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漠奇迹:榆林军分区民兵参与经济建设记事

大漠奇迹:榆林军分区民兵参与经济建设记事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漠的奇迹——陕西榆林军分区组织发动民兵参加经济建设记事榆林,曾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榆林军分区党委深刻地认识到,这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发动民兵建设榆林、振兴榆林的良好契机。1992年5月1日,陕西省决定修建神榆地方铁路,榆林军分区向全区民兵发出了动员令,响亮地提出“地方铁路地方建,广大民兵作贡献”的战斗口号。

大漠奇迹:榆林军分区民兵参与经济建设记事

大漠的奇迹——陕西榆林军分区组织发动民兵参加经济建设记事

榆林,曾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它北接毛乌素沙漠南缘,南连黄土高原,肆虐的黄沙使这里十年九旱。1978年以前,这里大多数人民尚未达到温饱,地区和12个县(市)全吃国家财政补贴

榆林,又是一片神奇的黄土地。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北边有名列世界第七的神府大煤田,南边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气海,西边有雄厚的石油储量,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历史,给榆林军分区党委“一班人”一个机遇:榆林地区的资源要大规模地开发,民兵工作怎样适应开发的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周密的论证,党委“一班人”形成了一个共识:在组织发动民兵参加经济建设上做文章。

煤海奇兵

在榆林北部的神木、府谷境内,埋藏着巨大的“乌金”——煤炭,储藏量达2390多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称为神府煤田。1985年国务院确定分为三期完成煤田的开发建设。第一期工程以8年时间建成年产煤100万吨以上的矿区,同时还要建成包神铁路、榆林机场、店塔电站等30多个大型建设项目,有各种配套服务工程。榆林军分区党委深刻地认识到,这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发动民兵建设榆林、振兴榆林的良好契机。于是主动向地委、行署请缨,向全区发出了《动员各级人武部门和广大民兵参加神府煤田开发的通知》,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位于神府煤田中心的乌兰木伦河公路大桥,是连接陕西与内蒙古的交通枢纽,也是开发煤田的重要工程。由于河道宽,地质松软,施工难度大,很多工程队不愿承包。神木县人武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投标并组织了3个民兵连,冒酷暑,战严寒,奋战一年零两个月,使该工程提前一年建成通车。1992年5月1日,陕西省决定修建神榆地方铁路,榆林军分区向全区民兵发出了动员令,响亮地提出“地方铁路地方建,广大民兵作贡献”的战斗口号。全区民兵纷纷响应,积极行动,许多民兵拿出自己积攒的血汗钱主动送到地方铁路筹建处。与此同时,广大民兵积极投入到土建工程第一线,为尽快建成通车做出显著贡献。在神府煤田开发建设中,军分区和人武部门共组织民兵包工队320个,成建制地开赴工地,先后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神榆二级公路100多公里、榆林三级机场、大柳塔电厂、包神铁路、活鸡兔露天煤矿等30多个重点难点工程的土建工程。

——开发煤田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而神府煤田位于沙漠之中,建筑材料奇缺。地方领导着急,军分区和人武部的领导更着急。为了寻找能烧石灰矿石,神木县人武部主要领导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冬天,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带领民兵翻山越岭,勘察了神木县南部山区10个自然村所有的峁沟岔,打洞取样。经过技术鉴定后,又三次进山帮助民兵任青田办起了神木县第一家石灰厂,年产石灰一万多吨。在支援神府煤田建设中,军分区和各级人武部门共扶持民兵、退伍军人创办了水泥、砖瓦、石灰、玻璃等经济实体2500多个,有力地支援了矿区建设。

——神府煤田开发的方针是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榆林军分区组织各级人武部门积极配合地方,先后动员民兵集资2500多万元,创办了以民兵为主体的集体性煤矿120个,个体煤矿98个,国营大矿2个,从业民兵6万多人,每年可产原煤400万吨,占神府煤田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神府煤田开发伊始,各种服务配套项目一时难以跟上。为填补矿区职工的生活供给不足,榆林军分区和各级人武部门动员了2万多男女民兵在矿区办起旅社、饭馆、商店、缝纫、理发等3000多个服务网点,为矿区建设服务。

治河先锋

1993年7月上旬,兰州军区百余名将校军官在无定河边参观,他们不敢相信,眼前块块星罗棋布的绿色稻田赛江南,他们只听说过“小米饭、南瓜汤、陕北自古吃杂粮”,没想到现在“大米饭白生生,榆林人一天吃三顿”。可谁知道,这白生生的大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榆林民兵治河造田用心血换来的。

