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情建设: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乡情建设: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取名为“仁山玉宇”的孙中山纪念堂以高票入选,这是“仁山玉宇”继1985年首次入选“中山十景”后第二次再度入选。中山县委副书记陈振光提议,请郭德胜捐资兴建孙中山纪念堂——既是纪念孙中山的建筑也是大型的会堂文化设施。郭德胜在三人中年纪最长,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董事长。

乡情建设: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香港回归第二年的1998年,中山举行群众投票,评选“中山十景”。取名为“仁山玉宇”的孙中山纪念堂以高票入选,这是“仁山玉宇”继1985年首次入选“中山十景”后第二次再度入选。两次入选不仅表明孙中山纪念堂以其恢弘的建筑和纪念孙中山的特殊意义得到市民的喜爱,更由于市民在香港回归之际怀念已故的中山籍香港著名实业家郭德胜,正是他捐资1000万元修建了孙中山纪念堂,才改变了孙中山故乡长达57年没有孙中山纪念建筑的现象。

在中山城区兴中道南端,有一处占地358179平方米,依托两个平缓的山坡修建而成的宏伟建筑,这就是中山市的地标式建筑——孙中山纪念堂。

中山孙中山纪念堂(资料照片)

纪念堂入门上方,镶嵌着一块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亲笔题书的“孙中山纪念堂”的金字横匾。正中上层一座小殿建筑的墙上,悬挂着一块有孙中山笔迹“天下为公”的金字直匾,三座亭楼的顶尖装设三颗金黄色的大琉璃珠,象征孙中山先生创立的“新三民主义”。

从高空鸟瞰纪念堂,整个布局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则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的特色。这处恢弘的建筑落成于1983年10月,在当时是中山市最具现代化的公共建筑。

1985年,孙中山纪念堂取名“仁山玉宇”。“仁山”原是个小山岗,现既为纪念堂地址,且寓仰慕孙中山仁心济世之意。“玉宇”两字,既描绘了纪念堂的雄伟,又寓含了孙中山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纪念热潮,中山路、中山纪念堂、中山铜像、中山公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这一类纪念地,其中以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最为出名。孙中山也成为全世界最多纪念道路、纪念建筑的世界名人,甚至有人提出以此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俯瞰孙中山纪念堂(夏升权摄)

中山当年名为香山县,在孙中山逝世一个月后,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并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成为了中国的“模范县”。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县社会民生各方面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作为伟人故乡,却没有一处以伟人命名的纪念建筑。这被海内外中山人一直引为憾事。

1979年,乘改革开放春风,大批海外中山人纷纷回归故里。桑梓情深,不少同胞慷慨解囊,为中山的发展出钱出力。香港富商,也是杨志云好友的郭德胜先生,也想为家乡父老乡亲做好事。改革开放初期,中山百业待兴,尤其缺乏大型的文化设施。中山县委副书记陈振光提议,请郭德胜捐资兴建孙中山纪念堂——既是纪念孙中山的建筑也是大型的会堂文化设施。这一建议得到了郭德胜先生的认同,他表示不仅愿意捐资1000万元港元,还在捐资意向书上写道:“建设纪念堂一切事宜,诸如购料等,如认为本人在港可以协助略尽绵力者,请无用客气,随时嘱咐办理可也。”桑梓之情,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作为香港著名实业家,郭德胜的创业发展史是一个传奇。

1912年,郭德胜出生于中山石岐一个经营洋杂货的小商人家中。读了几年私塾后,他便开始随父亲走南闯北,小小年纪就到过许多地方,不仅学到了做生意的诀窍,更增长了许多见识。石岐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如果顺顺当当,郭德胜也许像父亲一样成为中山本土的一位殷实商人。

然而,抗战的炮火粉碎了田园诗般的生活,他被迫离乡背井,举家来到澳门。郭德胜到澳门后,操持旧业开设“信发百货商行”。澳门地方小,生意发展不大。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他又到香港谋发展,在上环开了“鸿兴合记”(后改名为“鸿昌合记”)的杂货店。做洋杂货批发,郭德胜以诚待客,广交朋友,生意日渐兴旺,生意很快发展到南洋。1952年,他将杂货店改名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营洋货批发,极力开拓东南亚市场,生意越做越大,有“洋杂货大王”之称。

郭德胜胸怀大志,不满足于在洋杂货行里称雄。彼时纺织业为香港产品出口的主力,引起了郭德胜的注意。

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日本名牌YKK拉链的经营商,取得了YKK拉链在香港的独家代理权。

郭德胜运用他经营洋杂货的生意网络,使YKK拉链畅销港澳及东南亚,每年仅此一项业务的营业额就高达一千万港元。郭德胜敏锐地看准尼龙丝产品市场,设法取得台湾“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一些尼龙产品的代理权。这些美观清洁、高强度的尼龙产品一上市就大受客户欢迎,取代了传统的麻绳,销售额逐日上升,很快年营业额也逾千万港元。郭德胜并未满足于跻身千万富翁的行列,尽管年近五十,但并不像普通人那样“年过半百万事休”,而是瞄向更大的市场——地产业。20世纪50年代后期,郭德胜开始涉足房地产市场

1958年,他与冯景禧、李兆基合组“永业企业”,以买旧楼翻新的方式从事地产业。经过五年经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永业公司居然在香港大鳄成群的地产业站住了脚。

