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理实践中的间接思维对应的大脑机制与障碍

护理实践中的间接思维对应的大脑机制与障碍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护士对患者的判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的间接性。物质属性,人要进行思维,首先必须具备思维的物质基础,即大脑这一思维器官。当大脑发育不健全或大脑有疾病时个体常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思维活动同感知过程不同,它是与人的言语活动即第二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分析综合活动。脑局部损伤的部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维障碍。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

护理实践中的间接思维对应的大脑机制与障碍

一、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具体来讲,思维是人脑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所有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是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即思维是概括的反映。思维的概括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认识,如不同组织部位的炎症表现各异,但大都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病理改变;②对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内在联系的认识。

(2)间接性思维是指人们借助于其他事物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知。例如,护士观察到患者呼吸浅快、呼气延长、发绀,可间接地判断患者存在呼吸困难。临床上护士对患者的判断主要依靠的是思维的间接性。

(3)逻辑性思维具有逻辑性的特征,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并按一定的规律进行。

(4)物质属性,人要进行思维,首先必须具备思维的物质基础,即大脑这一思维器官。因此,思维具有物质属性。当大脑发育不健全或大脑有疾病时个体常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

(三)思维的生理机制(www.xing528.com)

思维的生理机制是思维产生的基础。思维活动同感知过程不同,它是与人的言语活动即第二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分析综合活动。人的感知活动虽然也有言语活动作为中介,但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为主的反射活动,而思维过程则是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分析综合活动。实验研究表明神经元在神经回路中的活动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着不同水平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构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过程的神经基础。脑局部损伤的部位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维障碍。

(四)思维的品质

完整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这些品质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1.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2.思维的灵活性 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表现在思维起点灵活,能够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地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善于组合分析,收缩性大;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3.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指在出现新的异常情况或困难时采取对策,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任何创造、发明、革新、发现等实践活动,都与思维的独创性联系在一起

4.思维的评判性 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方面。

5.思维的敏捷性 指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突发的情况,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