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党务机关。1937年11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叶楚仓以及其他一些要员抵达重庆,开始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寻找办公场所。目前上清寺电信营业厅就是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所在地,机电房就是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楼所在地。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国民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旧址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位于上清寺,在中山四路与人民路的交会处,邻近桂园。其整体范围属原重庆电报局,包含着两处国民党的重要建筑,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楼、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为仿哥特式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楼一底。面阔7.9米,进深10.8米,通高7.5米。建筑占地面积180.05平方米,建筑面积361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350平方米。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党务机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各机构陆续迁渝。1937年11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叶楚仓以及其他一些要员抵达重庆,开始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寻找办公场所。12月7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在范庄(现为市人民政府第二招待所)举行迁渝后的首次执监联席会议,并开始在渝办公。之后,随着内迁工作人员的增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执行委员会借用张群之弟、重庆电报局局长张骧的公馆及其电报局来作为工作场地。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修缮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

抗战时期,朱家骅、吴铁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就在此办公,并多次召开国民党中执委政治会议,指导全国实施训政,监督国家政务和全国抗战事务。抗战后,该处为国民党高级官员张群之弟张骧的住所。解放后,该处为重庆电话局使用。20世纪50年代在原址建设了重庆市电话局机电房与营业厅。目前上清寺电信营业厅就是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所在地,机电房就是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楼所在地。2003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旧址(张骧公馆)由渝中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国民党中央党部执行委员会旧址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市文广局对遗址本体进行了修复。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是重庆抗战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利用价值。

第一,它包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原是张骧公馆,也是原重庆电报局所属场地,承载着近代重庆电讯事业的发展历程。自1937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迁渝后,张骧公馆及其附近建筑即成为国民党重要的办公场所。国民党中央在此召开了多次会议,作出了众多抗战决议如发动国民精神总动员、开除汪精卫党籍等。毫无疑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政党办公地,尤其是在抗战时期陪都的中央办公地,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物证。总的来讲,它对研究近代重庆电讯史、抗战史、国民党党史及民国史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www.xing528.com)

第二,它在建筑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张骧公馆)建于20世纪30年代,属仿哥特式建筑,是一幢青砖洋瓦的别致小楼,折中主义风格,采用壁炉居宅心的西式住宅空间布局模式,并引用了西式的阳光房。建筑屋顶结合了西式、中式歇山与十字双坡,颇具匠心。2009年,重庆市对建筑本体进行了维修,总体上保留了建筑原貌,其艺术价值也得到全新的展现。

第三,它有利于促进两岸交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是国民党内迁重庆后的重要办公地点,它是国民党发展、变迁的一处重要物证。保护好这一处遗址,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这就能更好地在当今和平环境下,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鉴于以上情形,我们认为,在今后对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的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对遗址本体以及相关史实的研究。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张骧公馆)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浅,今后应该多搜集相关文物、文献资料,开展基础性的研究。

第二,在周边竖立醒目的路牌指示标识。目前,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张骧公馆)虽然得到修缮,但是它身处电信局内,与之相邻的上清寺转盘处因围墙相隔,并不方便参观。路人经过此处,多只能远看公馆,但并不知道这是一幢什么样的遗址。故建议竖立相应的指示标牌。

第三,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促进对台交流。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是国民党内迁重庆后的重要办公地点,对于国民党而言,它承载着其一段珍贵的历史。今后,可以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打造新的文化空间,促进两岸对话与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