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口持续时间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出口持续时间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Prusa首次提出了“贸易持续时间”的概念,从而很好地概括了新新贸易理论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虽然和Prusa的研究是以美国进口贸易为对象,且同质产品、参考价格产品和差异化产品的分类方法未达到精细水平,但生存分析法应用于贸易持续时间的测算奠定了出口持续时间研究的基础,此后国内外学者不断将目光聚焦于出口持续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出口持续时间与理论研究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汇率与出口贸易发展的研究不断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向微观企业层面延伸(毛其淋、盛斌,2013)。Melitz(2003)在Hopenhayn(1992)和Krugman(1980)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生产率等关键因素,论证了开放条件下高生产率企业率先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次之的企业主要满足国内市场,而低生产率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的假设。Melitz(2003)将企业异质性真正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之后的BEJK模型(Bernard et al.,2003)、Helpman等(2004)、Meltiz和Ottaviano(2008)的贡献均是基于Melitz工作的修正,可以说Melitz是将异质性假设真正纳入国际贸易理论的先驱(林高榜,2012)。而在此基础上,也建立了以微观企业为研究视角的新新贸易理论,从而能够解决“企业为什么会出口”及“什么样的企业该出口”这两大问题。

由此,宏观研究进入了微观企业层面。和Prusa(2006a)首次提出了“贸易持续时间”的概念,从而很好地概括了新新贸易理论所要回答的两个问题。和Prusa(2006a,2006b)的研究不仅最早利用K-M生存分析法测算了美国进口贸易持续时间,还将产品按照Rauch(1999)的方法进行了分类,测度了不同产品的进口持续时间。虽然和Prusa(2006a,2006b)的研究是以美国进口贸易为对象,且同质产品、参考价格产品和差异化产品的分类方法未达到精细水平,但生存分析法应用于贸易持续时间的测算奠定了出口持续时间研究的基础,此后国内外学者不断将目光聚焦于出口持续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和Prusa(2010)、和Blyde(2010)延续此前的研究方法,分别对46个国家的出口持续时间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出口持续时间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美国、欧洲等地的出口持续时间较长,具有一定的优势;Tobias等学者(2011)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对西班牙的出口持续时间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其中位持续时间为2年,比较短暂,而印度企业的出口贸易中位持续时间为4年,说明印度的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eichert,2009)。Nitsch(2009)、Obashi(2010)、Fugazza和Molina(2009)、Perez等(2011)诸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产品特征、国家特征、贸易成本、宏观因素等变量均会影响出口持续时间。(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