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收藏和征集方法-志理论研究专辑

馆藏文献收藏和征集方法-志理论研究专辑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馆藏文献的收藏与征集一、新中国成立前馆藏情况1.文献的收藏伴随着省立图书馆的成立和发展,馆藏文献的发展也时有消长。表4-1江西省立图书馆1920—1949年藏书情况统计表2.地方文献征集1931年4月17日,江西省政府省务会议通过《江西省征集图书文献委员会简章》。为此,省立图书馆切实负起保存地方文献之职责,在征集图书文献上不遗余力。

馆藏文献收藏和征集方法-志理论研究专辑

第一节 馆藏文献收藏与征集

一、新中国成立前馆藏情况(1920—1949)

1.文献的收藏

伴随着省立图书馆的成立和发展,馆藏文献的发展也时有消长。在战乱年代,馆藏书刊不可避免地遭到一次次毁坏,带来严重的损失。藏书数据也缺乏精确的统计,下面仅就现存的数据作一记述。

筹备期间,藏书情况不确。

1922年11月正式开馆时,藏书数量为8740册,其中,中文书7850册,日文书350册,西文书540册。

1925年9月,所藏书籍共11249册,其中中文书籍10678册,西文书籍455册,东文书籍116册。杂志43种,日报9种。

1927年11月,馆藏图书数量为25071册,其中,中文书24379册,日文书215册,西文书477册。有杂志7258册。是年秋,欧阳祖经任馆长后,十分重视访求古籍并采购新出版图书。至1929年6月,藏书总数为51881册,其中,中文书50726册,日文书544册,西文书611册。1930年6月止,藏书总量为64336册,其中,中文书61818册,日文书546册,西文书1972册。同年12月,共有图书77973册,包括中文75290册,日文546册,西文2137册。此外,有儿童用书1500余册,新旧杂志共计270余种21150余册,日报31种35份。1931年6月,图书总量激增至8万余册,杂志273种,其中中文261种,西文12种,共计9700余册。

1934年,馆藏图书共90473册,计国学及乡贤著作类67572册,近代文艺类20307册,儿童类2594册。杂志19163册。

1936年7月,藏书总数为135667册,其中,善本图书5131册,通常图书79525册,乡贤图书8269册,儿童图书4641册,流通图书5311册,日文图书997册,西文图书8167册,中文杂志18652册,日文杂志657册,西文杂志1568册;中文报纸2568册,西文报纸181册。此外还有木刻书版88种。

藏书中,中文书以社会科学、丛书、史书及地方志为最多,文学哲学类次之。丛书有《四部丛刊》《古逸丛书》等约5000余册,哲理科学有《道藏经》《大正大藏经》等3000余册,艺术类图书约1000册左右,自然及应用科学图书共2000余册,语言学图书约1000册左右,文学约8000余册,史地类有涵芬楼二十四史及江西省郡县志103种12000余册,并有88种木刻书版,包括前江西官书局版片82种、豫章丛书1种以及先后购得私家版片5种。此外,西文参考书也购得不少,如《大英百科全书》《纳尔逊活叶百科全书》等,共1900余册,其中欧阳祖经馆长个人捐775种日文、西文自然科学书籍。

1938年从南昌撤退时,重要图书全部迁出,共计110486册,其中,中日文105944册,西文4542册。(抗战中只运走了书库中第二、三层平装书,开办泰和、永新、安福、遂川、兴国、文江6个阅览所,线装古籍则寄放于永新县城外一栋祠堂里。报纸、期刊均未运走,全部在战争中被毁。)

至1939年4月止,泰和阅览所:总类528册,哲理类235册,教育类507种,社会类1133册,艺术类155册,自然类261册,应用类375册,语言类171册,文学类890册,史地类381册,儿童书5557册,流通书1215册,共计11408册;遂川阅览所:总类201册,哲理类192册,教育类294种,社会类795册,艺术类117册,自然类246册,应用类389册,语言类88册,文学类918册,史地类375册,儿童书400册,保管书518册,共计4533册;永新阅览所:总类523册,哲理类229册,教育类427种,社会类1050册,艺术类191册,自然类217册,应用类576册,语言类142册,文学类409册,史地类273册,儿童书612册,流通书852册,共计5501册;安福阅览所:总类194册,哲理类225册,教育类305种,社会类767册,艺术类113册,自然类249册,应用类351册,语言类111册,文学类886册,史地类476册,儿童书500册,流通书100册,保管书383册,共计4660册。但作上述统计时,由于泰和阅览所和永新阅览所中的保管书正在编造清册中,总数尚不清楚。

1940年,泰和阅览所藏书27000余册,永新阅览所藏书64119册,遂川阅览所藏书75 25册,安福阅览所藏书4660册,文江阅览所藏书7700册。

1941年,藏有110477册,其中,中文普通图书32971册,分藏于各阅览所;中文保存图书55529册,藏于永新、泰和保管处;西文图书4051册,藏于文江阅览所;日文图书159册,藏于文江阅览所;杂志2456册,藏于永新保管处;馆印图书15311册,藏于永新保管处。

1945年,藏有113677册,其中,普通中文书33626册,日文书159册,珍本书55529册,西文书4052册,馆印图书15311册,报纸杂志5000册。

1946年,藏书计有:普通中文图书29294册,中文善本图书约55529册(清理中),西文图书3817册,日文图书159册,杂志16061册。

1947年,藏书计有:普通图书29504册(包括儿童图书),中文善本图书200箱(约55529册),西文图书3817册,日文图书176册,杂志16061册,版片82041片。

