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舍沿革与变迁:志理论研究专辑成果

馆舍沿革与变迁:志理论研究专辑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馆舍的沿革与变迁一、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省立图书馆馆舍1.百花洲馆址江西省立图书馆自1920年12月成立筹备处以来,馆舍几经变迁,从令公庙第一师范学校,到百花洲彭刚直公祠,再到南昌天主堂三道桥谌家巷洋式房屋,直至1927年11月,欧阳祖经馆长到任后呈请省府当局拨定的百花洲张、江、沈三公祠辖地,江西省立图书馆的馆址才尘埃落定。1937年8月31日,省立图书馆奉令迁移善本图书,停止开放晚间阅览室。

馆舍沿革与变迁:志理论研究专辑成果

第一节 馆舍的沿革与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前江西省立图书馆馆舍

1.百花洲馆址

江西省立图书馆自1920年12月成立筹备处以来,馆舍几经变迁,从令公庙第一师范学校,到百花洲彭刚直公祠,再到南昌天主堂三道桥谌家巷洋式房屋,直至1927年11月,欧阳祖经馆长到任后呈请省府当局拨定的百花洲张、江、沈三公祠辖地,江西省立图书馆的馆址才尘埃落定

百花洲位于南昌旧城区东隅,濒临东湖。百花洲俗称三洲,包括东洲(今苏圃)、北洲或中洲(冠鳌亭)、南洲(省图书馆老馆)。宋绍兴间,转运副使张澄在东湖北涯洲建讲武亭,训练水军,元明而后,讲武亭久废。明末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将南昌风景分为“内十景”“外十景”,百花洲列内十景中;清康熙二十七年巡抚宋莹宝建亭榭;四十三年巡抚李基和建筑假山;五十七年巡抚白潢建筑百花桥、通古讲武堂沧浪亭雍正八年巡抚谢闵,环堤植柳树千株;乾隆十一年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字于石,立碑于南洲(该石碑现仍存于江西省图书馆老馆内)。颜其亭曰水木清华之馆(后因纪念嘉庆年间江西学政阮元等而被称为阮楼,楼高二层),旧有门联云:“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四十二年巡抚海成筑堤以通苏圃;四十五年巡抚郝硕改建楼阁;道光间巡抚钱宝琛重修,咸丰间再修;同治四年巡抚沈葆桢奉敕兴建张芾、江忠源祠于阮楼之西,其余亭台皆修葺一新;其后沈文肃公祠则建其右,气象雄伟,益壮游观。

img5

彭加屏书“百花洲”石碑(南昌市东湖百花洲)

img6

江西省立图书馆——阮楼(1927年)

1928年,欧阳祖经馆长看中百花洲,执意坚持以原张、江、沈三公祠地址为建筑基地建馆,就是基于它有三大优势:(1)地点适中,读者来往方便;(2)水木皆备,十分闲静,是读书的好地方;(3)馆舍独立湖中,能避火险。新馆于1928年动工兴建,1930年8月落成,总面积三百余平方丈(约合3 333平方米)。馆舍所占地面为一百余平方丈(约合1111平方米),其余四周种植花木。全部工程原计划建楼房五座,需要建筑费8万余元。由于经费有限,仅建成楼房四座,费去5.4万余元。前面楼房东西两角墙上,嵌有两块直立的石刻,东边刻“创建于十七年(1928)秋”,西边刻“落成于十九年(1930)夏”,计十四字。门楣刻“江西省立图书馆”七字。

新馆馆舍的布局与结构很有条理。前楼为阅览室及办公室,中楼为书库,左右各有一衬楼,东楼为儿童阅览室,西楼为民众补习学校课室。其后是暂无款兴建的扩充书库空地。

前楼分作四层:第一层地下室,东为一座可容200人的公共会议厅,西为图书、报刊装订室。第二层由外面石阶进入大门,东为大、小新闻(即报纸,下同)阅览室各一间,西为讲演室(专门为学术讲演准备),并特别准备一室作为阅览者休息的场所。第三层为东、西两大间图书阅览室,能容纳200余人;中设出纳台,出纳台南端为馆长办公室。第四层则利用屋顶空隙地方,布置九个较小的房间,作为馆员的寝室。

中楼书库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共分五层,可藏书12万册。其中,第一层庋藏报纸,第二、三层庋藏平装书,第四层庋藏线装古籍,第五层庋藏期刊,楼顶为平台。

