石造田的带头人,从1990年开始苦战3年,在荒山石梁上修筑石坎田15亩,种植了苹果、枣树600余株。去年,种植的芝麻西瓜棉花和苹果等创收达4000余元。全县树立了20个垒石造田样板民兵连,10个典型排,15个典型班。达到了连有典型村、排有典型户、班有典型人。

垒石造田为沿黄河岸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垒石造田的积极性。仅去年,群众在新修的石坎田种植的西瓜、芝麻、棉花、豆类等经济作物,亩产收益150元。群众高兴地说:“垒石造田,越造越甜;坚持数年,收益更大。”几年后,经济林挂果受益,黄河沿岸的72个村可望达到小康水平。垒石造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生态效益。据专家测定,在治理过的18000亩荒山石梁上,坡面覆盖率可达60%以上,按每平方公里1万吨计算,每年可控制50万吨泥沙流入黄河。(www.xing528.com)

佳县民兵创造了开发治理荒山石梁、带民脱贫致富的奇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说:“垒石造田是佳县民兵的一大创造和发明。”国务委员、国家扶贫办公室主任陈俊生看了垒石造田工程后指出:“佳县民兵在重绘山河,为特困山区的人民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值得推广。”世办粮食署的一位官员看了垒好的石坎田后,跷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佳县垒石造田的经验可推广到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国家去。”

(原载于《中国民兵》199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