1948年,中文普通图书29721册,中文善本图书63936册,日文图书176册,西文图书3833册,合计有图书97666册;杂志17394册。

表4-1 江西省立图书馆1920—1949年藏书情况统计表

img26

2.地方文献征集

1931年4月17日,江西省政府省务会议通过《江西省征集图书文献委员会简章》。《简章》规定各郡县志及山水志、各地方金石和拓本、各姓族谱、已刊未刊各家著述、各种图书版本和文献物品、各学校讲义和各种会议记录、主要档案、刊物等,省图书馆均应征集和收藏。为此,省立图书馆切实负起保存地方文献之职责,在征集图书文献上不遗余力。一方面制定《江西征集图书文献条例》《江西奖励捐赠图书文献条例》《江西省立图书馆战区文献征集及代为保管办法(1938年)》等文件;另一方面积极实践,重点征集和收藏地方志以及历史人物著作。其中:

1931年以前,已搜得地方志104种,到1935年欧阳祖经第二次任馆长时,江西省、府、县志已基本搜集齐全,仅缺瑞金、石城、浮梁三县,于是欧阳祖经向蔡敬襄的蔚挺图书馆商借三县志,请萧亨葆、赵隆宪二人抄写,从而得以全备。

至于江西历史人物著作,由于本省夙号名邦,乡贤辈出,人物虽化,而生平著作尚多流传,只是年远散佚,不易罗致,参照崇仁华澜石《四库著录江西先哲遗书钞目》,江西先哲遗书钞目至清初止,计1000余种,省立图书馆在1931年以前,除《豫章丛书》外,共收有200余种,其他或知其书名无从购买,或仅知某有著述,而未谙书名,遗漏太多。为此,省立图书馆特别拟具江西省乡贤著述调查表,呈请教育厅,分令各县政府,就近调查,凡有乡贤遗著,或时人著述,随时介绍或备价收买,如有名贵孤本,亦可商借转抄。后又与浙江省立图书馆商借其所藏《四库全书》,抄录副本。从江西省、府、县志儒林、文苑传及艺文志、经籍志中辑出书名,再从事调查、访问,所得也不少。后刘郁文编有《馆藏乡贤著作目录》。

现将《江西征集图书文献条例》《江西奖励捐赠图书文献条例》《江西省立图书馆战区文献征集及代为保管办法(1938年)》细列如下:

(1)江西征集图书文献条例

第一条 为征集各种图书及地方文献起见,特定本条例颁行之。

第二条 征集之种类如下:

    ①各郡县志及山水志;     ②各地方金石或拓本;  ③各姓族谱;

    ④已刊未刊之各家著述;    ⑤各种图书及版本;   ⑥各种文献特品;

    ⑦各学校讲义;        ⑧各种集会记录;    ⑨各机关重要档案及刊物;

    ⑩关于革命之各种记载。

第三条 凡征集之图书文献,均由江西省立图书馆保管之。

第四条 前第二条所列第七项至第九项,应由各学校、各集会及各机关备具副本;余均责成各县长官及教育局长征集之。

第五条 各县长官及教育局局长征集成绩若何,应列入办学考绩内,分别奖惩。

第六条 前江西官书局刊刻之各种图书版本,以及用省公费办理之图书刊本,均应收归省立图书馆庋藏。

第七条 凡省会及外属书肆,遇有新出刊物,须自发行之日起两个月内,将该项图书一份寄送省立图书馆。

第八条 凡本省出版之新闻杂志,均须寄送江西省立图书馆一份。

第九条 凡捐赠图书文献者,得优予奖励,其条例另定之。

第十条 凡征集之图书文献,其种类名称以及征集者之姓名,均于教育公报公布之。

第十一条 本条例经省务会议通过施行。

(2)江西奖励捐赠图书文献条例

第一条 凡私人或团体有以图书及文献物品捐赠省立图书馆者,由图书馆呈请教育厅,依本条例奖励之。

第二条 捐赠之种类如下:

    ①中外文图书;②图书版本;③各种文献物品。

第三条 奖励之种类如下:

    ①银盾三等至一等;②金盾三等至一等;③匾额;④奖状六等至一等。

第四条 奖励之等差如下:

   (甲)属于个人者:

    ①捐物价值在百元以上者,未满三百元者,给予三等银盾;

    ②捐物价值在三百元以上,未满五百元者,给予二等银盾;

    ③捐物价值在五百元以上,未满一千元者,给予一等银盾;

    ④捐物价值在一千元以上,未满五千元者,给予三等金盾;

    ⑤捐物价值在三千元以上,未满五千元者,给予二等金盾;

    ⑥捐物价值在五千元以上,未满一万元者,给予一等金盾;

    ⑦捐物价值在一万元以上,除给予一等金盾外,并加奖匾额。

   (乙)属于团体者:

    ①捐物价值在一百元以上,未满三百元者,给予六等奖状;

    ②捐物价值在三百元以上,未满五百元者,给予五等奖状;

    ③捐物价值在五百元以上,未满一千元者,给予四等奖状;

    ④捐物价值在一千元以上,未满三千元者,给予三等奖状;

    ⑤捐物价值在三千元以上,未满五千元者,给予二等奖状;

    ⑥捐物价值在五千元以上,未满一万元者,给予一等奖状;

