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犹太民族的理智与善行:让恶化为善果

犹太民族的理智与善行:让恶化为善果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恶结出善果犹太人是一个弘扬善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恶持十分理智、十分坦然态度的民族,这后一种品质,尤为难能可贵。拉比坚决表示,绝对不能与这个女人发生肉体关系。因为这种生活不自然,人的正常欲求得不到疏导,就会越来越强烈,结果造成墙随欲增,欲随墙高的局面。而且,墙越高,越容易倒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必然会使恶的冲动泛滥而出。以前纽约曾破获一起大走私案,结果查出一个拉比,他在牙膏中夹带钻石走私。

犹太民族的理智与善行:让恶化为善果

让恶结出善果

犹太人是一个弘扬善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对恶持十分理智、十分坦然态度的民族,这后一种品质,尤为难能可贵。

在犹太人看来,恶本身是无所不在的,伊甸园里有,其他地方也有,更遑论人心之中了。

塔木德》上说,当年上帝发大水淹没不义之人时,曾预先告知义人挪亚,让他造好一只大船,全家避难于船上,并将所有动物都按一公一母配齐,各带一对。当时,善闻讯也急急忙忙跑来找挪亚,要求登舟避难。可是,它却遭到挪亚的拒绝。

挪亚说:“我只能让成公母一对的上船。”

于是,善只好跑回树林,寻找可以和自己成为一对的对象,结果找到了恶,便一起成双作对地登上了方舟

从此以后,有善的地方就必有恶的存在。

这就是说,犹太人基本上把恶看作某种正常存在的东西,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挪亚上方舟时不仅带了洁净的动物,也带了不洁净的动物一样。

不过,既然承认了恶的无处不在,那也没必要兴师动众成年累月地从事消灭恶的徒劳。相反,犹太人常常认为,恶有时还会促使人做些于人类大有意义的业绩。

犹太人有句名言:“如果人类没有恶的冲动,应该会不造房子,不娶妻子,不生孩子,不工作才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犹太人至高的善乃是虔信和求知,而造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赚钱,势必让人(哪怕暂时地)忘记虔信或者丢下经卷。这当然是恶的唆使了。有个拉比曾就犹太人离开农业进入城市从事商业,作过神学上的辩解,他说:“要是犹太人像农民那样整天忙于田里干活,那他什么时候钻研《托拉》呢?”

不过,犹太人与基督徒不同,他们不是把这些世俗活动本身看作恶,而是看作人类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甚或前提。上帝本人就经常许诺义人们“生养众多”,还将财富子女赐福于他们。这与中世纪基督教修士幽居在黑暗的修道院里禁欲苦修的自作孽,大异其趣。

所以,从这里,实际上可以看出犹太人的一种基本心态:恶,只要导入正常的渠道,就可以驱使人做出有功德之举。这要比单纯压抑恶的冲动有效、有利得多了。

这当然不是说对恶就可以不加防范。不是的。犹太人有时防范得还特别紧,不肯让人有一点钻空子的机会。

从前,有一个青年深深爱上了一个女子。后来青年病倒了,医生诊断之后,对他说:“你是因为思念太深不能实现,才患了这种病。只要和你思念的人同房,病一定会好。”

这个青年便来找拉比,把医生的话告诉拉比,请他表达个意见。拉比坚决表示,绝对不能与这个女人发生肉体关系。(www.xing528.com)

于是,青年又表示,如果让这个女人一丝不挂地站在他面前,也能使他内心郁结消除而病愈的话,可不可以这么做?拉比还是认为不行。

既然如此,那么是否可以让他和她隔着墙作面对面的谈话呢?拉比仍然不同意。

在《塔木德》中,没有明白交代这个女性是否已经结婚。在别人问他何以如此强硬地反对这件事时,拉比回答说:

“人类应该有贞节,假若一个人以思念很深为理由就可以立刻获得同房的话,社会的规范就得不到遵守了。”

对这则寓言,也不要理解为犹太人热衷于把人的恶念防范得严严实实,让人因为不得发泄而死去活来。拉比知道这个青年一时死不了,说不定纯属装病。因为本来只要他履行合法手续结婚就可以了,何必急着同房呢?当然要是对方不爱他或者已经是有夫之妇,那青年即使真的病得要死,也没有办法。

不过,就总的态度来看,犹太人相信的还是“防范不如疏导”。

犹太人有句谚语,叫“1米高的墙胜过100米高的墙。”

拉比们认为,1米高的墙必定屹立不倒,而100米高的墙却很容易倒塌。这墙指的什么呢?指的就是人对自己的“恶的冲动”的疏导或防范。

犹太人不相信高墙大院关门苦修的寺院或不娶妻子的僧侣。因为这种生活不自然,人的正常欲求得不到疏导,就会越来越强烈,结果造成墙随欲增,欲随墙高的局面。修道院墙的高度成了修士们欲念强烈程度的函数与标志。而且,墙越高,越容易倒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必然会使恶的冲动泛滥而出。

一个人短时间里不做爱是办得到的,但要一生不做爱,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他(她)生理上不能。所以,犹太人只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间,比如月经期间、安息日前夕及安息日还有其他宗教节期不要做爱,更重要的是不发生婚外性关系,而把绝对没有性生活,或者说,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人看作不可信的人。所谓“凡教师不能没有妻子,凡拉比不能没有结婚”,真是智人智语、智人快语。要是为人师表者只顾忙着在心中“高筑墙”,还怎么教育学生?要是聪明人的基因传不下来,人类岂不会越来越蠢?

犹太人对性中所藏匿的“恶的冲动”是这样的态度,对其他事情中藏匿的“恶”,也持同样的态度。

拉比本来应当是犹太人的道德典范,但偶尔也有身为拉比的人作奸犯科的。以前纽约曾破获一起大走私案,结果查出一个拉比,他在牙膏中夹带钻石走私。

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作出这种勾当,一定会激起信徒们的“义愤填膺”,说不定会放火烧掉某所寺院。但犹太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却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十分冷漠。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恶是无处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样也可以有恶的存在。

犹太教信徒的这种富于理智、富于人性敏感的冷漠,固然可以有多种原因促成,但其中必有“1米高的墙”的作用。道德典范不是靠100米高的墙烘托出来的,信徒们的欲念更不会在100米高的墙头“惊涛拍岸”,而汲汲于借道德典范的高墙倒塌之机,乘势泛滥。

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让恶结出善果”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