左右衬楼中的东楼是儿童阅览室,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儿童阅览室,楼下为儿童游艺室。室外开辟一块空地,用作儿童运动场。西楼为民众补习学校课室,亦分作两层,上层为附设的补习学校课室,下层为餐室。

楼房全部墙基为四尺半宽,墙基脚椿木全用省内上等的杉木,墙基筑实后,再用柏油及油毛毡覆上一层,这样可以避免潮湿。所用的砖为一丁砖,全部砌实,毫无空隙。全部门窗均用楠木制成,而书库门窗则采用了不易燃烧的株木,地板则由一寸厚的杉木拼制而成。至于采光通气,同样设计周到:阅览室及办公室等室的光线,均从左边射入;内墙四壁饰以白漆,使光线调和而不刺目;每一个阅览室设四尺宽、六尺高的平行式窗户9个,空气流通良好。

新馆书库的建筑,也非常符合库房建筑原理,钢筋混凝土材质,坚固耐用,每层12个3尺宽、6尺长的窗格,狭而长,既空间经济,可多列书架,又可使日光透射到全书架的正面,空气流通,避免书籍受潮,或被蛀虫损坏。

新馆建成后不久,即1930年11月,尚未及开馆就被占用,直到1935年11月馆舍收回,才得以重新迁入并开放阅览。其间,馆内所有流动图书,均搬入环湖路29号南昌市教育会所内,设立临时阅览处,另在系马桩12号内设立书报阅览处,在鹅颈巷1号内暂设立儿童阅览处,在应天寺1号设立藏版处。由于馆舍狭小,空气、光线均不太好,读者阅览受到一定限制。

1931年以来,虽主管人员屡有变易,但狭小、破旧的馆舍环境依旧没有改变。1934年张一清担任馆长后,着手进行维修,但由于经费有限,只能勉强维修门面、馆长室、书库、儿童阅览室。1934年4月29日,临时阅览处的儿童阅览室因浸水,导致房屋将倒,不得不停止开放,于同年11月18日新建。

1935年10月25日,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奉命结束,11月18日教育厅派员接收署址,并将此房屋分为五部:原省立图书馆,仍由其迁入;前行营新建的两栋房屋,分别作为科学馆与博物馆;行营小礼堂(环湖路南36号房屋),借与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作为舞台;苏公圃房屋向来借用为军事机关,当时由宪兵第八团之医务所迁让给南抚师管区司令部暨南昌团管区司令部原住的宪兵团医务所,后又商借省立图书馆西附属房屋及后面平房一列。虽然行营已撤销但仍存有少许家器,并派有保管员看守,所以仍占用数间房屋。1935年底,省立图书馆将全部书籍器具搬运完毕,并且已经布置就绪,第一层为装订室及放置物件,第二层为书报杂志开放阅览,第三层为办公室,第四层为职员寝室,左边的小洋楼为儿童阅览室,右边的小洋楼为图书馆会学及职员休息室。1937年8月31日,省立图书馆奉令迁移善本图书,停止开放晚间阅览室。同年9月16日,为救济儿童阅览起见,遂以每月租金13元法币租得干家后巷24号梅瑞麟住宅四间,得以继续开放。

2.南迁中的阅览所

1938年7月14日,随着战争的逼近,省立图书馆奉令南迁至吉安,8月6日到达,后却找不到合适的馆舍,教育厅又下令分迁至泰和、遂川、安福、永新四县,各设阅览所一处,以泰和为总馆办事处。

泰和阅览所:省立图书馆到达泰和后,一方面以泰和城内大街中山堂为临时馆舍,对房屋稍作修葺后,放入图书和设备。另一方面借附近的泰和民报社厅堂,于1938年9月6日先行开放报刊阅览。后来省立图书馆全部迁入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内并对外开放。中山纪念堂有前后两栋房屋,前栋为一大礼堂,辟为阅览室,后栋为书库及办公室。1939年10月,因国民党江西党部需用中山纪念堂,另拨孔子庙为省立图书馆馆址,继续开放阅览。孔子庙为县城中心区域,交通便利,而且深居僻处,幽美绝伦,极适合图书馆的设立。因国民党政干团党务训练班需用,省立图书馆又被迫迁至省新运会办公,此处原为一区中小的教室,亦拟设为图书馆。省立图书馆迁入后,重加修理,将其内部布置一大阅览室,可容百余人同时阅览,分新闻、杂志及图书阅览室三处,还有书库两间,可庋藏图书万余册。

