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及公众使用权

馆藏文献及公众使用权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馆藏文献是构成馆藏文献体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众化的使用权还意味着馆藏文献提供使用时的非营利目的。图书馆向读者收取的押金、赔款和罚款等不具有营利目的,它只是为了维护馆藏文献的公共使用权而采用的一种措施。总之,图书馆目前的一些收费项目并不影响馆藏文献使用权公众化的属性。至于经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则是出借馆的馆藏文献,不能视为本馆的馆藏文献。

馆藏文献及公众使用权

馆藏文献是构成馆藏文献体系的物质基础。图书馆是以收藏丰富、组织有序、检索可信度高、获取便捷的馆藏文献体系为依托,利用其馆藏文献开展服务活动、完成服务任务的。

馆藏文献,是指图书馆为了向读者提供使用而筛选收集、序化加工、组织存储的各种文献。[3]

馆藏文献来源于社会,是整个社会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的馆藏文献主要来自纸型文献、现代介质文献和网上文献,它在总体和类型方面均具有现代文献的种种属性。

馆藏文献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概念,与一般所说的社会文献或现代文献有区别,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馆藏文献的基本属性和一般属性中。

(一)馆藏文献的基本属性

馆藏文献是使用权已经公众化的文献,具体来说,就是使用权已经归属于图书馆读者的文献。公众化的使用权是馆藏文献的基本属性,也是馆藏文献有别于其他一切社会文献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公众化的使用权作为馆藏文献的一种社会属性,表现得极为稳定,极其固有,馆藏文献的使用权是不会因其所有权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这一点与其他社会文献很不相同。

馆藏文献的所有权归属可以是国家,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民营或私营性质的企业,但其使用权却毫无例外地属于广大的图书馆读者。即使馆藏文献的所有权在归属者之间发生转让,这一点也仍旧不变。如果有人获得其所有权后,宣称不再向公众开放,则人们也就不承认其为馆藏文献,而只能称之为私人收藏品

另一方面,公众化的使用权还意味着馆藏文献提供使用时的非营利目的。馆藏文献在建设时需要大量资金,需要用价值工程观点对其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价,但它仍然与书店销售或出租的书刊有很大不同。它的提供使用是一种纯粹的社会公益活动。它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并没有经济方面的功利目的。即使到了网络普及时代,“虚拟图书馆”提供的“虚拟文献”也必须遵循“非营利目的”,否则人们也不承认它是图书馆,而只能叫它“虚拟文献经销商店”。馆藏文献向公众开放时,无须向工商管理部门申领执照,也无须向政府纳税

虽然目前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文献时也会伴有一些收费项目,但所有这些与一次性出售或逐次性转让以便盈利仍然不是一码事。图书馆向读者收取的押金、赔款和罚款等不具有营利目的,它只是为了维护馆藏文献的公共使用权而采用的一种措施。图书馆的复印、咨询等服务,需要加大材料和人工成本,属于明显的图书馆延伸服务范畴,延伸服务的收费不影响馆藏文献在提供服务时的非营利性。至于国外一些明码标价的“收费图书馆”,其收费标准也必须限定在“非营利性目的”的范围内,即限于部分地补偿其不足的文献购置费用。

总之,图书馆目前的一些收费项目并不影响馆藏文献使用权公众化的属性。

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凡不向读者提供使用的文献,不论有没有盖上馆藏章,也不论其是否存放在图书馆,都不能算是馆藏文献。比如一些在图书馆长期堆放而根本缺乏公众使用条件的文献,只能叫馆藏杂物;一些借阅条件限制得极其苛刻的文献,只能叫馆藏文物;一些长期供图书馆工作人员使用的工具书,只能叫办公用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它们都已失去了馆藏文献的基本属性。

(二)馆藏文献的一般属性

为了保证馆藏文献使用权的公众化这一基本属性,馆藏文献必须随时置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之下。读者对馆藏文献的使用,必须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管理为中介。馆藏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处于管理、组织、控制和保护状态下的文献。专业管理状态是馆藏文献的一般属性,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1.管理——总量的动态发展

馆藏文献与社会文献的关系,犹如源流与水库。从延续和发展的角度看,社会文献在不断出现又不断散失,但其中一批最有价值的文献,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采集和剔除,将得以在图书馆汇聚和集中并达到一定规模,逐步具备强大的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www.xing528.com)

从总体上看,由于现代文献数量的增加迅速,馆藏文献的总量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但发展不是“兼收并蓄”,不是有什么就收藏什么,而是有选择、有更新的动态的发展。总量的动态发展是馆藏文献维持较高收藏价值的必要措施,是图书馆专业管理的结果,也是馆藏文献应有的一种属性表现。