    ⑦捐物价值在一万元以上,除给予一等奖状外,并加奖匾额。

第五条 凡慨捐款项备省立图书馆购置之用者,得比照第四条办理。

第六条 凡受奖励者之姓名暨捐物之名称,以及奖励之种类等级,均载入教育公报公布之。

第七条 本条例经省务会议通过施行。

(3)江西省立图书馆战区文献征集及代为保管办法(1938年)

第一条 凡临近战区之市、县、村、镇,如有公私藏书及其他文献等物,认为有保存价值者,本馆愿负代为庋藏保管责任。

第二条 凡公私所藏之图书文献等物,如认为有保存之价值者,可直接送交本馆,若无力搬运者,可先填具调查表(调查表式附后)通知本馆,呈教育厅调查属实,请拨给运费运来本馆保存之。

第三条 凡送交本馆代为保管之图书文献等物,得由双方开具详细目录三份,除一份呈报教育厅备案外,双方各执一份,以资存查。

第四条 本馆代为保管之图书文献等物,一俟战事结束,仍由原主领回,但得偿付本馆搬运及保存等费用(如自动搬运送交者免)。

第五条 本馆代为保管之图书文献等物,原主如自愿捐赠本馆者,本馆当呈请教育厅,按捐赠图书办法发给奖状,以资纪念。

第六条 调查表格式

Ⅰ.图书调查表

img27

Ⅱ.古物调查表

img28

3.文献的出版

自欧阳祖经担任馆长以来,江西省立图书馆非常注意访求、搜集江西所刻的古籍版片并将其重印行世。先后收藏一大批珍贵版本,如宋代周必大的吉州刻本《居士集》50卷、元刻本《资治通鉴》290卷,清嘉庆年间南昌府学所刻阮元所校《十三经注疏》,清内府抄本《旧五代史》,吴式璋《守敬斋稿》8卷,同治、光绪年间江西书局所刻《江西通志》《五种纪事本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黄山谷全书》等82种,胡思敬“退庐图书馆”(问影楼)所刻《豫章丛书》104种版片,均集中于应天禅林,由专人保管。后又购得南城李之鼎(字振唐)《书目举要》以及《通鉴辑要》《彭城集》《公是集》等版片,达109种,精心保管数十年。

(1)印行古籍

1933年8月,江西省立图书馆鉴于《豫章丛书》流传不广,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各高等院校又十分需要,“为介绍学术宣扬文化起见,特补刊残缺,用上等连史纸,选择良工以名墨印刷,精装二百六十五册,分九月、十一月两期出书,定价百二十元。本馆兹为优待各界特发行预约价只收八十元”。(《(江西)民国日报》1933.8.2)由馆中装订员徐瑞堂印行100部,大多被全国各大图书馆购去。

1935年,欧阳祖经将自己工作之余从事的江西人著作和江西地方史事研究成果,编纂成《南明赣事系年录》,连同历年所写的文章,汇编成为《退思余稿》,由图书馆铅印行世。又连同对王夫之的《黄书》作笺注,由中华书局以仿宋聚珍版铅印行世。

1936年9月,奉令征求谭襄敏公遗集、族谱,后编成《谭襄敏公年谱》铅印行世。

1936年5月,省立图书馆以《豫章丛书》交换得到影印版的《天禄琳琅丛书》《夷务始末》《三藩史料》《清代文字狱档》等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

1937年5月,省立图书馆编印《王船山黄书注》,由中华书局以仿宋聚珍版铅印行世。

1937年5月,省立图书馆发行预约《江西通志》,全书共120册,定价50元,学术机关及图书馆可八折订购。

(2)其他出版物

江西省立图书馆历来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编撰了不少价值较高的书目索引和学术论著。下面分述之。

①书目索引

《百花洲总馆图书之部》,1935年3月编,328页,16开,依四部分类编排。书前有例言。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临时阅览处中日文图书之部》,1935年6月出版,3册共726页,16开。第一、二册为中文书,第三册为日文书。收入1933年12月以前图书。依杜定友图书分类法编排,分总类、哲理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语言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10类。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临时阅览处西文图书之部》,1935年6月出版,123页,16开。收入1933年底以前入藏的西文图书。依杜威“十进分类法”编排。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儿童阅览室图书之部》,1935年5月出版,163页,16开,收录1933年12月以前往期的儿童图书。依杜定友图书分类法编排。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杂志目录之部》,1935年6月出版,138页,16开,收入1933年以前中、日、西文杂志。中日文依刊名四角号码排列,附笔画索引。西文依字母次序排列。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图书流通处图书之部》,1935年出版,148页,16开。收入1933年12月以前入藏书,分总类、哲理科学、教育科学、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语言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等10类。封面题签:程时煃。书名页题签:范文彬。

《馆藏乡贤著作目录》,刘郁文编,1935年出版,此书收录江西省立图书馆馆藏江西乡贤著述600余种。

《馆藏善本书目录》,刘郁文编。

《豫章丛书索引一册》,张英敏编辑,1933年5月出版,38页。

《中日著者号码表》,张英敏编,1933年出版。

②其他著述

《江西省立图书馆汇刊》,1929年7月出版,304页,有图像及表,16开。介绍该馆情况,有陈礼江等人的序两篇。

《江西省立图书馆一览》,1929年编。

《江西省立图书馆一览表》,1930年编。

《江西省立图书馆内容问答》,1930年7月出版。

《江西省会各图书馆概况调查表》(蔡全篪编),1933年7月出版。

《颜习斋动的哲学》(本馆学术讲演之一,徐庆誉博士讲),1933年出版。

航空救国》(本馆学术讲演之二,黎宣讲),1933年出版。内容分为我国航空实况及今后发展之要途,飞机之构造种类用途及飞行之诸种原理,航空与江西之关系三部分。

《国难中的岳武穆》(国难小丛书之一,李元善编),1933年5月出版,26页,32开。

《国难中的文天祥》(国难小丛书之二,帅鞠畦编),1933年出版。

《国难中的诗歌》(国难小丛书之三,李元善编),1933年出版。

《王荆公礼记发明》(杨立诚编),1933年5月出版,34页,32开。

《江右著述家考略》(杨立诚编),1933年出版。(www.xing528.com)