1939年7月4日,敌机轰炸泰和阅览所,投弹7枚,幸好没有命中。同年8月13日,敌机再度轰炸泰和,有三枚炸弹命中阅览所的厨房和宿舍,引起火灾,幸好重要图书器具已在7月8日全部搬往何家祠,馆员在何家祠办公,所以损失不是很大。后来该阅览所只好另借新民报旧址开放阅览。

1942年8月,省立图书馆由于时局关系,奉令将在泰和的全部图书迁往万安。1943年春又迁回孔子庙,是年秋又迁出,并更名为江西省立南昌图书馆,暂设办事处于泰和总馆文化服务部内,设阅览所于泰和中正路实验民众教育馆内。为了有一个安定处所,省立南昌图书馆当即寻觅馆址,并筹备二万元修葺快阁,移入办公,设立临时阅览所。办公在阁楼底层,报刊阅览室设在第二层,而图书则搬进另一街道的两间民房内,全部装箱搁置起来。1944年,湘北战事发生,衡阳失守,省立图书馆一部移往河东何村保管处,一部移往兴国阅览所,一部仍驻守快阁,至九月始全部返馆。1944年底湘赣战事告急,被迫迁往兴国,与兴国阅览所合并。

永新阅览所:原设在永新城内明伦堂,1940年秋该堂改建为中山纪念堂,所以迁到中心小学的后屋,照常开放。经过修理房屋,尚为宽敞,光线充足,适于阅览。该屋共五大间,一座书库、一个普通阅览室,可同时容纳五十余人阅览(内分书报、儿童阅览二处)以及办公室和储藏室。永新保管图书室原设在永新城内农业院及阅览所,后迁至东门外台上村。

遂川阅览所:原设遂川城南门大街中心作息警钟楼,后因该楼狭小,不敷使用,遂于1939年春迁至名邦街王家祠内,扩充阅览。该祠地点适中,光线充足,附近有中学、小学及各文化机关,图书馆设立于此,极为相宜。阅览室房屋共两栋,前栋为新闻阅览室,后栋为图书和杂志阅览室,并有书库及办公室,可同时容纳百余人阅览。1941年春迁至泰和,与泰和阅览所合并。

安福阅览所:附设于安福国民党县党部内,极为适用。阅览房屋共四间:一间为书库及办公室;一间为普通阅览室,可容纳五十人;一间为新闻杂志阅览室,可容纳三十人;一间为儿童室,可容纳二十余人同时阅览。1939年冬,该所迁至兴国。

兴国阅览所:原设于安福县党部内,1939年冬迁至兴国,几经交涉,方于次年4月间在兴国城横街萧家祠开放阅览。该祠房屋宽敞,光线充足,地点适中。有前后两栋,前栋为阅览室,可容纳百余人同时阅览,左为该所书库,右为兴国县县立图书馆书库,与该阅览所合办,共同开放阅览;后栋为储藏室及职工宿舍。

文江阅览所:设于文江村省教育厅附近。该所房屋是新建,形式简朴,风景幽雅。1940年8月落成,9月开放阅览,有房屋四栋:中间为阅览室,右为书库及出纳处,左为办公室及研究室,前为宿舍。此阅览所专供省教育厅职工阅览,附近二中、女中及幼稚师范各校师生也常来借阅书刊。

3.回迁后的百花洲原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江西省立图书馆迁移南昌,回到了紧靠东湖、环境优美、位于市中心的百花洲原址。可是图书馆前楼由于美机的轰炸(美军轰炸日军)多处倒塌,破败不堪,剩下的中楼书库及左右两衬楼,也需要修理,而且其余部分又被军队占据。江西省立图书馆只能暂借官巷,与省立民众教育馆等几个单位合署办公,勉强开放一个杂志阅览室,而大批图书不得不打捆封存,搁置一边。尔后又迁至渊明路的原鼎记印刷所内。后经多方努力,国民党政府以建设新南昌之名,拨给省馆2000余万元“机关复员费”,用以添购器具、图书及维修馆舍。其中的110余万元修理五层书库、屋顶、楼梯、栏杆及书库窗户等,其余经费用于搬迁图书及购置新书等。1946年9月,中央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拨给救济物资面粉9000袋(8000余万元),以作前楼的建筑费。1947年4月,修建后的江西省立图书馆馆舍竣工,5月1日开始由官巷将书籍设备全部迁回百花洲原址。同年6月15日,江西省立南昌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日夜阅览,阅览木椅及书架等内部设备,全部新置,报纸杂志尽量添购,气象为之一新。同年7月,江西省立图书馆更名为江西省立中正图书馆,百花洲馆址也一直沿用到1949年5月南昌解放。

