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崖土司城址:世代保护,历史遗迹尊贵

唐崖土司城址:世代保护,历史遗迹尊贵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崖土司城址位于唐崖镇唐崖司村唐崖河西岸。随后,唐崖土司城以三街十八巷为主体的格局逐渐形成。唐崖土司城址一直受到当地政府重点保护,从1986年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到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中张姓与唐崖土司招驸马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章姓由大河口迁来此地,何姓大约是同治年间迁徙而来。唐崖河是唐崖土司城址正面的天然防御屏障,也是历史上唐崖土司重要的出行通道。

唐崖土司城址:世代保护,历史遗迹尊贵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唐崖镇唐崖司村唐崖河西岸。元代,覃一世祖覃启奉中央王朝的旨意镇抚当地居民并驻守此地,因此修建象征地方权力的衙署来进行统治。元朝至正年间,覃启处送开创唐崖土司城。明朝洪武年间,唐崖土司叛乱被平,治所废毁。明永乐四年(1406年),第四任土司覃忠孝奏请朝廷重新设立唐崖长官司,并“请建官府”,得到认可,唐崖土司治所复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因平定“奢安之乱”有功,明朝敕建的“荆南雄镇”牌坊落成。随后,唐崖土司城以三街十八巷为主体的格局逐渐形成。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唐崖土司城废弃,第二年清政府在司城内设唐崖通判署。后来,部分居民房屋修建在唐崖土司城遗址上,形成了唐崖土司城址与唐崖司村共存的情况。唐崖土司城址一直受到当地政府重点保护,从1986年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到2006年,被国务院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唐崖土司城址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它不仅包含历史、艺术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个人或集体对历史、自然、建筑环境、文化的认知和记忆,而且蕴含着人类历史交流的普遍价值。

唐崖土司城遗址(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供图)

唐崖司村四方的山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命名,西为玄武山,东为朱雀山,北为白虎山,南为青龙山。远处群山犹如万马奔腾之势集中于玄武山脉,名曰“万马归朝”。同时,村落南面五条山脉汇聚一处,称“五龙归位”。整个村落隐于幽幽青山之中,独特而神秘。吊脚楼隐于青山烟雨翠竹旁,独有意趣。村内拥有多处人文自然景观。青狮峡的景色苍郁连绵、碧绿澄澈;神仙崖悬棺蕴藏着悠久的巴人文化;简槽沟溶洞群则是纵横交错、宛若迷宫

土司城总体布局以上、中、下街道形成的“Z”字形折线为主线,主线之上分布衙署区、大寺堂、土司坟等礼制性与宗教性建筑,主线之下建造土民的生活区、经济区等,形成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城市建筑格局。经过岁月的累积与发展,唐崖司村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唐崖司村坐落于青山腰处,四周被碧波林海围绕。科学排水系统让当地村民一直以山水为饮,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村民提供生活取暖的柴火,肥沃的土地维持着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使用锄头、镰刀、风车、犁头、耙、扁担、箩筐、打谷机等来进行农作物种植与收割,饲养黑猪等牲畜,种植茶叶、烟叶。每逢农历初三、初六、初九,村民就会把自己剩余的苞谷、土豆等农作物拿到尖山寺(今唐崖镇老街)赶集交易饮食常以稻谷、苞谷为主食,杂以洋芋。菜肴偏酸辣,喜合渣、腊肉等,酷爱喝油茶汤。(www.xing528.com)

唐崖土司城荒废后,逐渐形成了唐崖土司城址与唐崖司村共存的状态。在原土司城址范围内有99户305人,分为四组,村民主要以土家族为主,多为覃姓,但并不是本地最早的居民。覃氏始祖应中央王朝的征调,带领军队迁徙此地,至今700多年。除开覃姓之外,还有张姓、章姓、何姓以及其他人数较少的姓。村中张姓与唐崖土司招驸马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章姓由大河口迁来此地,何姓大约是同治年间迁徙而来。其余的姓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分别从贵州、江西等地迁徙此地。

唐崖河“岸转涪江,倒流三千八百里”,在唐崖司村前缓缓流过。唐崖河是唐崖土司城址正面的天然防御屏障,也是历史上唐崖土司重要的出行通道。唐崖河与龙潭河汇合后,流入黔江境称阿蓬江,在重庆市龚滩古镇流进乌江,然后在涪陵汇入长江。唐崖河自东向西而流,因为出现回流,人们也常常以它来衬托思乡之意。在陆路不便的年代,唐崖河是通往外省的重要路径。不管是土司行军打仗,还是商业交流,都需要通过唐崖河的运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