《江西省图书馆概况》,1936年7月出版,56页,有图表,24开。分12节,介绍该馆沿革、馆宇、设置、组织、经费、图书、分类、编目、阅览、推广事业、来年度进行事项、附录等情况。

《教育公牍与教育法规》(涂闻政编),1932年初版,1942年5月增订4版,196页,有表。专门讲述教育公文格式。分两编:第一编公牍,分公牍通则、革新、做法、举例4章;第二编法规,收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往来行文程式等27种。

《政府普通会务会计原理及实务》(董明易编著),1941年江西省立图书馆文化服务部出版。

《抗战话剧集》(罗时侃著),1942年12月江西泰和江西省立图书馆文化服务部初版。题词:罗廷光,程懋筠、何逢春、罗时侃分别作序,内容包括《挣脱了锁链》(独幕剧)、《抢婴队》(独幕剧)、《军人魂》(独幕剧)、《助寒衣》(独幕剧)、《团结力》(独幕剧)、《夜袭南昌》(二幕话剧)。

二、新中国成立后馆藏概况(1949—2009)

1.馆藏文献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图书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图书馆事业迎来新的生机。随着馆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等一系列的变革,藏书建设也得到迅速的充实与发展。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省立中正图书馆时,仅有藏书92000册。这9万余册藏书,大多打下旧时代烙印,能供广大群众阅读的仅有11000册。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集中力量清理、充实馆藏,除了剔除那些陈腐的旧藏外,还迅速补充大量的马列、毛泽东著作和适应工农群众阅读的革命图书,使馆藏图书能适应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需要。据统计:1950年至1952年三年间,全馆总经费为89078元,共购书37866册(其中1950年5763册、1951年16753册、1952年15350册),订报纸97种,杂志295种。共接收旧书181984册,清理新中国成立前旧资料895种,杂志1596种,报纸243种,馆藏得以迅速增加。

1954—1956年,江西图书馆主要将沿用下来的类分中文书的杜定友分类法和四库分类法改为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类分新书,并统一改编用于阅览的20730种、29019册图书。接收省文管会、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移交的旧书共约6万余册,初步整理其中的49364册。1956年省馆年度总经费66028.70元,其中购书费27427.45元,共有新旧图书40余万册,但能供读者借阅和在群众中流通的实有图书所占比例很小,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包括各类图书51629册,各类小册子16848册,共计70477册,各类连环画10936册。1956年订有外文杂志54种(54份),外文报纸5种(5份),中文杂志401种(461份),报纸65种(96份),其他30多万册书都是尚未整理的古典图书,以及一部分接收的旧书和报废的旧书。

1957年,省馆一方面组织力量,积极抢救祖国文化遗产,搜得一大批古旧图书,并从中发现一批珍贵的宋元版本和革命文献。如宋周必大吉州刻本《居士集》50卷,元刻本《资治通鉴》290卷,明嘉靖刻本《江西通志》,清内府钞本《旧五代史》以及1927年汉口博文印书馆出版的《广东农民运动概述》,1932年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编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各种法令条例汇辑》等革命文献。另一方面,省馆多途径扩充藏书,其中采购新书47874册,藏书总量达50余万册。

从1956年至196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以及贯彻执行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精神,江西省图书馆一方面在藏书经费上争取政府增加拨款,另一方面抽调干部职工突击清理石头街书库藏书103288册,外文图书4085册,其他旧书约250000册。与此同时,为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外地读者揭示馆藏,1959年在清理图书的基础上,编印了馆藏解放后中文图书、解放后外文图书、线装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等5种书本目录。1960年又编印了馆藏1959年中文图书、解放前报刊等书本目录4种。截至1966年底,馆藏图书资料约120万册。其中1958年59.5万册,1961年711732册,1962年746847册,1965年867299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西省图书馆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摧残,省馆被合并,馆舍被拆毁,馆藏书刊资料遭到严重破坏,大部分藏书被“四人帮”斥之为封、资、修,被封存、禁锢和焚毁。1972年7月省馆组织清书组,对馆藏作全面清理,结果显示截至1971年12月底,总藏书量1061012册,详见表4-2。

表4-2 1972年馆藏图书清点情况

img29

续表

img30

1972年省馆全年采购中外文新书共26053册,比1971年增加45.4%。1973年总藏量为110万册。1975年年末藏书数为124万册,其中有30万册未整理上架。1976年总藏量为130万册。截至1978年,全馆有各种藏书135余万册,其中古旧书50万册(善本1万册,新中国成立前平装书51000册,地方志1200种18000册,地方史料3000种21000册),外文图书70000册,期刊合订本40000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新发现国内孤本,即明崇祯年间宋应星自刻的《宋应星(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四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西省图书馆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事业经费逐年增加,江西省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经历了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978年省馆有藏书135万册(其中25000册未整理上架),采编中外文新书5298种29636册;1979年采编中外文新书36671册(中文35498册,外文1173册),总藏书量达到150万册。1980年购书经费为192272元,共购入中外文新书12698种57161册(不包括产品标准和情报资料)。其中外文图书2784种3238册;中文社科图书4722种26609册;自科图书5476种17018册;报刊2393种6360份;其他203种818册。1981年省馆有藏书170万册(其中中文95万册,外文20万册,古籍线装55万册)。