二、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图书馆馆舍

1.馆名更迭

1949年5月南昌解放后,人民政府随即接管江西省立中正图书馆,更名为江西人民图书馆。1949年底,又更名为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同年12月4日,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经过整顿后正式开馆,馆址不变,仍旧设在百花洲原址上,馆舍面积约1 800平方米。

1950年后,江西省图书馆经历了多次馆名更迭。1951年更名为江西图书馆,1955年更名为江西省图书馆,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与南昌市图书馆合并,改名为南昌图书馆,1971年恢复原“江西省图书馆”建制,成立江西省图书馆革命委员会,1972年改名为江西省图书馆后,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初,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邵式平亲自题写“江西省图书馆”几个字,也沿用至今。

2.原址扩建

1958年3月,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将1956年起由南昌市文化局领导的江西省图书馆重新收回,划归省文化局直接管辖,并且为了缓解书刊数量不断增长而引起的书库日益紧张的矛盾,批准拨款6万元,增建一座900平方米的3层楼书库。当时的布局是:原址上的后一栋五层楼为藏书基库;地下室为各行政办公室、馆长室和业务辅导部办公室;前一栋二层楼房,底层为采编部,二楼为单人宿舍;靠近百花洲电影院的二层楼,底层为期刊室,上层为家属宿舍,进大门处设传达室。此外还有食堂、浴室等建筑。

1964年经省文化局批准,沿中山路建造一座二层楼房,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1965年春完工,交由外借室使用。不久又在市少年宫竹篱笆进围墙处建一栋红砖房。食堂由湖边迁入此地。“文化大革命”前,省馆中山路馆址的地下室以及后三层书库,为防潮全部改造了地面。“文化大革命”后又在原食堂地址上建了一栋二层楼小洋房,底层为行政办公室,二楼为会议室。

另外,石头街4号有一栋古老四进房屋,也是书库(主藏新中国成立前文艺书籍);石头街2号有一栋二层砖木结构的家属宿舍。

1973年,经省文化局批准,拨款6万元,在1958年修建的书库上加建两层,面积约600平方米。

1974年,为适应图书馆事业的需要,经省文化局批准,省馆动工兴建一座四层楼的阅览大楼,由于物质短缺等因素影响,工程进展非常缓慢,直至1978年10月新阅览大楼才竣工并正式交付使用。该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共投资45万元。

img7

1978年10月落成的江西省图书馆阅览大楼(www.xing528.com)

3.“文化大革命”期间接收的馆舍

“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图书馆曾接收过南湖路27号省直机关干校(1968年11月省革委会划拨,面积580平方米)、百花洲路2号原省文化局幼儿园(1968年11月省革委会划拨给职工做住房)以及李文忠展览馆作馆舍。“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时,南湖路房产交回省教材组,李文忠展览馆交回省展览中心。而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原省馆石头街2号及4号库房,均在“备战”中被光明皮鞋厂和市手帕二厂占用,后被拆毁,却未落实归还政策。

此外,“文化大革命”前(1964年)省馆在铜鼓县还建有一栋“战备”书库,面积约250平方米,藏有图书115箱(约6万余册)和一批重要报刊资料。后因形势好转,藏书陆续运回省馆内,铜鼓县“战备”书库撤销,房产移交铜鼓县文化站,不久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铜鼓县图书馆。

截至1980年,江西省图书馆共有馆舍面积7802.4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3957平方米,阅览室面积943.32平方米。