1963年,郭、冯、李三人将永业改组,成立注册资金五百万港元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郭德胜在三人中年纪最长,德高望重,被推举为董事长。新鸿基企业创业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在香港地产界里,五百万港元的资本并不很雄厚,何况实际资本只有三个人每人投入的100万港元。但新鸿基的最大本钱是郭德胜等三个股东罕见的管理天才,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郭德胜多年经营工业原料及拉链批发,与香港许多中小型工厂熟稔。20世纪60年代香港加工业起步,小型的加工厂占九成,这类工厂需要小型厂房。于是,新鸿基对症下药,大建工业楼宇,将之分层出售,并提供十年分期付款之优惠,一时间大受欢迎。

正当新鸿基起步时,1965年,香港发生银行挤兑风潮,英资利用危机一口气吞掉“廖创兴”、“恒生”等华资银行的一半股份,“广东信托”银行宣布倒闭。接着,内地“文化大革命”波及香港,香港房地产市场行情一落千丈。但是,郭德胜并不气馁,他尽量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以削减利息支出,既在低潮时吸纳,又不过分扩张,加上他拥有百货业务每年赚取的庞大流动资金作后盾,新鸿基在大风大浪的1965—1967年,不仅安然渡过难关,还建成了20多座大厦,使事业稳步发展。(www.xing528.com)

1968年,郭德胜的投资开始见效。随着工商业的复苏,对于工业厂房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三年低潮期间不少房地产商停产,到了1969年,市面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新鸿基不仅有充足的房源,而且分层出售,可以十年分期付款,极大地方便了工厂主,一时间新鸿基门庭若市。1970年,房地产业市场出现高潮,郭德胜适时将所建楼宇大批售出,利润滚滚而来。

1965—1972年间,新鸿基企业售出的楼宇总值达5.63亿港元,以成立8年计算,平均每年做成7000万港元房地产生意,一个实际资本只有300万港元的公司,每年单房地产就做到7000万,其业绩可谓十分壮观。霍英东的立信置业称霸于住宅楼宇市场、郭德胜的新鸿基则称霸于工业楼宇市场,两者交相辉映。

正处在事业高峰的郭德胜适逢中国改革开放,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眷念,让他十分看重自己捐建的孙中山纪念堂项目。

当捐赠孙中山纪念堂项目确定后,选址却颇费思量。经过反复的讨论、评估,最后确定选址在当时的石岐仁山广场。

仁山记载了从宋代至今的中山政治经济文化。从明代开始,这里就逐步成为中山的政治文化中心点。平日市民的文娱体育活动亦多聚集于此。纪念堂选址仁山,延续了仁山作为中山文化中心的历史传统。

为了让孙中山纪念堂体现中山地方特色,纪念孙中山意义以及文化中心的功能,中山市找到了当时设计中山温泉获得各方好评的广州市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

广州市设计院展示的设计方案让众人眼前一亮:纪念堂外观庄严宏伟、富丽堂皇,建筑寓意深远,从高空鸟瞰成一“中”字,而从地面平视又成一“山”字,整个建筑既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充满了时代特色。这个方案刚一展示,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时至今天,这座建筑仍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

郭德胜当年为孙中山纪念堂的兴建捐款了1000万港元,这笔款项以当时的造价是不足的。当年,相关的政府部门运用一些特殊政策,把捐款在香港全数用于购买便宜的二手汽车、空调机,以侨捐的名义进口,然后在内地出售。这一灵活的做法,一方面满足了内地经济发展初期急需运输、机电设备的要求,另一方面为基建筹集了更多的款项。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个特殊的历史进程,亦留下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孙中山纪念堂于1982年2月1日动土,次年4月落成。施工期间,郭德胜多次视察工地。他深谙建筑事务,当看到这座辉煌宏大的建筑精细而高效的施工,情不自禁地对家人说:“政府说多谢我们,其实我们要多谢政府!这样的建筑,又快又好,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政府把捐建这样一个重要建筑物的机会让了给我们,这是郭家的荣耀啊!”

1983年11月12日,孙中山纪念堂正式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孙中山纪念堂”牌匾,悬挂在正中大门上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亲莅开幕典礼,广东省省长刘田夫、副省长梁威林,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孙中山孙女孙瑞芳等到贺。

至此,在孙中山逝世57年后,中山人终于完成了在孙中山家乡设立一座孙中山纪念堂的心愿

2008年,中山开展城市原点的评选活动。“城市原点”不仅是一个城市地理位置简单的经纬度数字,而且是整个城市最形象的特征。它既代表城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而且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城市精华所在,能从中看出城市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人文意义。

孙中山纪念堂内景(吴飞雄摄)

中山“城市原点”候选地点有三个,分别是孙中山纪念堂、烟墩山阜峰文塔和孙文纪念公园。超过六成的市民投票赞成评选孙中山纪念堂,这个评选结果也和专家意见相吻合。经过中共中山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最终确定中山的城市原点为孙中山纪念堂。

2009年4月29日,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孙中山纪念堂前位置定为中山市“城市原点”,在孙中山纪念堂前广场的中轴线上设立了中山市“城市原点”标志。这一标志的设计创意以纪念堂的中式建筑和历史意义为前提,以民族传统美学为引领,浓缩城市文化、城市特质,突出展现中山特色,在13.8米×13.8米的空间里展现中山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中山文化的特质“博爱、包容”。

孙中山纪念堂落成后,其所在的公园随之定名为孙中山纪念堂公园,成为了市民心目中的中山地标。2002年1月,孙中山纪念堂牌坊被向后平移18.8米并右转2.9度,围墙被拆除,整个纪念公园变得更开阔。2009年城市原点标志的设立使公园更具文化内涵,木棉树的高大伟岸凸显出这一孙中山纪念地的庄严肃穆,而周边满布的榕树婆娑摇曳、绿叶常青又使这里充满和谐融洽的人情味。

如今,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在此举行,每天早晚和节假日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