随后十来年间省馆入藏图书以年均5万余册幅度递增。1983年馆藏文献达180余万册。其中,图书:线装书55万余册,平装书658000余册(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51000余册),外文书8万余册;期刊:中文过刊3500余种(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1800余种),现刊3000余种,外文过期期刊1040余种,现刊1016种;报纸:中文146种,外文20余种;资料:中文10000份,外文70000份。1984年购书经费为40.8万元,新购中、外文图书18263种69821册,中、外文期刊4517种,报纸365种,资料472种(不包括交换资料)。全年入藏量达80435册。1987年购书27964册,总藏书量为213.59万册,到1988年底,馆藏增长至2184700册(见表4-3)。截至1993年年底,省馆总藏书量已达240万册。

表4-3 1979—1988年中文图书入藏情况表

img31

在度过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发展期后,由于经费的缓慢增长跟不上书刊发行量的快速发展和书价的飙升,90年代江西省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绝对增长缓慢,有的年份甚至呈负增长。1989—1995年的购书经费分别是43万元、59万元、30万元、35万元、35万元、35万元、35万元。这种低谷期直到1996年才有所缓和,当年的购书经费达到79.9万元。1997年江西省图书馆财政拨款为216万元,其中购书经费56万元。但到了1998年时,由于江西遭受特大洪灾,财政困难,江西省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也锐减到28万元,1999年为35.7万元。

为了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省馆采取舍书保刊、舍外文保中文、舍复本保品种等一系列做法,以适应低谷时期的文献采购窘境。通过优先保证核心期刊和报纸的连续订购,调整馆藏图书的复本制度(一律由3个降低到2个),保证入藏品种的数量,实施藏借阅一体化,放弃保存本制度等等,较好地解决了藏用矛盾。同时,为保障藏书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省馆每年均向省政府、省文化厅申请馆藏建设的专项经费,争取购书经费的补充。

进入21世纪,江西图书馆购书经费大幅增加,文献入藏量也随之快速增长。2000—2003年度,购书经费分别为70万元、99.4万元、97.9万元、100.5万元。2004年江西省图书馆参加第三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硬件条件中购书经费项离省级二级馆指标相差尤为大。为此省馆领导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得到财政拨付图书专项购置费150万元,使得购书经费增至250万元。2004年12月11日,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李玉英的陪同下到江西省图书馆视察工作。当他了解到省馆的实际困难后作出重要批示,大幅增加省馆购书经费。2005年江西省图书馆购书经费上升至300万元。2006年除省财政厅拨付的购书经费基数300万元外,还争取到省委宣传部的专项经费100万元。中文图书入藏量从1998年的4100种增加到2007年的近6万种,中文期刊订购品种从1998年的2300种增加到2007年的4000余种,外文图书的采购也得到恢复,外文期刊订购品种不断增多,视听文献开始专项预算,电子文献入藏也逐年增加。

经过十多年有计划、有重点的积累补充,江西省图书馆馆藏总量目前已达260万册,并在原有馆藏基础上,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省情和读者多样化需求的新藏书体系。

表4-4 2007—2009年书刊购置费统计表(单位:万元)

img32

表4-5 1996—2009年中文报刊订购及中文图书入藏情况

img33

表4-6 2008年度江西省图书馆馆藏总量统计表

img34

2.馆藏文献采选

江西省图书馆是江西省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藏书、目录、馆际协作、业务研究、信息交流以及图书馆专业人才培训的中心。它肩负着为江西的政治、经济、科研和全省人民提供知识信息的重任,并且以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为重点。作为全省藏书中心,省馆基本上能按照图书馆发展规律办事,努力体现藏书结构的综合性特色和地方性特色;既反映本省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需要,又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藏书。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执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献采选方针,如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条件下,以中文书刊为主,外文书刊为辅;中文书刊以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书刊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的书刊为辅;中文书刊以中央一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书刊和本省出版物为主,其他省的出版物为辅;外文书刊以影印为主,原版为辅;中文与外文图书购书经费按60%和40%比例分配等。即使是在购书经费极其匮乏的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图书馆也在坚持“多品种、少复本”的采购原则下,依据本馆的任务,重点收藏有关本省经济、文化、科研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初步建成一个既体现地方特色又具有公共图书馆综合性的藏书体系。

搬迁新馆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为进一步明确和规范采访工作,江西省图书馆制定《江西省图书馆文献采选方针》和《江西省图书馆文献采访条例》。2009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使采访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发展,再次修订采选方针,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选力度。把采选参考使用价值高的全文版大型数据库和适量采选外文电子文献的任务提上日程。对文献购置费与采访指数也作出如下调整:按文种分,中文书刊从80%调整为90%;外文书刊从20%调整为10%;按出版形式分,图书从65%调整为75%,报刊从30%调整为20%,非书资料要求占5%;按出版物内容分,自然科学书刊从35%调整为40%。

(1)文献采选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①江西省图书馆是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文献采选工作必须贯彻执行《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规定,遵循以下几项采访原则:一是文献采选以综合性、通用性为主;二是文献采选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重点;三是注重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的收集。