三、新馆的筹建与落成

由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馆藏与馆舍的矛盾日益尖锐,兴建新馆的任务提上日程。

1.确定新馆馆址及建设方案

1980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决定兴建省图书馆新馆,翌年8月24日,省文化局向省计划委员会上报《关于新建江西省图书馆的报告》(赣文财字[1981]46号)。9月20日省计委就作出批复,同意在八一大道以东的适当地点择地兴建新馆。1984年1月4日,江西省文化厅向省计委报送《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设任务书》(赣文财字[1984]第1号)。省图书馆也立即组建新馆基建领导班子,配备基建办工作人员,着手进行新馆基建工作。在1983年省计划会议没有列上省图书馆新馆项目的情况下,多次写报告呈送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及领导,主动汇报情况,积极争取领导重视,最终1984年3月5日省计委以赣计(84)12号文正式批复下达新馆建设任务,并以赣计(84)13号文下达全年基建投资50万元。由此,新馆项目正式列入省基建年度计划中。同时省馆还以“老、少、边”的名义,争取到国家计委文化部补助款30万元。由于厅领导多次亲自出面,具体过问,现场指导,大大加快了新馆基建前期工作的进度。3月17日,由南昌市城建规划处召开有市城建局、郊区城建局、卫生防疫、消防、环保、设计院、省文化厅和省馆参加的省图书馆新馆选址定点座谈会,初步确定新馆址在洪都大道西侧的市水产场鱼塘。7月26日,正式与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签订新馆委托设计任务书。8月份组织设计院、城建局等有关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到湖南、广西、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地考察。10月中旬由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土建室提供经过两次筛选和修改的新馆总体规划和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及工程预算。接着,报市城建局审批基建用地。

1984年11月11日,南昌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以(84)城建委第49号文件正式确定新馆馆址,划拨洪都大道西侧、省渔具厂东北面,原南昌市水产场地6.2公顷作为省图书馆新馆建设用地,占地约77亩(大部分为养鱼池),并初步划定红线图。经过多次协商,12月24日,省馆和市水产场正式签订征用土地协定书并丈量土地,征用土地面积为94.68亩。每亩1.4万元,合计1 325 520元。参加签订协定书的有南昌市城建局、南昌市土地办、南昌市郊区城建局、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建设银行南昌分行等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江西省文化厅领导亲临会场。1984年底,经过多次汇报和讨论,基本完成新馆总体规划与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并确定由省博物馆做模型,准备送审。

1986年1月2日,省计委赣计(1986)设字1号文批准《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确定新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规模为藏书300万册,阅览座位1150个。总建筑面积22500平方米(包括主体工程、附属工程和生活设施),工程投资总概算为1658.63万元。该文件还确定了整个新馆工程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原则,决定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北阅览楼和特藏书库、培训楼等工程项目,放在第二期工程兴建。

新馆工程由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承担馆区勘探,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江西省机械化施工公司、南昌市郊区余土公司承担馆区土方任务,主体工程土建由南昌市第一建筑公司负责施工。设计方案及总体规划,经省计委组织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审查,下达了《江西省图书馆新馆设计方案及总体规划审查会议纪要》,对整个新馆工程总体布局作出全面规划,确定主体工程一次设计、一次建成,部分主体工程分期设计、分期建成。

承接工程设计的南昌有色冶金研究设计院,对新馆工程采用“院内集中式”方案。其中:南阅览楼为三层风车形,北阅览楼为二层十字形,中间为一层的门厅、目录厅和高达14层的书库,书库后面为一层的采编部。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协调而富有变化性。主体建筑的两个内院计划进行典雅的庭园绿化及小品布置。周围种植花草树木,并点缀楼台亭阁,水池叠山。当读者走进新馆大门,便踏上浮桥,此时室外水域宽阔,水中的喷泉、小品、雕塑及高耸的书库形象,使人感到“馆中有园,园中有馆”。读者进入门厅至室内,简洁的装修和实用的布置,将会令其感到亲切、舒适。面对着一个用玻璃围隔起来的水庭,通过玻璃隔开目录出纳大厅,左右是两个阅读院。左边三层阅览楼成一个带有玻璃顶盖的中庭,中庭的周围是带花纹的栏杆,常年有绿叶托花。中间的水池配有旋梯、坐凳,花岗岩的地面将会使整个内庭呈现一个赏心悦目令人留恋的幽静空间。右边是由阅览室围成的一个露天庭院,在这个庭院中,可以享受到自然美,有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自然景色,各种植物等,可以帮助读者消除紧张学习和研究的疲劳。

门厅内附设有新书陈列、问讯、小件存放、总控制窒、总值班室。目录出纳厅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处于入口和书库之间,是全馆的中心地带。南北两个阅览楼,南阅览楼有三层:一层为报刊阅览室,二层为社会科学阅览室,三层为自然科学阅览室。北阅览楼有两层:一层为普通社科阅览室及馆内技术工作用房等,二层为视听窒、缩微阅读室、电子计算机用房等。