总量的动态发展,不是说图书馆有义务收齐世界上每一种出版物。社会向图书馆提供资金,只是要求图书馆收齐社会上全部重要的出版物而已。社会上的每一种文献,只有根据图书馆性质、任务和读者需求,经过严格的专业评价和挑选后,才有可能成为馆藏文献。即使是入藏的文献,也要经常接受专业评价和筛选,如果失去收藏价值,将被剔出馆藏文献的范围。一个图书馆如果实行“只进不出”的收藏政策,那么它的文献冗余将日趋庞大,最终将出现积重难返的管理问题。

2.组织——整体的序化排列

馆藏文献满足读者需求的巨大能力,不仅来自逐步积累的数量和规模,也来自其良好的整体序化排列状态。良好的整体序化排列状态,不仅是提高文献查准率和查找速度的重要保证,还是提高查寻率的重要措施。几百册文献处于无序状态,尚可逐一翻检查询;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文献一旦处于无序状态,就根本无法利用。任何文献再有价值,一旦陷于凌乱状态,就不能在要用的时候保证及时提供,这与没有收藏毫无区别。整体的序化排列是馆藏文献保持较高利用价值的必要条件,是图书馆专业组织的结果,也是馆藏文献应有的一种属性表现。

不具备这一特征表现的文献不能视为馆藏文献,如未经序化加工的文献,已经注销而不再纳入馆藏文献体系的文献,为了进行交换和赠送而收集的文献等。至于经馆际互借获得的文献,则是出借馆的馆藏文献,不能视为本馆的馆藏文献。

3.控制——线索的随时可检

馆藏文献数量巨大,用以排放的架位少则几十几百个,多则成千上万个。据20世纪80年代的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架位长达858公里。如此大量的文献要做到方便读者利用,不但要解决整体序化排列问题,而且要解决线索的随时可检问题,即也要建立优良的图书馆目录体系。

对读者利用行为而言,能不能查到书目线索、馆藏信息和借阅情况,是最为关心和首先解决的实际问题。查不到书目线索,就没有必要入库寻找了。虽然查到但不知收藏地点,或虽然查到但不知是否借完,也都无法决定是否要再去找书。从利用角度看,馆藏文献必须是一种查找线索被充分揭示的文献。

这里说的充分,不仅指著录内容详尽完整,还指馆藏注记和借阅情况明确可靠;不仅指揭示已入藏文献的情况,还揭示将入藏文献的情况;不仅揭示本馆入藏情况,还揭示其他协作馆的入藏情况。也就是说,要能全面回答读者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传统图书馆的卡片式、书本式和缩微式目录,在线索揭示的性能方面都有一些局限性,如必须到馆使用,不能进行插入式排序,检索途径有限,要借助专门的阅读放大器,不能及时反映借阅和当前收藏情况,不能了解该馆打算入藏文献的情况,不能检索其他图书馆的入藏情况等。计算机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目录突破了这些局限,有可能做到“一次录入,多种利用”,实现远程查找和借阅收藏情况的动态反映,即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书目和有关线索的控制。从发展趋势看,现代馆藏文献还应该是一种查检线索以机读目录的形态被充分揭示的文献。

4.保护——个体的完好待用

纳入整体序化组织状态的每一馆藏文献个体,既然是为了供读者使用的,就必须处于完好无损和随时待用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在需要时能方便快速地存取。

每一馆藏文献有可能被任何一个读者使用,有必要至少做好在数年或数十年内被反复使用的准备。为了减少使用性损失,必须倡导惜书意识,制定爱护文献的制度,而为了减少非使用性损失,必须妥善保存。特别是一些珍贵文献,不但要采用专门保存技术,而且要规定严格的使用制度,以便将其使用期的损失也减少到最小。只有完好的文献才能正常使用,破损残缺的文献会影响使用。馆藏文献是一种处于完好状态和随时待用的文献。

最后要说明一点馆藏文献这一概念,在以往图书馆学研究中,一般都被称为图书馆藏书,简称馆藏。“藏”的含义,与目前馆藏文献使用权公众化的本质特征相悖,与其叫图书馆藏书,不如叫图书馆读者用书。只是“图书馆读者用书”这个词不够凝练,而“书”的概念目前已经难以涵盖非纸型文献。这里不用“图书馆藏书”,而用“馆藏文献”。虽然“馆藏”这个词有些“藏书楼意识”,但不失简约,在“馆藏注记”“馆藏章”等术语中,尚难完全革除,暂且予以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