②文献采选工作,必须贯彻执行全馆的方针任务,充分考虑社会需要,根据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

③对社会科学文献,既要着眼于当前的使用价值,又要考虑其史料价值;对自然科学文献侧重于新学科、新技术,且以应用科学为主。

④文献建设应注意完整性,对重要工具书、丛书、多卷书要力求齐全配套,要注意品种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防止时断时续。

⑤密切注意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按馆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强收藏视听文献、缩微资料、电子文献,充分开发网上文献资源,逐步建立起能满足读者对文献类型多元化需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⑥外文文献以英文为主,并注意其收藏的连续性。同时坚持与南昌地区各高校图书馆开展外文文献采购的协作协调工作。

⑦江西省图书馆的文献采选,坚持与其他系统图书馆的分工与合作,重点做好地方文献的收藏,多品种、少复本,文献互补,资源共享。

⑧根据本馆少儿读者的需求,适量采选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内容健康的优秀书刊,以保障少儿读者阅读的权利。

⑨确定省馆复本配置标准:中文图书一般复本数为2个;中外文报刊、视听文献、电子文献、缩微资料采选一般只保证品种,1个复本;地方文献复本为3个。指标中规定的复本数可视文献的质量、读者需要情况以及文献来源情况进行调整,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复本数。比如热门书、经典书、赠书等可提高到5个复本。

⑩成立江西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导小组,指导和督促本馆文献采选工作。

(2)文献采选标准

●中文图书

重点入藏: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著作、生平、传记,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②党和政府的决策、法令、决议等指示性的文献和政治出版物。③各学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前沿著作与研究成果汇编。④国家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的图书。⑤获国家级图书奖的图书,如“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等。⑥书目、索引、字典、词典、手册、年鉴、百科全书等检索性的工具书。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和信息学。⑧中国近、现代史及对近、现代史的研究。⑨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类、新技术类、新能源类、农业现代化类等书籍。

选择性收藏:①自然科学新学科、新技术理论。②医药、卫生类入藏预防、保健类以及科普性、知识性等类文献;学术理论性专著以保障品种为原则。③各类体裁的文学、文艺作品及其研究与评论。④有关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建筑、交通运输、化工、环保等书籍。

●中文报刊

全面入藏:①本省出版的报刊。②中央一级的公开发行的报刊。

重点收藏:①各省(市、自治区)的省报,省会城市的日报,经济特区的地方报。②每个学科的国家级核心期刊、部级核心期刊。

选择收藏:①重要的检索刊物、大学学报。②各省优秀期刊。

●外文文献

重点入藏:①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有代表性的书刊。②科学理论领域反映研究新成果、新进展的书刊。③与中国和本省有关的书刊、报告、统计资料等。

选择入藏:①基础学科、纯学术、纯理论的专业书刊。②与本省科技研究和经济建设有关的重要的书刊。③主要国家出版的反映当地或世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有影响的书刊。④研究或反映中国现当代某一问题或中外关系的专门书刊。⑤文学类书籍以通俗读物为主,现代小说适当选购。

此外,坚持做好与南昌地区各高校图书馆外文文献采购的协调协作。

●港、澳、台中文图书

重点入藏有关当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的文献资料;学术性与参考性较强的社会科学方面的参考工具书;有史料价值的资料性图书;研究当地与本省关系的著作。对国内某一领先领域进行研究、述评的图书酌情选购。

●非印刷型文献

电子文献:①重点采选反映江西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方文献及地方电子出版物。②重点采选重要检索刊物、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等参考工具类电子文献。③有条件采选参考使用价值高的全文版大型数据库。④有条件采选适量外文电子文献。⑤电子图书年入藏量不少于2000种,电子期刊年入藏量不少于2000种。

视听文献:重点采选反映江西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录像制品、本省文艺音像制品、优秀文艺作品和地方音像出版物。

网络资源:①重点搜集、加工整理反映本省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网络资源。②加强对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和江西地方网站中有关反映江西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工作,建立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网络数据库。③信息咨询部员工每日浏览、下载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和江西地方网站中有关江西的网络信息,根据所下载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建设江西地方特色数据库。

●古籍和近代文献

重点补充有关本省的史书、志书、文集、丛书、家谱等方面的图书。

●地方文献

凡属本省地方文献,不论出版年代(包括古籍、近代文献)和文献类型,均应全面采购、征集入藏。包括:记载或反映江西省地域范围内自然和社会各方面内容的文献;赣籍人物的著述及其研究资料;本省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含稿本、油印本、征求意见本等)。

重点入藏:①本省各级各类地方志,含综合志、专门志、专业志等。②本省各姓氏谱系及家族史料,尤其是名家大姓的资料。③本省各类年鉴、手册、汇编、大全、辞书等。④本省各类史书,包括通史、断代史、特定时期史、专题史、机构部门史、中共党史、革命史;文史资料、地情乡土教材。⑤本省各类名录,包括机构、人物、产品(商品)等。⑥赣籍人物或外省籍人物在江西的文字资料、图片、研究资料;赣籍人物的传记、年谱。江西各学派的著作及其研究资料。⑦本省各类“会”“节”(如展览会、博览会、艺术节)等资料。⑧本省地域内机关、团体、企业等各机构单位以及旅游景区的概况、宣传、推介等资料。⑨本省各类书目、索引。