电力系统设置10KV变配电所一个,内分高压配电室、变压器室和低压配电室。用电负荷分一、二、三级,消防水泵、火灾报警、事故疏散照明、自动防盗等为一级用电负荷,人用电梯,载书电梯、空调机组、照明用电、生活用电等均为二、三级用电负荷。因此新馆采用两回路10KV电源供电,在正常情况下,由10KV主供电源供电,故障时,另一回路10KV电源低压侧自动投入,以确保新馆一级负荷的用电,即保证图书馆一线服务工作需要。

行政电话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视听阅览均属电信系统。行政电话系统有37部单机(均为自动电话),分设在馆领导办公室以及各部、科、室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书库、阅览室、目录厅、采编室等处装有离子感烟探测器和膜盒式感温探测器;在缩微胶片储藏室除装设感烟和感温探测器外,还装设紫外火焰探测器和紫外火焰报警器,一旦发生火灾,除自动报警外,消防信号控制台自动启动消防水泵,关闭空调机和通风机进行灭火。此外,还拟设置独立的紧急广播系统、直通电话和手动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特装一台300瓦扩音机,同时设置分路控制盘,便于对书库和阅览楼内有关各处安装的5瓦扬声器进行有选择的有线广播,做到统一指挥,秩序井然。视听阅览设在北阅览楼的二楼,分别有一个集体视听室和10个单人视听室。在集体视听室内设一套48座位的语言实验室设备和一套彩色电视投影设备;在每个单人视听室内设彩色录放机和收录机各一台。

供水系统分两个区:书库的5—14层楼为一区,由高压系统供水;书库的1—4层楼、阅览楼和辅助生活设施为另一区,由城市自来水直接供给。书库顶部设25立方米的高位水箱,该水箱供5—14层书库用水和消防用水。因省图书馆属一类防火建筑,基本书库建筑高度为42米,消防供水系统的室外用水量为30升/秒,室内用水量为30升/秒,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的用水量为30升/秒,故设有550立方米的贮水池一座,以确保消防用水的需要。

暖通与空调系统。考虑到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江西省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中心,根据南昌地区属湿热气候区,春季潮湿,夏季闷热,冬季湿冷,为使馆藏文献得到妥善保管,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阅读环境,从省里的财力情况和适应形势发展出发,按照阅览楼和书库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空调系统,并采用集中制冷分散空调方式。阅览楼、基本书库、目录厅采用低速全空气单风道系统,夏季送冷风,冬季送热风,夏季由冷冻站供给5℃~7℃的冷冻水作制冷源,冬季由锅炉房供给60℃的热水作制热源。特藏书库和电子计算机房有其特殊的温度和湿度要求,所以采用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2.动工兴建

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省图书馆新馆第一期工程经过两年多的筹建,于1986年12月正式破土动工兴建。12月12日,江西省图书馆举行隆重的建设工程开工典礼。

img8

1986年12月12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开工典礼

1987年底,新馆建设完成第一期主体基础工程(包括桩基和承台)。1988年,因国家财力困难,压缩基建投资,新馆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1989年10月,新馆工程恢复建设。1991年,新馆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工程,进行基本书库和南阅览楼土建。施工过程中,受资金限制,本着节约原则,并结合图书馆的特点,经专家论证并报上级批准,新馆设计作出以下的变动:取消书库门厅内的喷水池以及中央空调和南阅览楼屋顶上的玻璃网罩,将馆区桥改为普通桥路,加宽南阅览楼通向书库门厅的通道,对供电电源设计也作了变更。1992年加压水泵房、储水池、配电房、发电机房、消防报警系统等公共工程和第一栋职工宿舍、食堂、路桥、馆区道路等服务性工程陆续开工,至1993年底,一期工程项目基本完工。

