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佳县民兵勾勒东方红故乡山河

陕西佳县民兵勾勒东方红故乡山河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红》故乡——记陕西省佳县民兵重绘山河编者按:1947年,毛泽东主席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来到佳县。今天,《东方红》故乡的英雄民兵们,又在黄河岸边矗起了绿色丰碑。县人武部主动请缨,组织发动民兵充当承担这一工程的主力军。张继宁先后被陕西省政府、榆林地区行署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民兵干部”,去年9月又破格提拔为佳县黄河开发办公室主任。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说:“垒石造田是佳县民兵的一大创造和发明。”

陕西佳县民兵勾勒东方红故乡山河

东方红故乡——记陕西省佳县民兵重绘山河

编者按:1947年,毛泽东主席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来到佳县。在这黄河岸边的土窑洞里,历史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升起了新中国的红色希望。农民李有源触景生情,唱出陕北民歌《东方红》,震撼了大地。今天,《东方红》故乡的英雄民兵们,又在黄河岸边矗起了绿色丰碑。且看——

陕西佳县地处黄河中游的晋陕峡谷,这里沟壑纵横,基岩祼露,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是全国100个特困县之一。全县24个乡镇,其中居住在黄河沿岸的7个乡镇130个村又是最贫穷的地方。人均仅有的1亩粮田也是“石山戴土帽,薄泥夹石包”,丰年亩产不上百斤。贫困的帽子仍然像一座大山压在政治上翻身的《东方红》故乡的乡亲们头上。贫穷迫使全县姑娘远嫁,“光棍汉”村增多。

向贫穷宣战

穷则思变。要想改变贫困面貌,必须改变生态环境。1990年,佳县县委、政府做出开发治理黄河沿岸荒石坡的决定。县人武部主动请缨,组织发动民兵充当承担这一工程的主力军。县人武部部长马月林带领机关干部多次对黄河沿岸的53个村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考察论证,制定了《沿黄民兵开发治理荒石坡的三年规划》。县人武部向沿黄民兵发出了“向荒石坡进军”的命令,要求广大民兵要像当年毛主席转战佳县时积极支前参战那样,带头投入到治理荒石坡的战斗中去。县人武部组织沿黄110个民兵连的8000民兵开赴在各个荒山石坡上。民兵们研究制定开发治理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并采取“春秋两季大会战,农忙季节各自干”和分班治理、联班协作的办法,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在黄河沿岸73公里长的荒坡上摆开了垒石造田、栽植经济林的战场。他们一边劈山平地,垒石造田,一边引黄河水上山,修建水池。3年多的时间,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民兵们吃在荒石坡上,住在山沟中,坚持造田不间断。共投工124.5万个,移动土石方35万立方米,治理面积达21000多亩,垒造坎田11000亩,修建蓄水池98个,栽植枣树花椒树40万株,创经济效益800万元。县人武部还在沿黄7个乡镇树立了20个民兵垒石造田样板、10个典型连、15个典型班,实现了连有典型村、排有典型户、班有典型人。

向荒石坡要粮

佳县人武部积极组织民兵治理荒石坡、垒石造田,为沿黄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这项生态工程的自觉性。螅镇荷叶坪村民兵排长张继宁,过去被生活所逼,外出打工,走南闯北,尝遍了人生的艰辛,岁月给他脸上刻下了不符合年龄的皱纹。如今,张继宁哪里也不去了,他把老婆孩子全部带到山上,把家安在巨岩之下,全家人如同坚守阵地的勇士,始终没有离开荒石坡。张继宁一边组织指挥村里民兵的垒石造田工作,一边在留给自己的那段最难啃的石坎上苦干。寒来暑往,他在乱石中寻土、从土堆里筛出石块,然后把石块垒在塄坎上,最后用土填平。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到了1991年,张继宁终于夺取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他在自己新修的15亩石坎田上,栽上了枣树,套种了西瓜、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年收入达6000多元。张继宁先后被陕西省政府、榆林地区行署评为“劳动模范”“优秀民兵干部”,去年9月又破格提拔为佳县黄河开发办公室主任。

像黄河的涛声一样,张继宁的故事传遍了沿黄130个村,民兵们纷纷递上了决心书、军令状,他们摩拳擦掌,要向荒石坡洼讨个说法。(www.xing528.com)

坑镇关口村,全村260多口人,贫穷使全村45个青年民兵连续6年没娶过一个媳妇,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面对这光秃秃的荒石坡,村里的32名民兵首先叫响了“向荒山抗争,向荒石坡要粮”的口号。他们凭着一双手,一把斧,苦战三年,垒造石坎田320亩,人均一亩多,栽枣树、花椒等树14000株,人均50株,累计收入18万元。村民们用这钱修通了公路、架设了电杆、修建了学校,如今的关口村,不仅姑娘不外嫁,就连隔河山西临县的姑娘也看上了关口村的小伙子。

走出贫困的沼泽地,走出古老的错觉。佳县沿黄8000名民兵在探索中转变观念,在苦战中拥有财富,他们用“荒山栽树炮轰炸,高崖底下治石坡,封沟锁岔打石坝,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的愚公精神,成功地撬开了致富的大门。

在木头峪乡牛圈沟村,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垒石造田,越造越甜,坚持数年,必定有钱。”这是全村人发自肺腑的呼唤。从前,他们在少得可怜的土地上拼命耕作,也只能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而今他们在荒石坡上重染绿色,结果,大家都富裕了。全村27户人家,家家铺炕毯、户户有电视,人均两孔半新窑洞,还安装了自来水。全村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成为全县第一个“小康村”。村党支部被陕西省委评为“先进党支部”,民兵连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扶贫帮困尖子连”。

荒坡出奇迹

佳县人武部率领民兵开发治理荒石坡,带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受到中央有关部局专家和领导的关注与支持。国务委员、国家扶贫办公室主任陈俊生看了荒石坡治理专题录像片和汇报材料后,感慨地说:“佳县大地在重绘河山啊!垒石造田是逼出来的,在沿黄河荒石坡上造田栽枣树、果树,为沿黄人民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值得推广。”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说:“垒石造田是佳县民兵的一大创造和发明。”世界粮食署的一位官员看了垒好的石坎田后,跷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佳县垒石造田的经验可推广到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国家去。”垒石造田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也带来了生态效益。据国家黄委有关专家测定,在治理过的21000亩荒石坡上,坡面覆盖率可达60%以上,按每平方公里1万吨计算,每年可控制50万吨泥沙流入黄河。

佳县民兵开发治理荒石坡的创举,就像30年代农民李有源唱出《东方红》一样,又一次震撼了祖国大地。与当年不同的是,黄河儿女正在决战穷魔,进军荒山,使生命的绿色出现在怪石嶙峋的荒石坡上。如今放眼望去,在佳县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层层梯田绕山头,沟沟长满红枣树,一年栽树三年富,五年走上富裕路”。几年后,沿黄130个村可望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原载于《中国民兵》1995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