●少儿图书

①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内容健康的优秀书刊。②重点收藏适合少儿阅读的各类科普、教辅图书。③选择性收藏有关少儿益智及计算机技术类图书。④全面收藏本省出版发行的各类少儿书刊。

(3)采访渠道及方式

①预订:通过政府招标采购中标单位、新华书店与邮局预订书刊资料,是省馆采选的主渠道。

②选购:根据读者和业务部门提供的需求书目到政府采购中标单位、新华书店选购文献。

③邮购:对于不通过书店或邮局发行的文献,以发函的方式向图书出版单位邮寄购买。

④复制:对于无法购买和价值昂贵的稀缺文献,可以采用复制的方式解决,复制的方法包括:抄录、照相复制、静电复印和缩微复制。

⑤接受呈缴本:根据有关规定,凡合法出版社出版的任何一种新的出版物,均应向国家或政府指定的图书馆等单位缴送一定数量的样本。这种法定缴送的书,称为呈缴本。为保证图书馆对本省出版物收藏的完整性,省馆积极寻求省委省政府、新闻出版局的支持,落实本省的出版物呈缴制度。如2001年争取到本省新闻出版局发文,积极和各出版社联系,主动开展催缴工作。2004年底,召开专门会议落实地方出版物工作事宜。

⑥征集:有目的地向省内各级机关、单位、部门征集内部资料、技术资料、江西地方文献、革命史料和作家手稿等资料。

⑦交换:与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以及其他单位建立交换关系,补充馆藏。如自2007年起,省馆每年通过接受教育部国际图书交换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学院)转赠的外文原版图书,节约了购书经费,充实了外文馆藏。

⑧受赠:接受有关团体和个人的文献捐赠是省馆馆藏文献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外文图书。如2005—2009年受赠图书统计如表4-7:

表4-7 2005—2009年受赠图书统计表

img35

3.馆藏文献类型

(1)中文普通图书

江西省图书馆重点入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相关著作以及党和政府的决策、法令、决议等指示性的文献和政治出版物;各学科领域的重要著作,前沿著作与研究成果汇编;国家规划重点出版项目的图书;获国家级图书奖的图书,如“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书目、索引、字典、词典、手册、年鉴、百科全书等检索性工具书;中国近现代史及对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类、新技术类、新能源类、农业现代化类等书籍。2005—2009年中文图书每年采购经费一直稳定在160万元左右,年入藏图书稳定在3万种以上。

(2)中文报刊

1994年,馆藏报刊总数为1.3万种,11万多册。从2002年开始,开始陆续增订中文杂志,到2009年末,省馆订购中文现报刊4375种,每年记到现报刊10万多册次,加工合订本近2万册。截至2009年12月,中文报刊文献已经累计收藏1.5万多种,25万多册。其中,中文报纸7万多册,中文期刊近18万册。

(3)外文文献

收集和保存外文文献是省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馆藏规模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购书经费严重不足,江西省图书馆外文图书的采访一度中断。2007年,省馆文献资源建设业务领导小组召开图书采购会议,确定外文图书的购书经费分配预算为20万元,自1997年以来中断近十年的外文图书采访工作得以恢复。外文期刊在2005年总经费增长后,分配到25万,除了保持1998年以来连续系统收藏的43种外文报刊外,新增品种达到98种(受外刊并转停的影响,2009年订购85种),此后订购量保持稳定。2003年首次入藏外文电子图书187种。

外文文献订购来源以从中图公司采购为主。此外,为较好地解决有限的购书经费与书价大幅上涨的矛盾,省馆积极活动,争取到“亚洲之桥”基金会每年在教育部指定大学开展转赠活动的原版图书转赠给江西省图书馆。这一举措大大充实了省馆外文馆藏,缓解了经费压力。2008年,江西省图书馆还通过江西省外事办公室从澳大利亚驻广州领事馆赠送品中获得一批原版图书。

在省馆收藏的外文文献中,社科类图书主要有英、日、俄、德、法、西等语种,自科类图书有英、日、俄、西等语种;期刊有西、日、俄等语种。分类采用中图法(第四版)分类法。如:2007—2009年,省馆数字化加工4 000余册西文图书,其学科分类统计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4-8 外文普通图书学科分布情况一览表

img36

从表4-8可以看出,2007年后入藏的外文图书中,最多的五类依次为T工业技术类(453种),I文学类(426种),R医药卫生类(396种),F经济类(383种),D政治、法律类(338种)。上述学科为省馆近年来的收藏重点,其中,前三位的工业技术类、文学类、医药类延续了以前的外文文献馆藏建设的重点。

(4)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在江西省图书馆馆藏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馆藏地方文献中有图书6632种,其中普通图书4680种,完整方志602种,地方人物著作及研究论著739种,地方期刊824种,地方报纸287种。在这些地方文献中,地方志善本就有298种,还藏有不少罕见的地方名人如欧阳修、宋应星等的著作和一批宝贵的地方报刊资料,如《(江西)民国日报》《江西政府公报》《江西地方教育》《江西近代史资料汇编》等。此外,凡江西官府机构、民间组织或外省人物所编撰或出版有关江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风土民情等地方文献方面的著作,省馆均有收藏。馆藏地方文献的这些优势使省馆在江西地方文献收藏方面处于省内外的领先地位。