在建设过程中,共完成土方17 000余立方米,馆区道路5 400平方米,围墙600米,路桥828平方米,基本书库12 482平方米,南阅览大楼8 458平方米,配电房175平方米,水泵房110平方米,宿舍3 568平方米,职工食堂450平方米,门卫用房135. 38平方米,临时办公用房及车库1 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 378.38平方米。另外,还安装客梯1台,书梯3台,消防报警设备及自动灭火装置1套,广播设备1套,总变配电设备1套,分配电设备3套,安装10KV高压电缆110 米,500V低压电缆1 300米。为保证每天24小时供电,配备20OKW发电机组一套,40KW发电机组一套。为保证馆内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水泵房和水池的给排水设备齐全、管道畅通,管道总长1 000余米。书库、阅览楼配备书架2 500个。14层书库和南阅览楼等主体工程,雄伟、壮观,室内窗明几净,可藏书300万册,一次可容纳读者1 000余人,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3.新馆工程建设的概算、投资与验收

1986年1月省计委赣计(1986)设字1号文批准的《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确定新馆第一期工程投资概算为1 658.63万元,包括征地、建围墙、三通一平等各种费用。(见表2-1)

表2-1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工程总概算表

img9

1991年新馆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后,由于建材涨价等因素,省计委再次于1992年春,以赣计设字(1992)8号文批准调整概算为2 376.76万元。其中,增列投资1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电子计算机设备,使新馆在对外开放和接待读者工作中,不但能实现文献采购、编目、流通、检索和行政管理的自动化,还可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为日后实施图书馆网络化,实现全国图书馆资源共享奠定基础。(见表2-2)

表2-2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工程调整概算表

img10

1994年7月4日至11日,江西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对新馆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就地审计,1995年3月30日作出《关于对江西省图书馆新馆基建工程投资项目的审计决定》(赣审基决字[1995]10号)。同年10月,江西省图书馆出具《竣工报告》。

在新馆建设过程中,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计委、省重点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省文化厅等各级领导多次来新馆视察、检查和指导工作。1993年2月1日,省长助理黄智权、省计委副主任傅文仪、省重点办主任幸垂镛及省文化厅领导叶春、郑光荣、朱受群、徐月良等到省图书馆新馆工地察看现场,听取省图书馆的汇报。1994年3月5日,省长吴官正,副省长舒圣佑、黄懋衡,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彭昆生,市长洪大诚等省、市领导专程到新馆视察,吴官正就新馆第一期工程扫尾工作、质量把关、老馆搬迁问题作了重要指示。3月9日,省政府在省图书馆新馆召开现场办公会。5月21日,副省长黄懋衡再次到省图书馆新馆视察,听取省馆领导的汇报。1995年5月,国家计委副主任郝建秀,由黄智权副省长和省计委主任王明善、新馆工程指挥部指挥傅文仪等负责同志陪同,到新馆视察,对新馆的建设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4.搬迁新馆

1993年1月3日至11日,省图书馆副馆长陈俊民一行五人赴鄂、湘参观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湖南少儿图书馆等单位,重点学习兄弟馆机构设置、老馆搬迁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尔后着手成立新馆规划办公室,制定新馆规划原则等事项。省图书馆3月15日经省文化厅决定报请省政府批准,是日起闭馆,并召开全馆动员大会,开始对图书作撤架、打捆、装箱等搬迁准备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劳作,1993年7月27日起,江西省图书馆开始将图书文献运往新馆。7月28日,省文化厅副厅长徐月良亲自到省图书馆新馆书库搬书现场检查指导。

1994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省文化厅的直接领导下,图书馆全体员工苦战100天,坚持边基建、边搬迁、边整理,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省领导下达的提前部分开放的艰巨任务。6月28日,江西省图书馆新馆举行隆重的部分开放庆祝仪式。出席庆祝仪式的领导有省委常委、副省长黄智权,副省长黄懋衡,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癸尊以及省政协、省文化厅领导等。庆祝仪式由省文化厅厅长叶春主持,黄智权、黄懋衡副省长就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经营、二期工程等问题作重要指示。部分提前开放的阅览室有:文学外借室、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和自学阅览室。

img11

图书馆搬迁总结大会

img12

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鸟瞰

1994年7月3日,省委常委、副省长黄智权,副省长黄懋衡等领导再次视察了省图书馆新馆。

1995年1月,历时一年多的搬迁工作顺利提前完成,1月9日,图书馆举行隆重的江西省图书馆搬迁总结大会。翌日,省图书馆新馆全面向读者开放。

截至2010年,江西省图书馆馆舍建筑总面积为3.6857万平方米。其中:新馆建筑面积2.7415万平方米(其中书库1.2482万平方米、南阅览楼0.8458万平方米、综合业务楼0.6475万平方米)。老馆建筑面积0.9442万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