发源于毛乌素沙漠之中的无定河,给它奔向黄河、汇入大海的第一站主人——横山县六个乡(镇)的十多万人民群众造成了许多灾害,沿河两岸的5000多亩农田,上万株成材杨柳树、苹果树、葡萄树等群众的“摇钱树”,一次次被无情的洪水冲毁。(www.xing528.com)

1989年,横山镇王圪堵村党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王培军挺身而出,率先组织本村民兵治理无定河工程。无定河流经该村达5公里之长,民兵们发扬连续作战、团结拼搏、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顶烈日,冒严寒,经过180天的战斗,搬移土石方385万立方米,筑河堤3700多米,营造水田2700多亩,打赢了治理无定河的第一仗。

1990年春,横山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大规模治理无定河的号召。县武装部积极响应,政委杨瑜宜带领机关干部亲临现场,组织了沿河六个乡(镇)和一个国营农场7200多男女民兵,开展了“向无定河要地,向荒河滩要粮”的大会战。一个时期,沿河两岸红旗招展,人声鼎沸,民兵连与连、排与排之间展开了竞赛。拉石料、运土方、扛树枝、筑河堤、修水渠、引水拉沙、淤泥垫地的劳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30多个由基干民兵组成的突击队,跳进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扛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在水中砌墙截流,拼死拼活地奋战了一年零两个多月,筑河堤4800多米,修水渠84条,既固定了河水流向,又在故道上造田1.03万亩。

民兵们围河造田是尖兵,抢险护岸是英雄。1990年春,无定河畔的波罗镇小咀村民兵连,集资18万多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营造良田800多亩,使全村人均水田增加了一亩。正当全村人为取得的胜利欢欣鼓舞,酝酿着更大的建设蓝图的时候,一场洪水把拦河堤冲开了一个缺口,眼看着大堤有被毁掉的危险。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民兵连长张治新仅用20分钟就集合了全村的民兵直奔大堤,他带头跳入汹涌的河水中打桩堵沙袋,和全体民兵一起奋战了5个多小时,终于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河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横山人民祖祖辈辈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在新一代民兵手中变成了现实。当年治理的河滩当年就增产水稻400多万公斤,新增产值336万元。

横山人在无定河两岸围河造田10万亩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如今,仅横山县生产的稻米不仅能满足榆林地区300万人和神府煤田开发的需求,而且还远销山西、内蒙古等地。

降伏沙魔

风沙是榆林的一大害。据史料记载,魏晋以后,毛乌素沙漠滚滚南移,淹没庄稼,吞噬村庄,榆林人民祖祖辈辈深受风沙之苦。过去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秧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拖儿带女去讨荒。”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榆林人民的疾苦。国家林业部把榆林地区作为“三北”防护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地委、行署也提出了“北治沙、南治土”的战略方针。具有光荣传统的榆林民兵,在各级人武部门的组织下,一马当先,与风沙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

1984年,国家林业部、水电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出了营造黄河护岸林工程的号召。榆林军分区组织沿黄河的神木、佳县、府谷、清涧等六县人武部,动员了37个乡(镇)、822个自然村的民兵参加黄河防护林建设。在长达480多公里的黄河岸边,民兵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战,经过六年多的辛勤劳动,共营造乔木林、灌木林和经济林60多万亩,建成了1000多公里长的防护林带,使黄河两岸披上了绿装。

治理沙漠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1986年,榆林市北部一条长达7里的沙龙直逼城下,塞上古城面临风沙侵蚀。榆林市人武部主动向地方政府请缨,将这片荒沙作为民兵绿化基地,带领4个乡、10个厂矿的5000多名民兵向荒漠实施“绿色行动”。他们把荒沙的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了沙、水、田、林综合治理,农、林、渔全面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民兵们用一禁(禁止人畜进入沙区)、二搭(用麦草搭障)、三栽种(栽种沙柳、沙蒿)的办法,一个沙丘一个沙丘地连片治理。经过7个春秋的苦战,共移动沙土3亿多立方米,平沙造田1万5千多亩,挖鱼塘300亩,挖渠槽井、多管井120多眼,在沙丘上栽乔灌木、草及各种混交体3万2千多亩。

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沙滩,如今护田林网纵横交错,小块林星罗棋布,鱼塘星星点点,一派塞上江南的风光。这片民兵治沙“样板林”已吸引了世界48个国家的治沙专家前来参观。目前,4.3万平方公里的榆林大地上,已经建成1000多公里长的“三北”防护林带,140多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150多万亩牧场得到了保护,100多万亩流沙被基本固定,初步形成了“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长城”,当地的生态、气候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如今,榆林沙区拥有水田1.7万亩,年净增粮食1亿公斤左右,年产鲜鱼800多吨,人均纯收入620多元,已有4乡77村的1.5万户农民脱贫过上了富裕生活。

(原载于《解放军报》1996年5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