1984年,自《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收藏工作的通知》(赣办字[1984]43号)文件下发以来,省馆地方出版物的征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了进一步保障。1997年全省出版970种,入藏930种,占95%,其中,赣版图书入藏率为95%,报刊为100%。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版单位缴送出版物不主动、不及时、不齐全等问题日益严重,地方出版物的样本征集工作陷入困境。2001年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出台赣新出办字[2001]45号文件,加强全省出版物的呈缴力度。江西省图书馆成立地方出版物征集、呈缴实施小组,专门负责地方出版物的征集、催缴工作。同时专门印制江西省图书馆接受捐赠文献登记表,对每一本赠书做好登记以及赠书荣誉证书打印、回执寄发工作。2004年,通过信函索取征集,江西省人大、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分别向江西省图书馆赠送了地方文献。

此外,江西省图书馆还收藏部分本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资料,其中“文化大革命”小报有327种共装成合订本185册,还有不少零散报纸,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散发的传单13000余张。这部分“文化大革命”资料较完整地记录了江西省“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为研究本省“文化大革命”史保留了较为宝贵的原始文献。

(5)特藏文献

特藏文献以古籍和民国文献为主。首先,自2005年以来陆续重点采购大部头、有影响力的著作,如《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中国佛寺志丛刊》《全宋文》《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其次,以补缺为主,适当采购一些重要的新印古籍和民国文献,如《古籍珍本游记丛刊》《中国旧海关史料》《越缦堂日记》《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清车王府藏曲本》《民国赈灾史料初编》《民国赈灾史料续编》《外交报汇编》《清代文字狱史料汇编》《宋代传记资料丛刊》等。

(6)视听文献

随着科技的发展,CD、VCD、DVD等光盘类型视听资料大量涌现,收藏视听资料已经成为各类型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江西省图书馆自2002年起每年设专项经费,用于视听音像资料的采购。重点采选反映江西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录像制品、江西省文艺音像制品、优秀文艺作品和地方音像出版物。截至2009年12月31日,视听文献累计入藏8389种8944件。同时,还将音像制品这一文献类型纳入本省出版物的呈缴范围。

(7)电子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的获取和服务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主流。2002年12月,江西省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开通,读者可以在线阅读近10万种新书的全文信息,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22个大类。2003年,江西省图书馆首次购入电子图书3822种,其中外文电子图书187种。

自2009年以来,省馆先后引进读秀学术搜索、超星数字图书馆、阿帕比数字资源平台、中宏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博看期刊数据库、爱迪科森、视频文献数据库网上报告厅、中国科学院皮书数据库、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数据库等电子资源。2009年还拨出20万元购书经费,购买中国知网CNKI系列中的部分主题数据库,如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国精品文化期刊文献库、中国精品文艺作品期刊文献库等。经过自身努力逐步建立江西省图书馆特色馆藏、江西旅游文化资源库、江西地方戏剧资源库、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库等网络资源数据库。

4.馆藏文献特色

江西自古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称,魏晋以来,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名流贤士相继涌现,逐渐以“文献之邦”驰誉中国。据历代史志书目不完全记载,江西历代地方文献著作达9000余种,再加上江西是革命老根据地和商品粮、有色金属基地,因此省馆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以独具魅力的地方文献为主,兼顾革命文献的收集,以及重点收藏农业、陶瓷、有色金属等方面的书刊资料的藏书特色。

(1)古籍丰富且珍善本较多。江西省图书馆馆藏古籍50余万册,约占全部馆藏的20%,这是一般省馆中不多见的。其中,珍善本图书2089种,1000余部(其中宋刻本3部、元刻本5部、明刻本650余部)。其中特别珍贵的有:南宋周必大吉州刻本《欧阳文忠公集》153卷(存30卷),墨香纸润,秀雅古劲,装帧考究,刻印精良,具有典型的“展卷便有惊人之处”的宋本特征。明崇祯年间宋应星自刻的《宋应星(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四种》,系海内孤本,价值很高。此书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曾作为珍品向代表们展出。明嘉靖刻本《江西通志》,为江西省通志中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研究江西地方史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明代经折装的瓷青纸金粉写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一书,曾在法国博览会上展现芳容,是集装帧、书法、绘画艺术为一体的绝妙珍品。此外,元刻本《资治通鉴》290卷、清初抄本《荷锄杂志》11卷、清四库馆抄本《旧五代史》以及曾巩、朱熹、文天祥、汤显祖等许多古代著名文学家的著作,也独具特色。

(2)地方文献的收藏初具规模。在馆藏文献中,江西地方文献和地方志收藏较多,并且类型齐全,在馆藏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江西地方文献中的普通图书、地方志、地方期刊分别占《江西地方文献索引》《江西省地方志综合目录》《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增订本)三种书目中收录总量的50%、70%、59%,收藏都达到50%以上。尽管馆藏地方文献还不很完备,但馆藏地方文献的结构和规模都己有了坚实的基础。

(3)独具特色的革命文献。与其他省份不同,江西除了拥有极其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是革命老根据地,革命文献资料极为丰富。省馆收藏了部分革命文献的原稿,如湘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翻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各种法令条例汇集》(1932年7月,油印本)、《广东农民运动概述》(1927年汉口博文印书馆出版)等,还复制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收藏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全部文献资料以及《红色中华》《斗争》等报刊以及近几年出版的有关革命文献。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献,是研究地方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

此外,江西还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江西盛产的大米、棉花、柑橘、木材、陶瓷享誉国内外,铜、钨、铀钍、钽铌和稀土等五种有色金属被誉为江西省的“五朵金花”,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省馆有关这几方面资料的收藏都相当丰富。

随着社会的前进,事业的发展,省馆藏书越来越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